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遭遇新冠疫情突襲。鏖戰疫情,上海各級人大代表或奔赴一線救死扶傷,或組織捐款捐物提供物質保障,或大力推動復工復產復市,或立足本職獻計獻策,無不志在堅決打贏。
圖說:外灘 新民晚報 楊建正/攝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收官,上海各級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十四五」規劃編制,高質量發展視野下的代表關注,為規劃編制提供諸多新思路。
今天,上海市人大工作會議召開,代表履職備受關注。2020年,不同尋常,「阿拉身邊的代表」為人民城市一路奔忙。
緊急立法重塑城市「信用習慣」
今年2月7日,全國首部省市級抗擊新冠肺炎緊急立法——《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力做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這部「緊急立法」當日表決當日實施。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群防群治如何依法開展?連續數日,市人大常委會信訪辦組織特殊時期的代表專題議信活動。厲明、金纓、姚海嵩等15位市人大信訪辦代表專業小組的夥伴們一直通過微信群開展工作,收集討論市民提交的意見建議,群策群力,將有價值的市民建議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保障全過程依法抗疫;同時,人大代表們持續監督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對涉疫失信信息歸集公示的力度,形成全社會對失信行為的震懾效應。
圖說:市人大代表金纓調研舊改微更新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攝
非常時期,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截至2月25日,共梳理出涉疫行政處罰案件96起、涉案失信人員104人。其中,符合「四類情形」的案件9起、涉案9人。2月26日,市公安局將首批符合「四類情形」的9起案件處罰信息推送至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這意味著,信用公示,無論是懲戒或者獎勵,都將變成社會治理的一種新常態;信用本身,也不再僅僅是個人操守,還將成為社會治理體系中日益習慣的制度應用。一場疫情,帶來的不止是個人衛生習慣的改變,更是信用城市對信用習慣的重塑。而這樣的重塑和改變,離開不人大代表的立法參與、執法監督。
非常時期,人大代表們所做的,就是維護法治權威,提升治理能力,堅決打贏抗疫阻擊戰。
圖說:陳國強代表(左一)為赴顎醫療隊送行 任炫/攝
捐錢捐物捐專業全力以赴
全民抗疫,科學抗疫,要讓公眾不恐慌,「專業的力量」有底氣。
今年1月底,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和湯釗猷、聞玉梅等12位院士聯名發出倡議書,向全社會呼籲:科學認知新發傳染病,配合排查、及時就醫、做好防護。2月17日,黃浦區人大代表、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謝渭芬教授帶領長徵醫院援鄂醫療隊飛抵武漢,投入抗擊疫情的生死搏鬥。
圖說:謝渭芬代表帶領醫療隊出徵武漢 視頻截圖
抗擊疫情,人大代表們奉獻專業力量;同時也組織發動慷慨捐贈,一步步充實抗疫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總經理顧軍組織集團發揮產業優勢,向武漢疫區派出醫療隊伍47人,向國內其他抗疫一線及海外派出醫療隊伍150人,積極捐贈防疫物資,累計捐贈超過5600萬元,全力提供核技術消毒滅菌及核酸檢測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中遠海運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許立榮帶領集團向困難地區捐款4000餘萬元,全球採購88萬件、總價值690萬元的防疫物資支援湖北;積極協調打通湖北武漢地區物流運輸線,集團承運口罩、防護服等防疫和民生物資13.5萬噸。
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經濟,復工復產復市,人大代表們在各自領域各顯其能。
春節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奧盛集團董事長湯亮組織所屬公司領導飛赴土耳其,慰問建設「一帶一路」重要工程、世界跨徑第一的土耳其恰納卡萊大橋的奧盛員工,主動回應外方客戶關切,用真實的「中國抗疫故事」,打消外方客戶顧慮,保證工程建設速度。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第一時間成立上汽集團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並擔任組長,抗疫生產兩不誤。上汽大通率先批量交付逾百輛負壓救護車馳援戰疫前線;上汽通用五菱自建口罩生產線投產,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口罩研發、生產資質的汽車企業;上汽安吉物流天地華宇開通運輸通道,免費向武漢地區運輸救援物資。
小康社會「開門規劃」有新期盼
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十四五」規劃,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開門規劃」,人大代表的參與,不可或缺。迄今,上海各級人大代表——從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區人大代表到鄉鎮人大代表,共計13000多人參與了2021-2025年「十四五」規劃編制問卷調查。市人大常委會開設「人大代表建言『十四五』規劃」網上專欄,支持各級代表建言獻策,充分反映民意。
圖說:南京路步行街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
「經歷了『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編制,要問『十四五』規劃編制的代表關注什麼,有什麼顯著特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戴柳說,答案就是——高質量發展打開「開門規劃」的全新視野。
全新視野,讓代表們思考如何聚焦未來5年社會經濟發展「七大期盼」——高端人才,強化上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首要資源;先導性產業,提升實體經濟能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科創中心建設,人才和技術是兩大關鍵;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加快;一網統管 ,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打造「整體政府」最為關鍵。
同時,「十四五」規劃建議徵詢表明,民生問題是「十四五」時期人大代表的最大關切;讓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服務民生,也是代表建議的一大亮點。
迄今,上海已進入深度老齡化,如何積極應對?69.9%的代表認為加大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和專業化水平;58.5%的代表認為要加強醫養融合,增加護理型養老床位供給;53.8%的代表認為要優化養老資源布局,支持老年人在更大區域範圍自主選擇養老機構。
總之,應對深度老齡化,上海「9073」的養老格局要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無縫銜接的多元化養老新模式。這樣的無縫銜接,只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一種新需求。「為啥要特別強調精細化?因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規劃就要有與之匹配的新要求、新期盼。」市人大代表施政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姚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