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寒是女性十分常見的一種病症,據臨床醫學專家估計,大概有60%的婦科疾病由宮寒所致,可見宮寒的破壞力非同小可。不過時下女性,尤其年輕女性對宮寒造成的危害越來越重視。
宮寒會導致發胖嗎?答案是會的,寒氣和溼氣一樣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大,溼氣重的人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發胖,而寒氣重也是可能導致肥胖的,宮寒的人發胖就會從腹部開始。
為什麼麼宮寒還會發胖呢?因為子宮的熱量不足,因為子宮為了維護自身的生理機能,脂肪就充當起「護宮使者」,身體就會開始囤積脂肪。所以宮寒越嚴重的話,子宮的脂肪就會囤積得越多,從而就導致發胖。
那麼到底什麼是宮寒?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調理呢?下面就讓掌門師兄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什麼是宮寒?
所謂宮寒,顧名思義就是子宮寒冷。中醫所說的「子宮」與西醫所指的子宮不同,它的範圍要更大些,包括子宮、卵巢等多種器官。宮寒是指婦女腎陽不足,胞宮失於溫煦所出現的下腹墜脹,疼痛,得熱則緩和,白帶多、痛經、月經失調、脈沉緊、舌苔薄白多津為主要症狀者。
宮寒是中醫理論下的病名,不能與西醫的具體病名來套,但是西醫臨床常見的一些婦科急慢性炎症可以用宮寒辨證治療,在臨床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宮寒的症狀有哪些?
宮寒典型症狀之一:身體怕冷
宮寒通俗來講即是指女人身體的某些部位怕冷。通常意義上是指小肚子冷(中醫叫少腹),即肚臍以下的部分怕冷,這是比較典型的情況,有的患者經常會有腳涼甚至雙腿膝蓋以下部位冰涼,而手卻不一定冷。
宮寒典型症狀之二:月經異常
宮寒可以造成一系列疾病,月經異常是其中最典型的症狀之一,宮寒造成的月經異常多表現於月經的延期,即月經周期的變長;每次月經量較少;另外月經顏色也不正常,顏色通常為黑色或者褐色。
宮寒典型症狀之三:身體疼痛
由宮寒造成的身體疼痛主要是指月經期的疼痛,即痛經。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多數痛經出現在月經期間,但有部分人疼痛會發生在月經前幾天,月經來潮後腹痛加重,月經後一切恢復正常。
為什麼艾灸是宮寒的剋星?
古人把太陽視為天之陽,把艾視為地之陽,可見艾草是秉陽氣而生的!故艾灸是天賜人間的寶貴禮物,它給女人帶來的「福利」不止一點點——
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燻灸,可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故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溼、宣痺止痛之功效,可以說是宮寒的天敵。這是歷代醫家公認的。
說到艾灸,我們就要先說一下艾葉,不管你使用哪種灸法,用艾灸貼還是艾條,都要用到艾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這幾句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純陽。
艾灸是上天賜予女性的禮物——艾灸的獨特的超強滲透短波輻射(這是其它任何材料燃燒所沒有的),以及艾葉的溫陽藥性,雙重祛除宮內寒氣、通治各種婦科!
怎麼用艾灸調理宮寒?
調理宮寒穴位一:關元穴
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艾灸關元穴可增強人體陽氣,補虛益損。對陽氣不足,身體虛弱怕冷等症狀比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作用。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經常艾灸可以增強人體內的陽氣,改善體質虛寒,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主要通過調節內分泌來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關元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丹田,有句老話叫做:氣沉丹田。多艾灸關元穴,讓氣沉丹田,你自然丹田溫暖,子宮如沐陽光了,就不會寒涼了。
調理宮寒穴位二:神闕穴
在肚臍,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於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的功能。這個穴是人先天之氣授予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調理宮寒穴位三:命門穴
命門穴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同時還要加上兩側距離背部中線3釐米的腎俞穴。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治療女性虛寒性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等。命門穴對於婦科疾病的調理有很好的作用,艾灸命門穴可以治療宮寒,帶下病,月經不調等病症,對於男性的也為早洩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調理宮寒穴位四:三陰交穴
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屬足太陰脾經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位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孕婦禁針」。
《甲乙經》: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溼痺不能行;驚不得眠。
《千金方》:卵偏大上入腹;夢洩精;女人漏下赤白及血;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脛寒不得臥。
《千金翼》: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牙車失欠蹉跌;腳疼。
三陰交主衝任氣血,三陰交涼則直接導致胞宮寒涼。對於每個月月經周期較準時的女性來說,可以事先「防患於未然」。在經前一周左右時間,開始艾灸「三陰交」穴位。這樣做的方法原理是能讓經血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