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
智慧建造推動我市裝配式建築產業升級
記者 楊文進 通訊員 王厚亮 徐靜
近日,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的「李寶山創新工作室」,被中國機械冶金職工技術協會命名為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示範性創新工作室。
這個專注於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的裝配式建築領域核心技術體系研發工作室,坐落在遵化市境內的該集團裝配式建築分公司,成立於2015年,現有核心成員30餘人。
裝配式建築是建築方式的轉變
走進該公司寬敞明亮的車間,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著各道工序。該工作室帶頭人、省級勞動模範張曉峰介紹,裝配式建築是建築方式的轉變,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建築方式明顯不同。他說:「有人說這種方法像『搭積木』,但我認為更像造汽車,每個構件之間必須達到可靠的連接。」
張曉峰介紹,該公司生產的一種牆體,俗稱「三明治牆」,裡外牆體之間是保溫層,不僅同時做到隔音、保溫,與其他構件同等壽命,還可以提前做好裝飾(如貼好瓷磚)等,解決了常規施工中的脫落、防水、噪音、焊光汙染等問題;尤其是質量等方面比現場更可控,誤差從釐米級達到毫米級;達到批量化生產後,比常規建築更具抗震性,安全性更高。由於一些構件提前在室內生產,更加節能環保,工藝處理上比現場更精細。
該工作室圍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鋼—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低能耗建築三個產品體系和總包模式定位,開展體系研發、課題研究、成果轉化、技術攻關等活動,近年來科技總投入約3億元,研發項目投入超過2000萬元,攻克制約構件生產、安裝等重難點問題300多個。
工作室創建以來,共申報專利195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3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8項;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住建部科技計劃項目2項,省部級研發計劃9項。
圖②已加工完成的樓梯。
裝配式建築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在這個龐大的車間內,忙碌的堆垛機正在安靜地伸出機械手,將養護好的構件像「蒸」好的饅頭一樣從一個個貌似「蒸屜」的倉位中取出,放到下面的軌道上,然後運送出去。整個車間內只有約20名操作工人,幾乎沒有任何的機械噪音。
張曉峰介紹,這裡有兩臺堆垛機,負責180個倉位的自動啟運。當工人們在平臺上將鋼筋等按照規範擺放好,密封環境生產的混凝土經過吊在半空的「魚雷罐」自動運輸到平臺上面,將混凝土自動澆築。整個過程無震顫、無揚塵及垃圾、廢水的產生,智能化的生產過程減少揚塵和噪音達到80%以上,有效避免了環境汙染問題。水泥構件的養護、成型等,全部靠電腦自動控制。
在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中央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建築業改革,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裝配式建築的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作為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該集團公司始終致力於在產業升級的潮流中成為市場的先行者、領跑者。
隨後,記者一行來到我市梧桐大道五期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塔吊將該公司生產的牆體緩緩吊運到10多層高的樓體內,幾名施工人員隨之進行安裝,方便而快捷。
該項目總工程師王凱說,這裡是我市首家全裝配式住宅項目,使用預製構件的裝配率達到50%以上,明顯減少了建築垃圾、內外裝修汙染,與傳統澆築方式相比較,現場使用材料減少一半以上,現場用工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後期裝修成本也明顯減少。
圖③堆垛機將養護好的構件從倉位中取出。
引領建築業綠色變革新發展
該公司邵建文書記介紹,中國二十二冶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建築業綠色變革新發展, 2010年開啟了綠色建築研發之路,形成了中冶綠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鋼—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低能耗建築等三個產品體系,所生產部品部件輻射京、津、承、秦等地,研發技術已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
2013年,該集團與中冶建研院、清華大學籤訂裝配式鋼結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4年,該集團參編的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實施;2017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國家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2018年獲批河北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單位;2019年二期工程建廠,將實現年產30萬立方米裝配式部品部件的生產能力……
據悉,我市正多措並舉、破解瓶頸,探索潛力釋放之路。自2011年至今,唐山先後承擔了6項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結構體系研究項目,並在此基礎上加大了項目推廣力度。2017年,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截至2019年底,我市累計實施裝配式建築707.434萬平方米,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8年,唐山市出臺政策,「新型建材及裝配式住宅」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據測算,1個10萬平方米裝配式住宅建設項目,可減少混凝土養護用水5000多噸、木方用量650立方米、木模板用量3.8萬平方米、垃圾2000噸,節約能耗70%,減少現場用工50%以上。
目前,我市已成立了唐山市綠色建築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
圖④塔吊將牆體吊運到樓體內。
圖片 記者 文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