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全國一盤棋,一張藍圖幹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了社會公平,讓最大多數的中國人參與進了發展進程、享受到了發展成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把貧困帽扔到烏江底。」日前,貴州宣布全省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山區人民打通希望路;技術助農、開渠引水,在風沙鹽鹼地上種活「搖錢樹」;易地搬遷、建房增產,讓貧困群眾「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從雪域高原到烏蒙山區,從秦巴腹地到西南邊陲,「最火熱的脫貧實踐」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有8億多人口實現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連續7年每年減貧規模都在1000萬人以上,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人口規模。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們更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這一代人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貧困是世界性難題。全球減貧事業雖在推進,但並不樂觀,依然有很多人面臨飢餓與貧困的威脅,一些國家的貧富差距還在越拉越大。再看中國,不僅貧困人口基數龐大,當初發展底子也薄得可憐,卻為何能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這既是幾十年來中國高速發展的結果,更要從「為了誰」上尋找答案。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從「讓窮苦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精闢論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在理論上鮮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確要求、在實踐中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樣的價值旨歸,決定了「中國之治」的方向,並由此展開一整套制度安排。
自古以來,「物阜民豐」就是中國人最樸素的願望,可無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民生情懷,還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政治設想,都從未「夢想照進現實」。究其原因,除了農耕時代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更關鍵的是受制於鬆散的社會形態。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結合在一起,才釋放出前所未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動力。脫貧攻堅戰,黨中央掛帥坐鎮,各省區市層層籤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資源統一調配,中央財政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為「戰役」提供重要支撐;地方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確保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各地優勢互補、長期協作,通過對口扶貧實現「1+1>2」的發展效果……全國一盤棋,一張藍圖幹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了社會公平,讓最大多數的中國人參與進了發展進程、享受到了發展成果。
脫貧之路,道阻且長,在這條艱辛長路上,灑滿了一代代奮鬥者的汗水。多年來,一大批黨員幹部紮根一線,「哪裡有貧困戶、哪裡就有黨員」「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離村」。他們「拿命開渠、鋪路」,以愚公移山的行動,鼓足人民群眾「黃土變金」的信心,扶起「我要富」的志向;他們「走田埂、爬陡坡」,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字上謀實招,力求開對藥方拔除「窮根」……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黨員幹部以身示範、擔當作為,激起的是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志氣與決心。「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14億中國人萬眾一心、同風共雨,哪有幹不成的事?
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一方面,脫貧群眾可能還沒「站穩腳跟」,還得查缺補漏、動態清零。另一方面,還要繼續嚴肅對待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著力攻堅相對貧困問題。總之,我們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裡」,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一代接著一代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中國人還會有更多夢想成真,中國故事必將更加光明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