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第一篇|蘇武牧羊

2020-12-21 人民網人民數據

談到「忠」,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歷史上的很多清官名士,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縈懷在胸的是民族大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這樣一位愛國忠臣,在艱難困苦的考驗與高官厚祿的誘惑下,他始終履行正道、奉公行事,堅守著做臣子的節操,他的名字叫——蘇武。

漢武帝時,蘇武以中郎將身份,帶領著由一百多人組成的和平使團,手持漢節出使匈奴。

到匈奴以後,蘇武的出使任務進行得很順利,可就在即將回國時,他們遇到了匈奴內部的一場叛亂。叛變的人和蘇武的副使張勝,過去曾經有過密切的往來,結果張勝、蘇武也都受到了牽連,被扣押在匈奴,和平的任務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難,讓蘇武非常痛心。

匈奴首領單于想要藉機勸他投降,派遣衛律等人去遊說,蘇武義正辭嚴的說:「如果我忘恩負義,背叛朝廷,就算是活著,也沒有顏面再回到漢朝!」說罷,抽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刺了進去。衛律大驚失色,趕緊衝上去營救,幸好及時搶救了過來。

單于又想用高官厚祿來收買他,請他為匈奴效力,但是都被蘇武斷然回絕。單于見勸說都沒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惱羞成怒的單于竟把他幽禁到了地牢裡,斷絕糧食和水,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逼他投降。

在寒氣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蘇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的羊皮襖,冷了就蜷縮在角落用皮襖取暖。就這樣過了好幾天,蘇武居然沒有死。單于知道自己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蘇武都不會屈服,卻越發敬重他的氣節。單于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放他回大漢,於是就把蘇武流放到北海,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肯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大漢去。」殊不知,那些羊都是公羊。

在風雪交加的北海牧羊,蘇武拄著漢節,他常常撫摸著它,節上的毛早就已經脫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務的使命感和忠於漢朝的氣節,始終在支撐著他一定要活著回去。

蘇武就憑著這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吃野鼠、啃野草,艱難的度日,只希望還有那麼一天,能重見曙光,返回大漢的國土。

六年過去了,一天,單于的弟弟於靬( wū jiān)王到北海去打獵,驚奇的發現蘇武居然還活著。於靬王被蘇武深深的感動了,他默默地送來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三年之後於靬王過世,蘇武賴以生存的這些財物也全部被偷走了,蘇武又回到了從前艱苦不堪的日子。

艱辛的日子又過了五年,單于派李陵再來勸蘇武投降。李陵懇切地勸他說:「在這種沒有人煙的不毛之地,哪裡有信義可言?有誰見得到你的信和義、忠與貞呢?回漢朝的希望太遙遠、太渺茫了,人生那麼短暫,就像朝露一樣,你究竟是何苦呢?」

蘇武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做臣子的忠於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兒子的孝順他的父母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子為了報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說這樣的一點折磨了。我和父親受封於朝廷,國家曾經給予我們非常豐厚的恩寵,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報答不盡的。今天就算是為國家犧牲,赴湯蹈火、我都心甘情願,請你不要再勸我了。」

不久之後,漢武帝駕崩,當李陵把這個消息告訴蘇武的時候,他滄桑的臉上乍現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撲倒跪地,放聲痛哭。從那以後,他終日悲慟地哭泣,誰都勸他不了。

漢武帝去世後,他的兒子漢昭帝繼承皇位。公元前85年,漢朝跟匈奴開始和親,蘇武終於能夠回到故鄉,李陵流著淚,目送他消失在萬裡黃沙中……

在匈奴受難十九年的蘇武,於公元前81年,終於回到了長安。百姓們都競相出門迎接,稱讚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蘇武回到京師,淚流滿面地拜謁了漢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於他的志節,給了他非常優厚的待遇,後來漢宣帝封他為「關內侯」。可蘇武把財產全部分送給親朋、故舊,自己什麼都沒有留下。

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說:「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正是蘇武最最真實的寫照。

《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是正直的品格,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的完成分內義務的美。

但是傳統的講授式的德育形式,很難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德育的實效性不高已經成為德育的一個難題。在家庭、學校的德育過程中,嘗試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德育故事化,通過口頭或書面話語,引導學生思考、學習,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人民德育以培養新時代中華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目標,結合5G時代到來的特點,採用德育故事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德育新內容,形成德育正能量,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推動德育縱深發展。

相關焦點

  • 《蘇武牧羊》歌曲的由來
    《蘇武牧羊》一歌,在三十年代已傳唱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同時被灌成唱片,許多學校還把它作為音樂教材,教學生詠唱。至今這首歌仍有一定魅力,1989年出版的《華夏正氣歌選》也選輯在內。其歌詞通俗易懂,感情深沉,格調激昂,表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貞不屈的高尚節操。
  • 聽歌:許嵩《彈指一揮間》,原來寫的是蘇武牧羊的愛情故事
    留意歌詞的話,不難發現,前四句寫蘇武在北海現狀,後四句寫他對妻子在長安的想像。副歌看似是寫真情,但知曉歷史的人就知道是反諷,事實是蘇武娶了匈奴妻子,他原妻也改嫁了。所以,真情敵不過時間和距離。蘇武放羊這故事在我童年給我印象最深,曾經滄海難為水呀,其實聽這歌的過程中就已經明白了很多、很多可意會難言說的情愫。
  • 又是一個「蘇武牧羊」!
    對於「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在小時候應該就有所了解!當時蘇武被誣陷謀害匈奴單于,受手下連坐被匈奴軟禁。然後匈奴貴族揚言要蘇武牧羊,什麼時候公羊產仔,什麼時候才放蘇武回國。蘇武持節不屈一直到十九年後才被釋放回國。
  • 「冷血無情」的蘇武,北海牧羊19年,娶了匈奴女人,偷偷生了孩子
    漢武帝劇照有關「蘇武牧羊」的具體情節,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然而,當我們深入剖析、解讀蘇武其人時,就會發現蘇武並不像後人宣揚的那麼完美,至少蘇武在人格方面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蘇武牧羊」之前的故事《漢書》中記載了一件事:在蘇武一行人完成使命準備離開匈奴回國時,張勝與別人勾結,企圖劫持匈奴新單于的母親,不料此事敗露。
  • 這個景區真「可惜」:據傳曾是蘇武牧羊之北海,如今是一片鹽鹼池
    蘇武牧羊是中國流傳多年的典型,當時,蘇武作為漢武帝的使節,向匈奴「出差」,被匈奴脅迫寄居,向北海流放羊,主張公羊生孩子就釋放蘇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蘇武依然有漢節符,在匈奴地呆了將近20年,終於解放到了漢地,漢武帝為了表彰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把蘇武列為麒麟閣的十一功臣之一。
  • 簫曲《蘇武牧羊》——塞上雁飛,孤忠凜凜
    《蘇武牧羊》 演奏:宋泳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 「昭君牧羊」雕塑是否張冠李戴
    重慶沙坪垻三峽廣場有一組雕塑引人注目,而雕塑上「昭君牧羊」四個大字最近卻引起議論紛紛。三峽廣場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稱,這不是用典是場景描繪,「王昭君生活在塞外,應該是有牧羊經歷的」。 相對於蘇武牧羊的艱苦與悲壯,「昭君牧羊」倒顯得家常與溫婉,別具一格。
  • 蘇武牧羊到底是在今天的哪裡?
    蘇武是個標準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代郡太守蘇建。憑藉著這層關係,蘇武和兄長蘇嘉、弟弟蘇賢都晉身仕途,官拜郎中,後升任栘中廄監。不過,蘇武的命苦,倒黴,於天漢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不說別的,單說蘇武出使之前,匈奴就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批人。既然這樣,漢武帝為什麼還傻乎乎地派蘇武出使?原因是天漢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單于即位,他主動向漢武帝獻媚示好,說:「漢朝天子就是我的爸爸。」
  • 蘇武在匈奴牧羊19年,悄悄娶了個匈奴美女,偷偷生了個混血兒子
    但是此時的蘇武,心卻有了其他的想法,想要改變目前這單調的生活。患難見真情,與匈奴女成為夫妻單于欣賞蘇武,還有一個牧羊女也漸漸愛上了他。她的眼波流轉,默默照顧著蘇武,蘇武心裡明白,一直不為所動,但是現在,他開始動搖了。
  • 課本裡只講《蘇武牧羊》,卻沒詳細講蘇武的經歷,看到真相後才懂
    這下可害苦了蘇武。說好的就是一個送人送禮的簡單任務但等蘇武把人和禮物送到匈奴王庭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蘇武是將軍蘇建的二兒子。蘇建曾多次隨衛青出徵,也曾立過戰功封過侯,最後病死在了代郡太守的任上。因為父親蘇建的關係,蘇武兄弟三人很早便得以在宮中做郎官。
  • 音頻:蘇武傳說系列之羊路的傳說
    蘇武就在這裡趕著羊群,手持旌節,開始了牧羊生活。晨曦初顯,手持漢節登上山頂遙望長安;皓月當空,與羊為伴,思念故鄉。風沙撕破了他的衣裳,歲月染白了他的鬢髮。天長日久,他的羊群在山上山下和白亭海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牧羊小道,後人稱之為「羊路」。民勤境內原有「羊路鄉」,後改為「蘇武鎮」。蘇武常常牧羊的山丘當地人叫「蘇武山」,山腳下有村名「蘇山」,山下有「龍潭」「蒙泉」。
  • 蘇武牧羊時吃野草籽飽肚,為何不吃放養的羊?專家:吃了就麻煩了
    這句感人至深的詩句出自蘇武的《留別妻》,這首詩是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前所作,皇上下令,臣子不得不從,於是臨行前蘇武只能寫下這首詩與愛妻告別,傷感之情躍然紙上。眾所周知,蘇武此行並不順利,一去就被匈奴扣押了19年之久,後來還被送到北海去放羊,只能以野草飽腹,不過大家疑惑的,既然沒人看著,他為什麼不吃羊呢?
  • 西大街的「牧羊人」故事
    街邊的小商店裡,音響播放著這些天流傳甚廣的《可可託海的牧羊人》,旋律委婉深情,歌聲如泣如訴。我走近那中年人,客氣地問到,大哥這是在等誰呢?回答:不是;大哥這是要去哪裡呢,回答:不是;大哥莫非是在······?不語。
  • 「隨筆」牧羊女的故事
    牧羊女不是草原上的牧羊女,沒有紅潤的臉蛋,沒有動人的歌喉,也沒有騎馬的小夥遠遠地向她招手。牧羊女是村裡的牧羊女,一樣有雲朵潔白,一樣有天藍草綠,有著自己接生養大的一群溫順的白羊。牧羊女年齡約莫五六十歲,一生未嫁,一生牧羊,在山與水之間,靜默地長大衰老等待死亡。
  • 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學與習水縣桃林鎮中心小學開展德育研討會
    瀘黔教育一線牽,相互研討促發展——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學與貴州省習水縣桃林鎮中心小學開展線上德育工作研討會為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進一步增強教師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學校良性發展。
  • 如何科學育兒、心理健康教育怎麼做、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教育部...
    為推動落實好《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帶動各地中小學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教育部在全國組織開展「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徵集工作。經過專家嚴格評審,從300多個案例中遴選了50個案例為「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已編印成手冊,供各地學習借鑑。
  • 從牧羊女到世界名模 她的故事並不是個美好的童話
    書籍譯者趙為、責任編輯劉紅果以及資深文藝評論作者莫璇,與眾多讀書愛好者共同分享了出生於非洲索馬利亞的華莉絲·迪裡從牧羊女到國際超模、再到聯合國特使的傳奇經歷。適逢「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位生命飽滿而傳奇的女性,以她非凡的勇氣鼓舞激勵著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