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兩個道理:1、糧食安全非常重要;2、工業才是「硬」經濟,沒有工業支撐的房地產、服務業不堪一擊,去工業化如同自斷手臂。
這場病毒並非全是壞事,它讓我們看到了經濟中的泡沫和浮躁。這幾個月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是製造業,11月出口暴漲21%,也是因為全球對中國製造的超預期需求。保持中國製造業和產業鏈優勢,中國經濟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立於不敗之地。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各省市的工業實力:
一、廣東
廣東是中國工業第一省,不論是產值、效益還是國際化,廣東工業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世界工廠三分在中國,而中國工廠三分在廣東。當然廣東工業也並非沒有問題,珠三角土地成本急劇上升,正在侵蝕廣東「世界工廠」的根基。中國製造業外流,其實主要是珠三角製造業外流。從中國流向越南的企業,有一半來自廣東。而且流失的企業正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高端製造企業蔓延,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即使是華為等超級企業,也對深圳的高房價、高地價不滿!珠三角核心城市必須清醒了,必須遏制製造業外流趨勢,否則悔之晚矣!
我對廣東有如下建議:
1、向製造業企業供應充足的低價工業用地。建議通過稅收分成模式,由惠州、汕尾、陽江、江門、肇慶等地向深圳、東莞、廣州、珠海等城市的企業提供低價工業用地,對於關鍵性企業可以給予補貼幫助遷移,儘量把生產留在中國。
2、政府使用國有土地建設標準化廠房,以低價向製造企業出租,甚至可以用稅收抵扣。
3、主動將非核心產業鏈向周邊轉移,如江西贛州、湖南郴州、衡陽、廣西梧州、玉林,都是非常理想的目的地。只要保住了產業鏈,企業就很難放棄中國,就能保住中國的製造業優勢。
廣東工業不應龜縮於珠三角狹小區域內,應該向周邊擴散,用空間換成本,守住產業鏈,廣東工業才能長盛不衰。
二、江蘇
廣東和江蘇位於中國工業第一集團,遙遙領先其它所有省市。江蘇工業門類比廣東更齊全,為何實力和效益卻有較大差距?根本原因是江蘇缺少位於產業鏈終點的超級企業!廣東強大源自於華為、中興、大疆、美的、格力、比亞迪、廣汽、TCL、創維、康佳等一大批位居產業鏈頂點的「超級企業」。每一個超級企業背後都是幾十、幾百、幾千家供應鏈企業,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技術、產業聯盟,能夠參與世界競爭,有更高產業話語權,能獲取更高利潤。而江蘇雖然企業眾多,但主要是產業鏈條上的中間企業,缺乏終端超級企業,話語權、盈利水平與廣東相比差距很大。江蘇要想更進一步,必須培育自己的超級企業,掌握行業話語權!
三、山東
山東規模以上企業營收位居全國第三,與其GDP基本相符。但從盈利能力來看,山東工業落後於浙江,與福建相當。山東工業主要是傳統產業,鋼鐵、化工、能源、採掘、食品等,這些產業容易出產值,但不容易出效益。如山東鋼鐵一年營業額700多億,利潤5.8億,利潤率0.8%,還不如存銀行收益高。山東營收超1000億的企業一共12家,總利潤還不如一個華為!山東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原始落後。山東要想逆轉下滑趨勢,必須對工業動大手術,提高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否則只會繼續沉淪!
四、浙江
從產業結構看,浙江與廣東不相上下,優於江蘇、山東。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民營、國有、外資經濟三分天下,實現了最優化配置。同為工業強省,浙江製造業外流壓力遠低於廣東和江蘇。浙江企業最大的特點是「靈活」,緊跟市場變化調整經營模式和主營業務。比如寧波杉杉,最初主營業務是服裝,現在已經轉型成為一家投資+新能源為主的高科技企業,主要業務為產業投資、鋰離子電池材料、電池系統集成、充電樁建設等,服裝業務佔比已不足10%!浙江幾乎每一家知名企業的發展歷程都充滿了「變」,靈活性令人驚嘆!
五、福建
福建GDP比河南低1萬多億,但工業產值卻高了一萬多億,可見福建工業之強大。福建工業和浙江有相似之處,都是民營經濟發達,企業競爭力強,但也有不同之處:浙江人善於「變」,福建人善於「專」。福建人認準了一個產業就會百折不撓,一條道走到黑,最終取得成功,如服裝、運動鞋、民營醫院、鋰電池,都是不太起眼的小生意,但福建硬是專心致志地做到了全球第一。
六、河南
工業是河南最大的短板,雖然產值位居全國第六,但工業實力並不比四川、湖北、安徽等省份強。河南要想成為經濟強省,必須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目前,河南有一定實力的產業有能源、汽車、醫藥、食品、裝備製造,主要是傳統產業,相當於弱化版山東。河南工業發展要分兩條線走:
1、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如汽車向自動駕駛、網際網路方向發展,新材料向電子、集成電路、特種材料方向發展;
2、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如面向一帶一路打造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面向交通運輸打造智能物流產業集群,面向農業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集群。
河南應積極利用自己交通物流上的優勢,打造中原工業聚集區。只有工業崛起了,河南才能真正崛起。
七、四川
四川工業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德陽三市,其它城市工業都只能算起步階段。四川是中國外出務工大省,根本原因還是省內工業較弱,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少。四川地處內陸,區位上不利於工業發展,隨著一帶一路的興起,四川的區位大大改觀,成都躋身中歐班列四大始發地之一。四川完全可以依託一帶一路,發展面向歐洲、中亞、西亞的製造業,如智能終端、小家電、洗化用品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四川本身有8000多萬人口,加上重慶的3000多萬,內需也是一個大市場。
八、河北
河北是中國重工業佔比最高的省份之一,鋼鐵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是2-4名的總和。其它如煤炭、化工、建材等,也都是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可以說,河北的產業結構是中國所有省份中最糟糕的。河北近年經濟低迷,主要是環保壓力下的重化產業收縮。河北的工業轉型任務艱巨,幾乎要重建工業體系。河北應積極與北京合作,在京津冀構建一套類似於長三角的完整產業鏈。如果這項工作能做成,河北將成為中國第二個江蘇。
綜合來看,中國真正的工業強省只有四個:廣東、江蘇、浙江、福建,不僅有規模,還有質量、結構和競爭力。山東大而不強,河南、四川、河北差距更大。
今天先寫這幾個省,明天繼續。
關注猴軍集,城市、農村、經濟、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