提到鑽石,似乎沒有哪個女生能逃脫它的魅力,姑姑也是。這幾天,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在展會現場,一顆從法國遠道而來的、重達88克拉的The KORLOFF Noir Diamond黑鑽驚豔亮相,於是恰好受邀參加本屆進口博覽會的姑姑也前去湊了個熱鬧,畢竟這樣巨巨巨巨巨大的鑽石,並不是常常能見到的。
這顆被譽為「全球五大黑鑽之一」的鑽石來自於法國品牌Korloff卡洛芙,原為中世紀歐洲貴族所擁有,後被法國卡洛芙家族冠以貴族姓氏,也是品牌的「鎮山之寶」之一。它常年保存於法國巴黎卡洛芙珠寶旗艦店的保險庫內,鮮少展示於眾,此前更是從未到訪過亞洲地區,本屆進口博覽會可以說是它的「首秀」。據介紹,這枚黑鑽的直徑相當於1枚一元硬幣,有57個切面,價值約2億5千萬人民幣,據說從開始到完工,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當看到這枚「傳奇黑鑽」時,不禁讓姑姑想起了在珠寶史上四枚最為赫赫有名的鑽石,每一枚拿出來絕對都是響噹噹的存在,今天,不妨跟著姑姑八卦一下這幾顆傳奇鑽石的前生今世吧~~~
世界最大鑽石
Cullinan Diamond庫裡南鑽石
1905年1月,在位於南非德蘭士瓦殖民地庫裡南的普列米爾礦山,一位名叫Frederick Wells的礦山地面經理,偶然間發現了這顆位於地面下約5.5米深處的鑽石。這塊原石重達3,106克拉,純淨透明,帶有淡藍色調,媒體在報導時將其命名為「庫裡南鑽石」。
ARCHIVES | 鑽石小檔案
發掘地:南非德蘭士瓦殖民地庫裡南的普列米爾礦山
品種:白鑽
重量:原石約3,106克拉,被最終切割成9顆主鑽和96顆小鑽
現歸屬:英國倫敦塔博物館及路易斯·博塔的繼承人
1908年2月,這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被送往阿姆斯特丹進行切割,由三名工匠每天工作14個小時,共耗時8個月完成。「庫裡南鑽石」被切割成9顆總重1055.89克拉的主要鑽石和96顆總重7.55克拉的較小鑽石,重量僅為原石的34.25%,其中,除了最大的「庫裡南I號」和「庫裡南II號」,其餘的鑽石都被當作切割加工費留給了三名工匠。而在南非政府買下它們後,除了「庫裡南VI號」被愛德華七世購得並送給了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女王外,其他鑽石均於1910年被獻給英國瑪麗王后,不過這顆「庫裡南VI號」最後也由瑪麗王后繼承,後者於1953年將她所有的「庫裡南鑽石」留給了她的孫女——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享有「世紀之最」美譽的「庫裡南 I 號」又稱「非洲之星」,重達530.2克拉,被鑲嵌在1661年製作的象徵英王權勢的權杖上。「庫裡南 II 號」重達317.4克拉,鑲嵌在英帝國王冠上,英國女王佩戴它出席每年的英國議會開幕式。「庫裡南 III 號」和「庫裡南 IV號」則分別重達94.4克拉和63.6克拉,均被鑲嵌在瑪麗王后的皇冠上,而其他5顆鑽石也分別鑲嵌在屬於英國王室的珠寶上。目前,鑲嵌著「庫裡南 I 號」的權杖與其他王室珠寶都保存在英國倫敦塔的珍寶館內,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去參觀。
多國爭搶之鑽
Koh-i-noor Diamond光明之山
「光明之山」是世界上最古老並保存至今的巨大鑽石,於1655年在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科勒爾礦山被發現,原石重達約800克拉左右。當時,統治所有土邦的是莫臥兒帝國皇帝巴卑兒,他進攻了戈爾康達地區,奪走了包括這顆鑽石在內的全部珍寶,因此當時這顆鑽石被稱為「莫臥兒之星」。1739年,波斯(今伊朗)的統治者納狄爾沙赫率大軍侵入印度,攻佔了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德裡,進行瘋狂竊掠和血腥屠殺,並且騙取了這顆鑽石。當納狄爾沙赫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鑽石,看見一道七彩光芒劃破夜空, 驚呼道:「Kōh-i Nūr!,(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山」),自此這顆鑽石便以此為名。
ARCHIVES | 鑽石小檔案
發掘地: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科勒爾礦山
品種:白鑽
重量:約800克拉,切割後最終為105.6克拉
現歸屬:英國倫敦塔博物館
19世紀,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交易中,「光明之山」被獻給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51年「光明之山」在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中公開展出。在5個半月的展期中,共吸引了60萬參觀者,相當於當時英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參觀人數雖多,但看後卻都很失望,因為這顆鑽石並不像報導中所形容的那樣「光芒四射」。因為這顆鑽石的切割形狀和打磨工藝都太糟了。
展覽結束後,英國皇室決定對其進行重新切割,切割完成後,鑽石的重量減少到現在的105.6克拉,更輕但更耀眼。女王去世後,它被重新鑲嵌在了愛德華七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王后的王冠上,並在後者1902年的加冕儀式中使用。1911年,這顆鑽石被轉移至喬治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的王冠上。1937年,它最終被轉移至喬治六世王后的王冠上,此後,「光明之山」隨著這頂王冠,作為英國皇室珠寶收藏於英國倫敦塔博物館內。
自帶「神秘詛咒」的鑽石
Hope Diamond希望之鑽
「希望之鑽」流傳數百年的古老故事同樣起源於印度的戈爾康達礦山,傳說這顆神秘的藍鑽是盜自一座神廟,凡是與它有關聯的人,不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富商巨賈,都逃脫不了被詛咒的命運。希望之鑽前後經歷了十位主人,第一位擁有者是一位叫做塔韋尼埃的珠寶商,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買入巨鑽並重新切割。新的67.50克拉名鑽被命名為「法蘭西之藍」,並被鑲嵌在法國國王皇冠中央超過一個世紀,之後這顆名鑽還在法國皇室傳承了幾個世代,從路易十四時期被繫於綬帶之上,到路易十五時期被授權鑲嵌於著名的金羊毛騎士團的禮儀珠寶上,最後傳到路易十六與他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手上。「法蘭西之藍」一直為法國皇室擁有直至波旁王朝終結,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顆名鑽從國庫中被盜,並消失近40年。
ARCHIVES | 鑽石小檔案
發掘地:印度的戈爾康達礦山
品種:藍鑽
重量:原石約112.25克拉,最終被切割成45.52克拉
現歸屬:美國史密森博物館
幾乎無人知曉「希望之鑽」在這段期間的去向,比較可信的是在英王喬治四世時期終於在英國發現了它的下落。1830年代,這顆神秘寶石奇蹟般的重新出現在歷史記錄中,亨利·菲利普·霍普(Lord Henry Philip Hope)在倫敦買下了它,並賦予它「Hope Diamond」此名沿用至今。儘管如此,厄運依舊未能打破。而這枚藍鑽之後的主人,無論是覓得這枚鑽石的珠寶商、阿卜杜拉·哈米德二世還是穆罕默德六世、美國富商麥克萊,似乎都逃不過被詛咒的命運。
直到1949年美國珠寶商海瑞·溫斯頓花了110萬美元將其買下後,詛咒才就此終結。儘管這顆名鑽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陰霾色彩,但海瑞·溫斯頓認為是時候該讓它綻放與其名相輝映的閃耀光芒了。從1949年到1953年,海瑞·溫斯頓在美國展開著名的「珠寶宮」巡迴展覽,每一站的展覽更為當地的慈善事業籌措資金,1958年,他以普通掛號信的方式寄出「希望之鑽」,把這顆無價之寶捐贈給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博物館。
傳奇黃鑽
Tiffany Diamond蒂芙尼黃鑽
「蒂芙尼黃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黃色鑽石之一,這顆黃鑽的原始重達287.42克拉,1877年由Kimberley公司開採於南非。次年,蒂芙尼品牌的創始人Charles Lewis Tiffany以18,000美元的價格將其購入,並以自己的姓氏為其命名,原石被帶至巴黎後,在蒂芙尼首席寶石學家喬治·弗雷德裡克·坤斯博士的親自監督下進行切割。這次歷時將近一年的加工,開創性地將鑽石的切面從傳統的58個增加到82個,原石最終被切割掉了超過一半的重量,以128.54克拉的枕形黃鑽呈現於世人面前,猶如一團熾烈的火焰由內而外燃燒。
ARCHIVES | 鑽石小檔案
發掘地:Kimberley公司開採於南非
品種:黃鑽
重量:原石約287.42克拉,最終被切割成128.54克拉
現歸屬:蒂芙尼
迄今為止,僅有三位女士有幸佩戴過「蒂芙尼黃鑽」。一位是社會名流瑪麗·懷特豪斯夫人, 她於1957年佩戴一條鑲嵌這顆鑽石的奢華項鍊,出席了在羅得島州紐波特市舉辦的蒂芙尼舞會。第二位是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她1961年佩戴著鑲嵌這顆鑽石的「Ribbon Rosette(絲帶花環) 」緞帶項鍊,出現在了電影《蒂芙尼的早餐》的宣傳海報中。第三位則是Lady Gaga,她憑藉影片《一個明星的誕生》主題曲Shallow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頒獎時佩戴蒂芙尼傳奇黃鑽項鍊登上頒獎禮臺。
除此之外,「蒂芙尼黃鑽」還被珠寶設計大師讓·史隆伯傑運用在另一件珠寶上,1965年,史隆伯傑發表「石上鳥」胸針,時至今日這款胸針依舊是他最具標誌性的作品之一。在蒂芙尼黃鑽上,站有一隻栩栩如生的鳥兒,以黃金和白金製成的鳥兒,眼睛鑲嵌名貴的紅寶石,炯炯有神,整件作品討喜又可愛。
看完這些舉世「壕」鑽,
凱旋姑姑已經目瞪口呆.jpg,
雖然這輩子都沒可能擁有這樣的巨鑽了,
但買一顆自己心儀的鑽石還是闊以滴,
大家加油吧~~~
編輯 | 西林 設計 | Jili
圖片 | 品牌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