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印象裡
蟬的壽命很短
破土而出後
似乎只在夏季鳴叫一個月
然後,消逝
你看到的沒錯
殊不知
蟬在破土而出之前的大部分時光
都是以幼蟲形態穴居地下
在幽暗的時光中
等呀等,等呀等
有的一等就是17年
這次的主角,是十七年蟬,顧名思義,它能夠活17年,是來自北美的周期蟬。
十七年蟬體長大約2.5釐米,與一般的親戚外形基本相同,軀體呈黑色,眼睛呈紅色,翅膀半透明有脈絡,這似乎就是它的全部的外貌特徵。雄蟬的腹部有發音器,在求偶期會發出鳴聲來吸引雌性,不過它們自己並不能聽見這種聲音。
十七年蟬童年時期,也就是幼蟲的時候是生活在地下的,餓了的時候,就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就是用這種御宅族的方式,一股腦的蟄伏17年後才會破土而出。劃重點,它也就能活十七年。
仿佛時令的「敲鐘人」,自然周期的召喚下,第十七年,它會很神奇地在夏季的黃昏或夜間鑽出土表,懶洋洋的爬到樹上,蛻皮羽化,直接長大。
既然長大了,就該考慮「蟬」生的頭等大事:傳宗接代。
但是緊鑼密鼓地求偶和繁殖,並不能增加它們的種群數量,因為十七年蟬一旦爬出地面後,生命就很短暫了,就算幼蟲沒有被鳥類搶食,成蟲也只能在樹上生存幾周。
如開篇所言,這種十七年蟬也是周期蟬,是蟬科下轄周期蟬屬的7種蟬的總稱,其中,能被稱之為十七年蟬的有3種,另外4種則是十三年蟬,合著長壽的都是親戚,既然是親戚住的也近,它們都生活在北美東部地區。其中十三年蟬主要分布在美國東南,十七年蟬則主要分布在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
說回周期蟬本身,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他們會遵循某個規律,在差不多同樣的周期集中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舉個例子,假設今年出現了十七年蟬,那麼今後的16年光景中,十七年蟬都會很少見,甚至見不到,直到第17年,這批蟬的後裔才會重複它們父輩的生活軌跡,來到地面上來。
於是,人們甚至把十七年蟬當成一個時光的輪迴。5歲的寶寶第一次見到十七年蟬後,下一次見到可能已經計劃要生寶寶了。
有科學家認為,十七年蟬的生命周期之所以如此漫長,是為了避免天敵的侵害。以周期蟬為食物來源的鳥類,並不會有如此長久的壽命,更不會和它們保持同步的壽命只為了能再多吃一茬蟬肉,這樣十七年蟬才能安全的將種群延續下去。
當然,科學界並不是只有這樣一種觀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周期蟬的這種生命周期,是因為從起源至今的180萬年中發生的環境變化:在這180萬年裡,發生的數次冰河期,會導致夏季的不規律,儘管蟬可以躲在土表以下躲避嚴寒,但如果在冷夏時節破土而出,已經會被凍死,所以周期越長,存活的機率也就越大。
這並非空穴來風,有研究顯示,以1500年為期限,每隔50年左右出現一次冷夏,那麼,每7年出土一次的蟬,只有7%可以躲開冷夏倖存下來,每11年出土一次的蟬,只有51%的機率可以躲開冷夏倖存下來,而17年蟬,則可以有96%的機率躲開這些冷夏!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順應自然的進化,神奇不神奇?
相比於人類,蟬「能見天日」的時光實在太短,它們作為低等級生物只能靠進化來適應自然,並將種族繁衍下去,而如今,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相比動物,確實有太多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也使得人類越來越自大,自大到忘記了自己從哪裡來。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資料來源:百度、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