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圈裡,有這樣一條區分精英跑者和業餘跑者的分水嶺:
男子全馬跑進330
女子全馬跑進400
為了打破這個難以逾越的門檻,向精英跑者靠近,很多人都會選擇增加跑量來強化訓練。
但是,跑量真的越多越好嗎?這種跑量堆積的方式,真的能幫助你PB嗎?
01
跑量累積,要注意有效性
在不同的馬拉松備戰訓練階段,針對有氧能力、乳酸代謝能力、抗酸能力和無氧耐力的跑量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
你可能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達到足夠的強度或距離,對身體的刺激程度也不夠,無法達到提升運動能力的目的,有時甚至引發運動損傷。簡單來說,就是不科學、無效、無目標的訓練。
這種情況下,你的跑量堆積,就成了「垃圾跑量」。
可能有會跑友認為:哪有什麼「垃圾跑量」?只要跑了就有效。但對追求跑步成績的跑者來說,這種堆積跑量的方式,的確是達不到訓練效果的。
跑量累積,更需要注意累積的有效性。
02
不堆跑量,你也可以PB
馬拉松專業訓練,一般來說就是有氧耐力訓練、混合氧訓練、無氧耐力訓練、速度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等訓練內容。
接下來,我們將按照速度、核心力量、有氧無氧多種跑步方式結合三個角度,為你闡述「如何不堆積跑量,也可以練出PB」。
03
跑者訓練:速度是關鍵
首先是「速度訓練」。在平時的備賽訓練中,你的速度最好能比比賽的時候還快。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追求的10公裡成績是45分鐘,那麼日常訓練就應該把配速保證在4分30秒以內。
達到或者超越比賽配速,比賽中才能更安全。
速度訓練能夠提高人的心率,使心臟更強壯、增加肺活量,還能使雙腿力量更加強大。
當速度訓練達到一定境界時,還會增加身體的乳酸耐受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堅持速度訓練,能使人以同一個速度跑得更遠,或者以更短的時間裡跑相同的距離。
速度訓練最好的方式就是三種,即:法特萊克跑、山地跑、重複跑。你可以按照下面的「七周訓練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
第一周:短時間歇跑,4×(4×200米),每次休息1分鐘,每組休息3分鐘;
第二周:爬坡跑,12次45秒快速上坡+慢跑下坡恢復;
第三周:場地訓練,8×1000米,10×1000米,15×400米;
第四周:5公裡節奏跑(配速高於10公裡配速);
第五周:爬山跑,6×90秒快速上坡跑,慢跑下坡恢復;
第六周:金字塔訓練,1分鐘快跑+1分鐘慢跑;2分鐘快跑+90慢跑;3分鐘快跑+2分鐘慢跑;4分鐘快跑+3分鐘慢跑。倒敘進行倒金字塔訓練。
第七周:金字塔訓練2,4×200米+1分鐘休息;3×400米+2分鐘休息;2×600米+3分鐘休息;1次800米。倒敘進行倒金字塔訓練。
04
力量訓練,千萬不可小覷
在跑步中,想要跑的更快更久,力量訓練是不可或缺的。
國外有專家抽取馬拉松半程和全程的自願者,比賽後提取血樣和志願者賽後疲勞度的感受,有些全程跑者並不比半程跑者疼痛度重,最終結果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就是力量訓練。
在跑步時,我們常用的有五大肌肉群——股四頭肌、膕繩肌、臀肌、髖屈肌和小腿後側肌群。此外,人類的身體超過640條的骨骼肌,它們中的大多數,尤其是呼吸肌群和核心肌群,也在負責著跑步時的運作。
下面推薦幾個力量訓練的方法:
★負重弓步
雙手握啞鈴,先將右腿向前邁出做弓步姿勢起身後再換左腿。如此重複20-30次即可。訓練目標:鍛鍊臀部、腿部、核心力量和協調性。
★硬拉
雙手握著啞鈴,雙腳與肩同寬站立,保持身體直立,然後彎腰將手中的重物靠近腳趾,再起身。重複10-15次。訓練目的:主要鍛鍊股二頭肌及臀部肌群、豎脊肌。
★箱跳
找一個30-45釐米高的木箱或者板凳,可以雙手拿負重物如啞鈴等。先將右腿踩在木箱上,左腿膝蓋彎曲並向胸部方向移動,然後將左腳放在木箱上,接著是右腳和左腳先後落地。左右腿各重複做10-15次。訓練目的:提升下肢爆發力。
★伏地挺身
雙手略寬於肩部撐地,軀幹保持筆直,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儘量多做。訓練目的:主要鍛鍊上肢、腰部及腹部的肌肉和力量,尤其是胸肌。
★單腿下蹲
藉助一個30-45釐米高的椅子,放在身體後方。雙手拿著負重物,然後將右腳放在箱子上,左腿向前進行下蹲,重複10-15次之後換右腿做同樣的動作。訓練目的:強化鍛鍊單腿的股四頭肌力量,以及平衡支撐能力。
★平板撐抬腿
擺好平板撐姿勢,將右腿抬起堅持5秒鐘,再換左腿堅持5秒鐘。如此重複,至少堅持1分鐘或者堅持儘可能長的時間。訓練目的:加強核心肌肉,並對臀部和進行熱身。
★俄羅斯轉體
坐在地面上,依靠臀部與地面接觸來保持身體平衡。如想加大難度,雙腳離開地面。然後將上半身向左右兩側來回扭轉,重複15-30次。訓練目的:增強腰腹部,腹斜肌力量。
05
儘量避免單一的訓練方式
要想提升跑步能力,就要告別以往單一的訓練方式,以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相結合,提高心肺功能、乳酸代謝能力和抗乳酸能力,來應對馬拉松比賽的高強度要求。
具體的訓練方法有:
長距離慢跑
即LSD訓練,往往安排在馬拉松備賽初期。它能培養心肺功能、肌肉強度和持久耐力,提升疲勞恢復能力,打下良好的有氧基礎。
馬拉松配速跑
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勢的LSD跑,但強度會更高,常用於賽前3-4周的訓練。以預計的馬拉松比賽配速進行訓練,從而掌握比賽節奏,樹立信心。
節奏跑
能提高乳酸門檻,加強忍耐乳酸與排除乳酸的能力,延後身體在運動中的疲勞點,擴大有氧區間。
間歇跑
能有效提高有氧能力,提高最大攝氧量,從而後退乳酸堆積的時間。這種較短時間、較大強度、但跑量較少的訓練,可以很好的刺激心肺系統,幫助你突破瓶頸,有效提升速度耐力。
衝刺跑
強度最大的一種跑法,它可以訓練肌肉快速伸縮的模式,提升爆發力,進而提升運動效率和速度。
06
寫在最後
「垃圾跑量」向來都是一個褒貶不一的詞,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沒有「垃圾跑量」的。不能用多少與快慢來恆定,而應該與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目標達成度來定義。
對於大多數的業餘跑步者來說,能夠持續跑步,已經非常不易。要相信:「你跑的每一步,都算數。」
而對於想要訓練出成績的跑友,一定是需要提防「垃圾跑量」、日益精進的。
點一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