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從未聽說過她,但如同《VOGUE》美版主編安娜·溫圖爾在美國時尚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叫宋懷桂的女人,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時尚圈的地位,同樣不可撼動。
你有沒有好奇過,在那個不僅沒有Vogue,甚至是沒有時尚雜誌的年代,這位中國最早的「時尚女魔頭」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周總理特批的中外婚姻
黑白照片上的宋懷桂,梳著烏黑油亮的大辮子,咧開嘴靦腆地笑,一如那個年代羞澀的女青年。旁邊那位,則是她保加利亞籍的丈夫萬曼。
有人也許會說,嫁個老外就人生傳奇啦?別忘了,那可是男女朋友寫信互稱「同志」,大街上牽手都被視作耍流氓的50年代。如果那時候有圍脖熱搜,肯定一段時間的頭名會被這個「另類」姑娘霸佔。
兩人結婚時,遇到一個大難題:普通人結婚都需要上報組織審批,和一個外國人結婚能被批准嗎?何況她還沒從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連個上級單位都沒有。
你猜怎麼著?這個性子倔強的姑娘,竟然直接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請求特批,總理也居然大筆一揮就準了,從而促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樁涉外婚姻」。
就像女兒宋小虹形容她:她覺得她什麼都能對付,她是比較強的一個人。
在多數人婚姻還不能自主選擇的年代,她活得好像外國小說裡走出來的女人:個性獨立,有野心亦有氣魄,散發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迷人魅力。
帶著中國姑娘闖巴黎
1981年,當演員貢海斌回憶起,在北影廠第一次見到穿著黑絲絨衣裳,披著紅色羊絨披肩,塗著鮮紅唇膏的宋懷桂時,整個人都蒙圈了。估計跟我們走在大馬路上,遇見穿著一身Elie Saab高定的範冰冰差不多。
而當時,作為皮爾·卡丹中方代表的她,正在為皮爾·卡丹在中國的第一場公開時裝表演挑選模特。
第一場公開時裝表演中站在皮爾·卡丹身邊的宋懷桂
皮爾·卡丹是誰?要知道,當年這個名字在中國就是如今的LV,是中國響噹噹的第一國際品牌。
皮爾·卡丹的輝煌其實在法國主流時尚界已經開始走入末期,但卻能在那個年代的中國家喻戶曉,你是不是感覺到奇怪?
其中宋懷桂功不可沒。她父親是曾與蔣經國共事過的高級知識分子,而她在央美讀書時又與鄧小平女兒鄧林是「閨蜜」。如果沒這麼一位擅交際又人脈廣的中國女人,估計皮爾·卡丹至少要十年後才和其他大牌一同進入中國市場,優勢早就沒了。
作為中方代表的她陪同客人會見國家領導人
隨著北京飯店的第一次公開時裝表演,這個女人成功地把「模特」、「時裝秀」等概念安利給了當時的國人,這也是新中國的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國際大秀「。
第一次公開時裝表演現場
「洗腦」國人還不夠,她還要去「洗腦外國人」。1985年,在皮爾·卡丹先生的贊助邀請下,宋懷桂帶著十二位中國姑娘飛赴巴黎走秀,包括《費加羅報》等8家法國大報的頭版都對此作了報導。
正是這次巴黎之行,扭轉了法國人對於中國人「灰頭土臉,神情漠然,永遠穿著一套藏藍中山裝」的刻板印象。旗袍包裹下的曲線身段,非但不輸金髮紅唇的法國大妞,反而透著一股老外從未見過的東方風韻。
總之,此次「美麗外交」兩字可概括:長臉!
後來西方媒體持續關注著中國模特,並刊發了不少報導
中國第一次時裝周,第一家職業模特公司……身為中國最早的「時尚策劃人」,她就像一個無畏的探路者,嘗試著當時中國人不敢嘗試的一切,挑戰著一些尚處模糊的底線。因為東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有人曾勸她見好就收,別最後沾上一身腥。
她卻說:「你們和未來的中國人,都會變成這樣,這就是生活之美。」 生活之美,對當時滿身灰藍工裝的工人階級中國,是沒有模糊的字眼啊。
三十年過去,她的話不僅逐漸變成了現實,中國還成為了世界奢侈品最大的市場之一。
《末代皇帝》裡竟然也有她的芳蹤
既然是一位社交名人,她的國際資源也是響噹噹的。本身宋懷桂的長相就頗具特色:鵝蛋臉,中分盤發,溫柔裡蓄著幾分威嚴。著名導演貝託魯齊看見她就樂了,「忽悠」她去《末代皇帝》客串:我給你在《末代皇帝》裡找了個角色——裕隆太后。我看過你的照片,你簡直跟那個太后一模一樣。
宋懷桂和貝託魯齊在片場
一不留神,她就在這部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巨製裡飾演了「裕隆太后」。
貝託魯奇是電影人,怎麼會認識「時尚女魔頭」呢?原來,宋懷桂還是北京馬克西姆餐廳的主理人。這間北京城裡「資產階級氛圍最濃」的法式餐廳,正是大腕導演口中「我在北京的家」。
每當夜幕降臨,黃油、麵包的香甜氣息在空氣裡發酵,酒杯碰撞的清脆聲響飛來飛去,時而激情時而溫柔的黑白琴鍵敲打著玻璃窗……電影人、音樂人、詩人聚在這裡高談闊論,馬克西姆幾乎成為了皇城根下」小資「生活方式萌芽的小據點。
在這裡,藝術遠離了政治,真實拋棄了謊言,一切都美好得近乎不真實。
馬克西姆餐廳不時也會舉辦小型走秀
她對於年輕人,總是慷慨而熱情。當時一度被有關部門禁止演出的崔健,正是在她的邀請下,在這裡首次彈響了那首令人沸騰的《一無所有》。
「當時地毯拆開可以跳舞……那時候我們不叫演出,叫Party」,崔健說。
當時崔健在和宋懷桂的女兒談戀愛,同時經常在這裡表演
姜文和劉曉慶,也是馬克西姆餐廳的常客。劉曉慶說:「我們有時間就聚在這兒,當時我們每月只有50元工資,都是她招待我們,不僅招待我們,還派車接……她是我們很好的朋友。」
而當時,馬克西姆西餐廳一頓飯的「起步價」大概是150元,等於工人半年的工資。她教會了中國人:價格有時候不代表奢侈,而代表著有品質的生活方式。
鞏俐、張藝謀也與她私交甚好,常去她當時在首都賓館的「家」中聚會。
法國大明星阿蘭·德龍、奧斯卡名導奧列佛·斯通等國外名人,也都曾是馬克西姆餐廳的座上客。
她曾陪同阿蘭德龍出席媒體發布會,後者的50歲生日,也是在馬克西姆餐廳度過。
如果當年她要辦一個明星慈善夜之類的爬梯,絕對不輸如今的張宇或蘇芒。畢竟「時尚教母」的圈子可是橫跨了時尚、影視、音樂、藝術等多個領域。
馬克西姆餐廳鼎盛之時的繁鬧場面(最右為宋懷桂)
這個擁有眾多傳奇故事,又永遠領先於時代的女人,從北京胡同裡的四合院,到保加利亞、巴黎,再回到熟悉又陌生的皇城腳下,宋懷桂步履匆匆的腳步,直到2006年她罹患癌症逝世,才最終停下。
在女兒印象裡,從來沒有見她哭過。她每天都起很早,打很多電話,出門辦事直到很晚才回家。宋小虹說:「她就是不能夠停下來,她的人生一直到69歲才垮下來。」
我不喜歡「垮」這個字眼,像是強忍著用毅力支撐,猛然間轟然倒塌一般。在我心裡,她不是那樣的女人。她反而像水,清透又明亮,不受外力的禁錮,積蓄著寬厚包容的力量,不是隨便什麼就能摧垮,也不是隨便什麼就能改變的。
她為了愛人敢於向總理寫信,因為她覺得愛情是沒有種族膚色國籍之分;
她為了時尚態度敢於穿得跟路人大相逕庭,因為她確信自己的審美是對的;
她為了推廣品牌敢於挑戰權威的底線,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觀念代表著未來。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提起她有何意義?這樣絢爛的人生,是大多數普通人這輩子都無法企及的。
其實有時候,讀別人的故事,不一定是要成為像她那樣的人。只是為了告訴自己:
你也可以像她一樣遵從內心和自我去生活,
儘管有時會格格不入,
儘管有人會說三道四,
也許你無法改變當下,影響他人,
但也許你能改變的,就是自己可預期的未來。
精選文章傳送門:
維多利亞的睡衣,怎麼穿到了大街上?
小李子的兩位極品前任告訴你: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
對話框回復「歷史」,即可查閱往期分類文章。
你無私的分享和點讚,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點擊頂部小藍字「作勢」
或長按上方二維碼
關注公眾微信號:ZOOMC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