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魔幻現實,不敢想還有什麼比鑽石公主號變「恐怖遊輪」 來得可怕。
據日本當地時間3月1日最新數據,境內已共有950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鑽石公主」號郵輪的乘客和乘務人員705人確診,佔到總感染者人數近八成。
「鑽石公主號」波及的疫情,看來還在持續蔓延當中。
這場船難來得沒有鐵達尼號的直接,倒有點「鈍刀子割肉」的感覺,慢慢侵蝕。
在此之前,沒有人預料到郵輪竟然會成為另一個嚴重疫區。
郵輪旅行近年來成了越來越多人選擇出遊的一種休閒方式,它就像海上城堡,容納你所想要的元素:豪華酒店、購物天堂、美食景點、趣味演出……快活到你可能都不想上岸了。
但要是危機來臨,它就容易淪為一座「海上孤島」。
△郵輪就是一座微縮城市/圖蟲創意
雖然世衛組織曾表示郵輪旅行目前仍然是「可控風險」,但依舊不少人對當下郵輪出行表示恐慌,甚至覺得郵輪就是「病毒培養皿」,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別變成「恐怖郵輪」了
當3700名遊客乘坐這艘全世界最豪華郵輪駛離日本時,誰也沒想到,為期兩周的豪華郵輪,短短時間內變成了「瘟疫監獄」。
世人都在指責日本官員這次在應對鑽石公主號的延遲效率和曖昧態度。
為了不讓岸上更多的人受感染,日本礙於有限的醫療條件,出於權衡角度,隔離整條船的做法貌似是無可厚非。
但這種做法遭到不少國外專家的質疑,尤其是當時在已經有10人確診感染的情況之下,隔離整條船為時太晚。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傳染病學教授菲斯曼說這是「把一些人與病毒一起困在同個載體上」,反而會讓更多的人感染。
日本政府的拖延,加上在之後的採取的草率檢測和隔離措施,加速了病毒肆虐的速度,比如3天僅檢測了5%的乘客,船員每天給遊客測體溫,但這並非強制行為,他們會徵求遊客意見;
只有出現發熱症狀的人才會被送到有消毒的空房間單獨隔離,與發熱患者有過親密接觸的人沒有單獨隔離,他們的生活保障都由船員負責。
△船上的乘客曬早餐的日常/twitter
船上的中央空調系統也始終沒有關閉,通風系統以及下水道系統並沒有嚴格管控。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官員Twitter上發船內照片想證明他們的防疫到位,沒想到反倒被網友看出了馬腳——貼著「清潔通道」和「不潔通道」提示的兩扇門背後,明明通向的是同一個通道。
△此地無銀三百兩,兩個通道都通向一個走道/twitter
等到隔離期結束,有23名乘客沒有經過最新的有效檢測依舊下了船,而且下船之後立馬就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行,該坐大巴坐大巴,該吃壽司的吃壽司。
在疫情的籠罩下,不止鑽石公主號,威士特丹號、歌詩達賽琳娜號相繼受到較大波及。最近又爆出「地中海傳奇號」從2月25日起接連遭牙買加、開曼群島及墨西哥拒絕泊岸,還好最終等來墨西哥允許郵輪停靠。
更可怕的是,傳染病在郵輪的爆發並非新鮮事了。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字顯示,每年超過百艘停靠美國的郵輪中,平均有10艘會爆發由諾如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等傳染病。
尤其諾如病毒,近年來在遊輪上反覆集中大爆發,會造成感染者嘔吐腹瀉。2012年美國在郵輪上就有500起感染案例,去年在郵輪上至少爆發8起諾如病毒疫情。
△2018年,公主巡遊船在大約200名乘客患有諾如病毒爆發後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停靠/youtube
這還是在當今遠航郵輪,早已具備了優越的衛生和居住條件下發生的。人類似乎總是健忘的,歷史以來我們曾經歷過不少「瘟疫船」的慘痛。
曾經在1918年到1919年「西班牙流感」橫掃世界時,據最保守的估計,造成全球死亡人數至少得有2000萬,都比一戰死亡人數多出一倍來。
△《病毒入侵:殺死了5000萬人的大流感》紀錄片截圖
郵輪不單單像飛機、汽車等等這類普通封閉的交通工具,一旦駛離母港,就會在海上來來回回,與世界隔離至少達半個月。
可以說這段時間,他們的命都是綁在一塊的。
△1918年大流感為20世紀投下了一道長長的陰影,改變了人類的公共衛生觀念
再加上乘客和僱傭船員都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大多還是易感染的中老年客群。大量人群在長時間內處在一個封閉的,高密度,自給自足的住宿空間,就連空調系統、供水系統、下水道系統都一同共享。
一旦受到疫情擴散威脅,這座郵輪的傳染鏈條就像被推倒的「多骨諾米牌」。
短時間內非常容易摧毀人類脆弱的公共衛生防線,這對各國來說都是難以預料和遏制的災難。
郵輪遊,危險又迷人
我們常說的「郵輪」,嚴格意義上並非遊輪。
最初的郵輪是指英國皇家郵局運載郵件的遠洋輪船,航速更快一些,規模更大一些。遊輪僅僅作為休閒旅遊用的船隻。
△郵輪航速更快,規模更大/unsplash
19世紀蒸汽船投入營運後,到二次大戰這段期間,真正迎來了郵輪航運的黃金時期,海洋運輸是人們遠洋貿易的主要形式。
直到二戰之後,郵件運輸業轉移到了航空,在20世紀60年代,客輪才轉型成為集住宿、餐飲、觀光、度假、娛樂、體育休閒等功能一體的高端旅遊方式。
無論郵輪還是遊輪,現在都泛指一種帶著娛樂觀光性質,兼具交通工具與住宿餐廳的客輪。
△海上樂園/圖蟲創意
那時候的郵輪公司,跟現在的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沒什麼區別,製造商都競相製造最大、最快、最豪華的遠洋郵輪。
△鐵達尼號掠影/wiki
我們最耳熟能詳,被拍成經典愛情片的鐵達尼號,還是一艘奧林匹克級別的郵輪。郵輪融合了當時最先進的各項技術,以確保遊客的體驗。
但偏偏就在橫跨大西洋的處女航中撞上冰山沉沒,直接導致1500多人集體遇難,這無疑是令世人都驚悚的數字。
多少後人在瞻仰電影《鐵達尼號》的唯美浪漫愛情,也有多少後人在那段真實悲劇上解讀到人生無常的悲劇。
「鐵達尼號」的美夢和噩夢,郵輪一直在伴隨。
那場悲劇事件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之後郵輪業制定了新的安全規定,要求給每一位乘客都留有救生艇座位,並進行24小時無線電監控。
郵輪當然不僅僅只是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娛樂觀光功能的豐富上,它被賦予了太多含義。
以前郵輪代表的是一種冒險開拓的文化精神,現代還多了一層階級地位的象徵,或者是中產小資們的消費符號。
△郵輪是交通工具,但又具備太多附加值/unsplash
但這種享受明顯是有代價的,經濟代價還是其次,海上變幻莫測的情況,就算多巨大多豪華設施多完善的郵輪,都可能沒法躲過。
從歷史以來,人類面臨過太多的郵輪災難了。很多都是突發重大事件,而且誘因非常複雜,像韓國世越號也是近年來相關紀錄片的曝光,才讓我們看到背後隱藏著多少令人不寒而慄的陰謀。
△韓國世越號這場災難堪稱慘絕人寰/《潛水鐘》截圖
擱淺、觸礁、翻沉等等這些只是結果,背後很多郵輪事故的原因到現在都還是未解之謎。
我國20世紀最大的海難就是江亞輪號事件了。1948年在裡銅沙洋面突然爆炸,船體沉沒,罹難者近3000人,爆炸原因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定論。
△1962年,上海打撈工程局江亞輪/wiki
之後2015年的「東方之星」號翻沉事件,是繼江亞輪後中國發生的最嚴重的船難。
遇難死亡人數達442人,媒體報導船體傾覆的原因是「突遇龍捲風」但這種說法也只是出自逃生12人之一的船長的口中。
「靠天吃飯」的海洋產業總會碰上老天爺不想賞飯的時候,更何況要是剛好加上決策船員的失誤,那要從郵輪事故活下來,後續的應急救援行動就成了重中之重。
通常郵輪乘客都缺乏專業的逃生訓練,應急救援是一項非常艱難的系統措施,需要各個部門和群體的共同聯動。
無論多麼高大上的郵輪遊,如果沒有安全衛生保障,再華麗的城堡也是形同虛設的夢境。
△郵輪的系統非常複雜,是各方協作的結果/unsplash
既然郵輪出行不安全,為什麼還要花錢買風險?
其實我們也沒必要過度恐慌,這都是風險概率問題。很多研究都表明,郵輪的出事概率遠低於飛機,且生還率相對較高。
之所以如此牽動人心,大概跟飛機失事類似,曝光率高,人數比重大,影響力自然就大了。
△郵輪失事的概率很小/圖蟲創意
在傳統郵輪上,與貨物在同一艘船,忍受海上好幾個月的顛簸是我們不得已的事情。
現代郵輪可不同了,你可以選擇欣賞海景的,選擇像移動迪士尼樂園的,或者乾脆就是精品購物廣場,打高爾夫、滑冰、攀巖、蹦極……
比你上岸到景點玩豐富多了,去目的地倒成了悖論。
我們中國確實在郵輪旅行這方面很慢熱了,當郵輪遊在歐美已經有超過50年的歷史,而在我們這才剛剛起步。
近些年來,郵輪似乎也成了中國遊客炙手可熱的選擇。近幾年的出行數據表明,從2012年到2014年,每年乘坐遊輪的中國遊客都會增長79%。
△郵輪熱在中國已經開始了/unsplash
國外郵輪公司似乎都盯準中國遊客這一香餑餑。
據皇家加勒比公司2010年的市場分析,如果中國人也像北美人或者歐洲人那樣喜愛航遊,那每年會有4000萬中國人乘船航遊。
當然,他們對國人消費市場的興趣和信心,還來源於中國人熱衷於購物和賭博的印象。
而且他們認為中國人看重親情,喜歡一大家子出遊,在人數上意味著巨大的潛力。
似乎他們也預料得沒錯,拿2014年韓國海洋水產部的數據來說,那年韓國豪華遊遊客超過100萬名,其中有90%來自中國,他們在水上的旅遊線路其實跟其他旅遊方式沒什麼不同,依舊是免稅店和百貨商場。
△麗星郵輪上的購物商場跟陸地也沒啥區別/圖蟲創意
不過大多數的國人坐遊輪有個特點——愛在亞洲打轉,可能也就9%的遊客會選擇東亞或者東南亞之外的遊輪線路。
2015年CLIA的報告稱,亞洲人偏好短期航程,而且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中老年遊客才愛坐遊輪,低於40歲的人群,也有40%的人會傾向於在海上度假。
儘管郵輪熱開始了,但對大部分國人來說,郵輪旅行依舊還是距離我們遙遠的高端旅遊方式。
就算目前有閒有錢的中老年群體,或者中產小資的都市人他們有能力選擇航遊,但不少遊客對於航遊的休閒觀念依舊不適。
△郵輪進入廈門港/圖蟲創意
可能有些人只是出於航遊本身附帶的高端人士消費的標籤,出於想要體驗西方人那種奢華的享受,他們一上了船就閒得發慌,就跟陸地式消費休閒沒兩樣了。
他們沒法理解外國人怎麼那麼喜歡在甲板上一本書、曬著太陽、吹著海風過一天的休閒旅行,更別說理解「郵輪本身是目的地」這種鬼話了。
△長江三峽郵輪前甲板景觀/圖蟲創意
這畢竟我們國人骨子裡並沒有形成海洋文明開拓冒險的嚮往,陸地始終是我們大部分國人最深厚的土壤。
這感覺就像很難在《海上鋼琴師》的電影上共情一樣,不懂為什麼1900就是不願意上岸,不懂生於海上死於海上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們對郵輪旅行的認知上,確實存在不少誤區。最明顯的一個問題,郵輪遊一定是錢太多沒處花才選擇的旅行方式嗎?
其實也並不全是,只要你想想這點,遊輪的船票是全包的,不需要考慮住宿,吃飯和交通,你可以大概算算這一趟的性價比,並不見得會比你在飛行出境遊的貴。
舉個例子,日韓5天4晚航線的淡季價格最低可能在 2000元左右,這比普通自助遊飛日韓,在相同時間內的價格還低。
△大型郵輪有的甚至能容納5000人以上/圖蟲創意
郵輪公司就跟不同星級的酒店一樣,有走高端奢華路線,就有走大眾路線的。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中老年遊客,或者家庭遊會選擇郵輪,因為活動區域小,體驗項目豐富,不用費心思做攻略,全都計劃好了,攤手就能出海遊玩。
△有些郵輪設計非常吸睛,在旅行體驗上越來越多花樣/unsplash大型郵輪就是一個海上小社會,不止吃喝拉撒,連生老病死都可能在上面發生。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在郵輪上舉行結婚儀式,如果郵輪目的地到了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水域,就能提供合法的同性婚禮。
不少大型郵輪還專門設有停屍間,可以說,所有的郵輪無論大小都必須有停屍房,這是法律要求。有的船至少有兩三個位置設置成停屍間。
有些大郵輪甚至會設有兩個停機坪,可以供直升機運送屍體,不然有人突然遇難,怎麼辦呢?那麼多老人。有些郵輪公司還可以提供海葬服務,但必須先提前申請。
△陽臺和救生艇一景就像一副抽象畫/圖蟲創意
郵輪上的生活,就跟人一生的縮影一樣。你沒法預料人生無常,也沒法預測會見證人性善美還是險惡。
郵輪旅行就算再怎麼奢華,再怎麼自由,也要安全靠岸。希望我們能有一天擁有郵輪旅行的自由,也別丟了那份靠岸的安全感。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願意坐郵輪出行嗎?/unsplash
參考資料:
肺炎疫情:說郵輪是海上的「浮動病毒溫床」是否誇張 BBC
新冠病毒的「培養皿」:「鑽石公主號」上發生了什麼? 紐約時報中文網
無政府的郵輪與疫情政治學 新民周刊
歷史上,那些帶著致命病毒的船舶 物質生活參考
百年前改變人們旅行方式的巨型郵輪 BBC
中國人湧上郵輪,航遊業迎來春天 紐約時報中文網
中國人坐遊輪,還是喜歡在亞洲打轉 好奇心日報
疫情之後,郵輪還能不能坐? 悅遊CondeNast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