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上有個定義,叫洛希極限(Roche limit) 。
行星和衛星會因為有萬有引力而不斷靠近,但他們之間有個保持安全的最短距離。一旦超過洛希極限,潮汐力會把那顆衛星撕碎。然後那顆已經粉碎崩塌的星球會化作星辰,漸漸地聚攏在那顆行星身旁,演變成一個環,將那顆行星環抱。
多一點會沉溺,少一點會疏離。
圍繞著公式展開測量,有人步步小心,有人飛蛾撲火。站在宇宙的宏觀角度上看,都沒有對錯。
冬天鵝毛大雪裡佇立成雪人,雪花白了一個人的頭;路邊的姑娘放下手機哭花了妝;那個執迷不悟的女孩還在說「我等久一點也沒關係的」;男孩抱著電線桿子刪除手機裡最後的念想。那麼,就這樣吧,也許提到還會心底抽痛,可是已經假裝沒關係了。
分分合合,兜兜轉轉,相遇的時候期冀就此停住你的目光。在最後的安全距離裡,緣分只夠讓我們相遇。
「可極限的意義
在於粉碎也要接近
用我整副身體
拉扯潮汐」
在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和木星相撞的事件裡,其實還在1992年7月8日的時候,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因為穿過了木星的洛希極限而被木星粉碎為21個碎片,但是由於這個時候彗星的勢能還比較大,所以它並未立即形成木星的行星環,於是圍繞著木星在原有的軌道上又跑了一圈,到了兩年後的1994年7月16日的時候,它又來到木星的近地點,然而這個時候它距離木星又太近了,所以這些彗星碎片全部墜落到了木星上,與木星大氣層摩擦產生萬餘度高溫而化為烏有,並未形成木星的星環。而爆炸後的氣體和塵埃形成龐大蘑菇雲又引發木星風暴和磁暴。
用文藝的詞彙解釋天體運動裡那些被無數公式演算的現象,以為星河浪漫,粉身碎骨也要換一個永恆的擁抱。可天體碎裂到最後,最終是個悲劇。
所以人還不要太奮不顧身了,最後兩敗俱傷,太痛了。
我曾選擇,最遙遠的時刻,咫尺遠近。
尋找我,擁抱我,我的我,而非你的我,就好。
部分圖源:weibo.@布魯斯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