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全部12集之後,超過8萬人打分,《沉默的真相》分數從8.8分,一路升到了9.2分。超越《隱秘的角落》,成為今年評分第一。
但《沉默的真相》還沒成爆款。
一方面,口碑確實炸。而且這樣的成績,還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取得的。首先因為迷霧劇場前幾部作品,《沉默的真相》一開始都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這種高期待,對於作品本身可能反而是種壓力,很容易造成口碑反噬。
另一方面,不少熟悉紫金陳的小夥伴,都把《長夜難明》列為心中最佳,包括《隱秘的角落》的原著口碑,都遠不如《長夜難明》。從主演陣容上看,廖凡+白宇,加上《無證之罪》中飾演過「李豐田」的寧理,公認的實力派譚卓,就算放到國產懸疑電影裡,也稱得上頂配。
一般情況下,在這種高期待下登場的作品,很容易盛名之下其實難負。然而《沉默的真相》不降反升的評分又說明:劇集扛住了所有壓力。甚至從各個角度上來說,劇集都可以說是再一次突破了國產懸疑劇天花板。
可《沉默的真相》口碑登頂的同時,卻還沒成為爆款。
當然也不算敗北,在貓眼專業版和燈塔專業版上,劇集最新熱度分別位列第六和第四,成績及格。但不敵同期播出的《平凡的榮耀》《我,喜歡你》等劇集。
當然,《隱秘的角落》也不是靠收視、點擊取勝,而是話題和口碑,但在評分與《隱秘的角落》持平甚至反超的情況下,在話題討論度上該劇也不敵《隱秘的角落》。
在我看來,劇集正是輸在這個話題度上——看過的,人人都說好。可一部國產懸疑劇要成為爆款,必須破圈。而《沉默的真相》卻沒有出現每個人的朋友圈都在刷的秦昊的「爬山梗」。
能不能爆不是評價一部作品的唯一標準,但當一部口碑大作該爆而沒爆,依然值得問一句:《沉默的真相》為什麼沒成又一部《隱秘的角落》?
《沉默的真相》憑什麼豆瓣評分超《隱秘的角落》?
「真的太還原了」,這條劇集的熱門豆瓣短評,獲得了網友1200多個贊。當劇集最終推出時,很多了解來龍去脈的觀眾都會擔心:故事是否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但事實證明劇集完全保留了紫金陳原著的精髓。
從一場地鐵爆炸危機引發故事開始,10分鐘內,屍體和兇手,人贓並獲,一個叫張超的男人第一時間承認「我殺了人!」但緊接著讓觀眾激動得大呼過癮的,卻是故事發展中,對懸念的不斷顛覆。
劇集分為三條時間線。
一條,是廖凡領銜的當下時間線追查的「江陽屍體案」和「九宮格信件威脅案」。
第二條,是白宇飾演的江陽接手了侯貴平在支教時「畏罪自殺」案。
第三條時間線,則是更早之前,侯貴平還活著的時候。在這條時間線裡,觀眾很容易發現女學生自殺背後有隱情。
劇集一大特色是:故事開篇的時候,劇集的幾個主要角色:江陽、侯貴平、女學生,已經全部殞命。
但正是一條條性命,穿過時間隧道,結成了一張名為「真相」的網。
三個男人,都有著程序、法律、正義的信仰,在三個層層嵌套的時空裡各自孤獨地尋找著真相,一環扣緊一環,就像一場用生命延續的,堅持到最後的接力賽。
而每當觀眾以為主角已經靠近真相,懸念已經解開時,接下來的反轉,又會立刻顛覆一切。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故事令劇集改編甚至比《隱秘的角落》更難。
首先,在劇情層面上,懸疑劇挑戰的就是人們的智商,因此對於劇作的嚴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構建出嚴絲合縫的劇情,雖然有原著小說在前,但對於懸疑類型劇並不算成熟的國產電視劇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次,由於要給觀眾看到,故事勢必做出一定的改編,比如最終「老虎」級別比小說小了好幾個量級。蚍蜉撼大樹,大叔變變小了,故事的力度會不會削弱?
再就是相比《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跨越不同年份,對於劇集的美術、服化道具、甚至是特效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這些因素客觀存在的情況下,《沉默的真相》才顯得更難能可貴,就是它始終按照真正工業化的標準在操作這部劇集,一直在升級,而不是在降級。
三條時間線的構造上,主創創造了豐富且有層次的視覺觀感, 2010年主要是都市場景,色調偏陰冷。2003年的色調是隨著江陽的遭遇與心境慢慢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清新明亮逐漸變得灰暗壓抑。2000年以侯貴平的支教經歷為主,場景與色調都突出鄉土味。
劇集背景的色彩、構思、聲音等等,都充滿了風格化的小設計,從這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很多足以被稱為「匠心獨運」的東西。可以說是既還原,又在視覺上創造出新的驚喜,達到了堪比電影質感。
更厲害的是,在劇本紮實、手法創新,乃至格局上,劇集甚至豐富了原著。
劇集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嵌套結構,江陽案嵌套了多年前的侯貴平案;侯貴平案,又勾連出多年前鄉村的真相。
和《隱秘的角落》一樣,劇集也是以12集體量講述一個完整懸疑故事,呈現人性善惡。
但如果說《隱秘的角落》呈現出是原生家庭潰爛帶來的罪惡。那麼《沉默的真相》展現的則是時空接力中的罪惡與人性微光,這類社會派推理作品不完全是靠著懸疑吸引觀眾,重點也不在於尋找兇手,而是通過影像告訴觀眾,在暗夜中苦苦摸索的追光小隊是多麼難得。
故事裡的每個主角都活在暗夜的包圍裡。男主原本為了取悅心上人接下案件,但隨著真相慢慢浮現,看到無辜的受害者、被戕害的舉報人和證人,囂張的作惡者,他越來越不能放手,最終不回頭地選擇硬剛到底,讓正義有始有終。
如何表現這些燃燈者呢?創作者找到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吃飯。
劇裡有2個針鋒相對的團隊,一個吃著普普通通又熱火朝天的火鍋。另一個則吃著10萬一口的魚子醬。
正是在火鍋店與「公孫策」飾演的「平康白雪」朱偉相識,江陽再次看到了希望,才有了後續的故事,而此後在案情進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火鍋三兄弟」都有一頓關鍵性的火鍋。
到了最後一場火鍋,才有了以命換命的選擇,江陽以命為賭注,為案子沉冤昭雪。
如果說集合了「小白船」和爬山梗的《隱秘的角落》是一部成人童話,《沉默的真相》則更像是一曲 「好人必須死」的動人悲歌。
看到最後,男主為了一個素未謀面的支教老師侯貴平,賭上了自己一生的所有,這恰是《沉默的真相》最精彩和最動人之處。
可以說在任何一個層面,劇集都交出了及格有餘的答卷,這正是它贏得好口碑的原因,可問題也出現了:看過了人人誇的劇集,為什麼沒有大爆?
豆瓣9.2卻沒爆款,因為觀眾看得太憋屈了嗎?
可以看到,主創一開始就是奔著爆款來的。
有紫金陳《無證之罪》和《隱秘的角落》珠玉在前,演員選擇上採用了流量派和演技派折中,柏林影帝廖凡和小生白宇對戲,就連配角也是一水的懸疑劇老臉。
照道理,影帝級陣容、電影級質感,對社會的關懷、對人性的挖掘,以及原著和「迷霧劇場」自帶的強大人氣,《沉默的真相》幾乎將國產懸疑劇爆款要素全部打包,在口碑也炸裂的情況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劇集成為爆款?
是演員嗎?正好相反,白宇飾演的檢察官江陽簡直是及格有餘,甚至說是全劇最精彩的角色也不為過。
萬萬想不到,白宇的角色一出場就是一具屍體,接下來又要從意氣風發到一路經受折磨,經歷被奪走事業、奪走愛情、奪走自由、奪走健康,到最後是失去生命。
這絕對是全劇最讓人心痛的一個角色。而白宇毫不用力地演活了江陽在不同際遇下的心態變化。唯一一次崩潰是在鐵三角的聚會上,因為丟了錢包而嚎啕大哭,那一刻的白宇足以令所有觀眾為之共情。
而看寧理的表演就像是在看一場變臉,一開始那個邋裡邋遢拖著箱子衝進地鐵的張超與戴著金絲眼鏡坐在法庭上辯論的張超,從神態到說話方式,幾乎是另一個人。
表演是加分不是扣分,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答案是:劇集最終未能實現《隱秘的角落》式的逆襲,始終未能突破核心粉絲群,向路人粉實現話題擴散。
從懸疑網劇發展的宏觀視角來看,《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的2016年之後,懸疑劇就陷入瓶頸,另一方面國產劇受眾也正細化成為圈層,全民爆款的出現已經越來越難了。
於是對懸疑劇而言,痛點就變成了擴圈。而近幾年真正做到這點的,只有《隱秘的角落》。
在出圈過程中,除了本身內容質量過硬,從爬山梗到小白船再到小演員的演技,適合碎片傳播的梗相當多。
《沉默的真相》各方面都很出色,可是缺乏這樣的社交梗,三個男人跨時空正義接力,夠不上洗腦、魔性,不適用於日常社交互動,難以達到病毒式傳播之效,穿透力會稍遜一籌。
除此之外,像《沉默的真相》這樣在懸疑圈中被追捧,卻缺乏大眾流量的作品,如果想要獲得廣泛傳播,就必須要給觀眾提供一個非常清晰有力的戲劇抓手,而劇集採取了三線並進轉場的敘事,雖然巧妙,但也讓整個故事略微顯得碎片化,甚至在不同的時間線裡,劇中的角色都是相互矛盾的。
江陽的死只是引子,在這種找線頭式的懸疑中,觀眾必須一點點把這個線團理順,發現故事的深意。這是劇集的特色,是主創自己的選擇,但也令劇集不夠具有親和力。
說白了,燒腦太複雜,反倒削減了核心粉絲本應帶來的二次傳播效應。路人光是看到了豆瓣的高分,卻壓根不明白這些人在幹什麼。而劇粉們大多是默默萌著,未能帶動大眾熱度。
最關鍵的可能還是第三點:大眾看得太憋屈。
《隱秘的角落》雖然也不算爽劇,但仍保有網劇特有的「爽文」、「萌點」等用戶友好特質。《白夜追兇》這樣的劇集更是融合多種爆款元素,一路打怪過關讓觀眾欲罷不能。
《沉默的真相》的主線篇幅則都在講述三位主角如何一路被反派迫害,一路衰,一路蒙冤的過程。可以說是相當憋屈了,卻一直到結局也未能給予觀眾「反轉」、「打臉」的爽快感,反倒是更悲傷了。主角們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最終男主以命相搏,一心為他洗雪陳冤的律師付出慘烈代價,整個故事帶給觀眾的儘是悲憤、壓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烈勇氣固然能引發觀眾發自內心深處的溫暖與感動。但在撥開了重重迷霧之前,觀眾承受的鼻酸和壓抑實在太多了。
必須承認「爽文」的流行,本就有其必然的心理機制。現代人生活壓力這麼大,看看主角全程開掛、走向人生巔峰的套路,是一種文藝作品的自我療愈,看張東升唱小白船,也算一種另類療愈。
而看《沉默的真相》的人湊在一起,能說什麼呢?大概是昨天又是為男主把淚水流幹的一天。劇集的優秀,反倒令它難以下咽。
最後還與集數體量有關。劇集總共12集,集數太短,口碑發酵時間少,不利於大眾傳播。
那麼如果主創給劇集注注水,拉長集數,再創造出一些性別敘事等容易製造熱搜、病毒傳播的梗,會不會更容易出圈,收視成績會更佳呢?
實事求是地說,是。但如果那樣的話,也不會有如今豆瓣9.2分的《沉默的真相》了。
沒爆,為什麼我們依然需要《沉默的真相》?
所以,《沉默的真相》為什麼沒爆?簡言之,爆不爆,不光看口碑,看命。
一部劇,是否具有適合成為爆款的爆點、利於傳播的表情包,已經成為劇集爆紅的關鍵。但不是所有好劇都能成為爆款。
從破圈表現來看,《沉默的真相》確實不如《隱秘的角落》,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好作品,但同時整部劇都缺乏互動的元素,這個故事,「不可說」。
但不妨礙它是一部好的國產懸疑作品,無論是製作還是劇情,劇集都具有相當的突破性。而當這樣的作品不斷出現,其實就是在提高整個行業內容質量和門檻的過程。
某種程度上說,國產懸疑劇就是一個成長再升級的過程,而《沉默的真相》給大家又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思路,和一個新的可能。
讓觀眾看到一直是懸疑劇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走電影化路線,意圖探討人性、探討真相和正義的懸疑短劇,風險係數更大。《隱秘的角落》給出了一個答案,《沉默的真相》給出了另一個。無所謂對錯,每個答案都很珍貴。
除此之外,懸疑短劇依然面臨巨大的收益風險,一直以來,片方與平臺的交易都是以「單集價格X集數」的模式售賣,集數少明顯效益低。所以片方總是以注水劇售賣給平臺,釋放成本壓力,導致行業中「注水劇」大泛濫。從這個角度看,懸疑短劇幾乎是不掙錢的存在。
但因為 迷霧劇場的出現,你會發現一個懸疑宇宙的可能,比如廖凡、寧理、呂曉霖都曾在高分懸疑影視劇中有過精彩的表現,甚至還可以構成某種有趣的勾連。
這在國產劇中是裡程碑式的,它第一次以劇場的形式,凝聚起了不同卻秉承一脈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降低了懸疑劇的宣發成本,構成了合力。
俗氣地說,如果《沉默的真相》這樣的頂配製作能夠賺到錢,至少是不虧本,對於後續的國產懸疑劇來說,將是一個最直接的巨大鼓舞。
最後,我之所以需要《沉默的真相》這樣的劇集,還因為它帶來了一樣東西,叫希望。
在影視行業甜寵劇泛濫,題材同質化嚴重,品質作品缺失的當下,主推懸疑短劇,回歸創作本身,的確可以為觀眾帶來更為豐富的觀劇選擇,可是懸疑劇的發展依然步履維艱,嚴格來說,是勝少敗多,吃力不討好。
那麼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劇,到底要不要做呢?
在劇中有一個許多讀者很喜歡的角色,就是原先的法醫,後來炒股暴富,成為正義小隊財力擔當的陳明章。
他最初以一根老油條的姿態登場,用屍檢報告敲了江陽一個月工資,當然後來這筆生意成為陳老闆人生中最不划算的一筆血虧的買賣。
但他的一段臺詞又讓人感到,他自己覺得不虧:「我只不過出了一點點錢,這些年來,你和阿雪做的一切,我都在旁邊看著,可我始終沒有勇氣用行動和你們站在一起,我,也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你和阿雪,是我從心底佩服的人。」
當12集全部落幕,故事的真相一一揭開,反派最終付出代價,我們已經數不清為江陽流過多少次眼淚了。之所以劇集難成爆款也是因為,觀眾跟江陽一樣,看得太累,太憋屈了,我們跟著他在尋求正義的路上抽絲剝繭輾轉騰挪,最後看到他為正義獻祭。
但如果江陽知道最後的結局,你說他覺得值不值呢?
當然、一定、絕對是值啊。
而這也是《沉默的真相》給國產劇的答案。
它沒成又一部《隱秘的角落》,豆瓣從8.8飆到9.2了,還是不爆,但,能拍出這樣的國產劇,當然值啊!誰說這珍貴的進步,不比收視爆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