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裡紅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特殊品種,無論是創燒時間還是工藝技術都與青花不相上下。然而青花瓷器自元代至今,歷經三個王朝卻從沒有間斷過,而釉裡紅卻因種種原因不斷停燒。由於釉裡紅燒制的難度較大,呈色不穩定,燒成的機率非常低,因此現存的釉裡紅瓷器數量較少。
明洪武 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也正是因為釉裡紅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歷史上,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裡紅瓷器燒造的三個重要時期,而最珍貴的釉裡紅瓷器卻燒造於明代洪武時期。
明洪武 釉裡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初洪武時期,釉裡紅瓷器盛極一時。與元代相比,洪武釉裡紅在工藝技術方面均有所提高,其整體風格處於元代和明代永樂、宣德朝之間,同時也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釉裡紅瓷器的特徵。
明洪武 釉裡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釉裡紅瓷器有著皇家血統,從考古出土資料及傳世品情況看,洪武瓷以釉裡紅器數量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舊藏洪武瓷100餘件,其中80%是釉裡紅瓷器,數量遠超當時的青花瓷器。南京明故宮遺址、南京郊區王公貴族墓、北京四中、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等地出土的大量洪武時期的瓷器中也以釉裡紅瓷器為大宗。可以推斷,洪武朝的官方用瓷或者說是宮廷用瓷釉裡紅品種瓷器佔相當大的比例,這種情況與明太祖朱元璋以紅為貴的規定有密切關係。
明洪武 釉裡紅拔白纏枝花卉紋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釉裡紅的燒制需要複雜的配方和極高的燒造技術,由於古人對配方的掌握及燒制溫度的控制不到位,多數洪武釉裡紅呈色較淡或偏灰,有的甚至呈暗紅黑色,發色純正的釉裡紅器物相對較少。釉裡紅中的豔紅色,呈色純正濃豔,但線條外緣大多有暈散,行家也叫「飛紅」有些甚至整個釉面都呈淺紅色。釉裡紅中的暗紅色,呈色以黑紅為主,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見明顯的鐵褐斑,這是含較多鐵質之故,也有燒制溫度掌握不到位,釉料的配方有差別等原因。釉裡紅中的赭紅色,這種釉裡紅髮色比較純正穩定,渾散不明顯,有些釉中還帶有淺綠,這種釉層渾厚肥潤,折光漫射性好,可謂是洪武釉裡紅的巔峰之作。
明洪武 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洪武釉裡紅的繪畫裝飾紋樣多以龍鳳及四季花卉紋為主,花卉主要有纏枝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紋,另外「歲寒三友」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但極少見洪武釉裡紅人物繪畫。洪武釉裡紅立器的裝飾紋飾中最多使用的是器物頸部的變形蕉葉紋和足根部的蓮瓣紋。洪武早期由於更多繼承了元代風格,這種蕉葉紋和蓮瓣紋是相互分開的,在洪武中後期蕉葉與蓮瓣之間的距離是合併的,這也是區分洪武早期與晚期產品的特徵之一。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現存的洪武時期瓷器實物來看,釉裡紅瓷器是洪武瓷器的主要品種,包括器形較大的陳設用瓷,以及圓器類的生活用瓷。陳設所用的釉裡紅常見器型有大罐、大盤、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軍持等;生活用瓷器形豐富,以各式盤、碗、杯、盞託等為代表。洪武傳世瓷器延續元瓷粗獷豪放之風,不僅器形壯碩大氣,工藝粗放,畫風豪放,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