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
前兩天,米粒媽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
一名剛滿月的嬰兒在使用脖圈遊泳後,引發腦缺氧,最終不幸離世。
家長本意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想著在家給孩子進行遊泳訓練,誰曾想在媽媽和外婆眼皮子底下,竟然出現這樣的慘劇。
如果發現孩子異常時能及時檢查、就醫;如果家長多一點科學知識,不給孩子戴最終導致她死亡的致命脖圈……或許孩子現在還在媽媽懷中甜睡。
這一家人現在肯定悔斷了腸,痛心無比!
然而,這樣的慘劇近些年來卻接二連三的上演。
即使是在那些所謂「專業」的機構裡,幼兒溺亡的事故也常見諸報端。
幼兒遊泳真的有必要嗎?
遊泳好處確實很多,既能強身健體,提高睡眠質量,增強免疫力,還能提高身體協調能力,對於孩子來說遊泳促進大運動發展和提升心肺功能,增強體質,刺激大腦發育。
老粉都知道,米粒媽也是遊泳愛好者。
但是,帶幼兒去遊泳,真的有必要嗎?
近些年來,「幼兒遊泳」已然成為網紅育兒項目,再加上幼兒遊泳的商業機構的大肆宣傳,好像只要自家娃從小學遊泳,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似的。
於是不少家長抱起還沒滿月的孩子,衝進店裡開始辦卡。
但是,對於幼兒來說,遊泳的這些好處也並不是不可替代。有益於嬰兒身體和大腦發育的運動有很多,俯臥練習,被動操,爬行等等。之前米粒媽寫過《孩子幾歲適合什麼運動?這篇全部告訴你!》。
如果家裡有條件,遊泳當然可以練起來。如果單純是為了鍛鍊,米粒媽倒覺得家長們大可不必如此著急,等孩子大了再練也不遲。
孩子多大可以去遊泳?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建議 4 歲以上的小朋友學習遊泳。
因為,到了4歲,孩子無論是身體協調性還是理解能力都已經發育的相當充分了。
就算孩子非常有天賦,家長也不用太著急培養,人家菲爾普斯8歲才學的遊泳。
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AAP 是不建議他們學習遊泳。
別說學遊泳了,就是專門針對幼兒開設的水育類課程,米粒媽也不建議新生兒參加。
新生兒其實是比較脆弱的,不能長時間待在水中,加上他們抵抗力和適應力本來就比較弱。除了對「泳池」中的水溫要求特別高之外,水質、細菌、病毒都可能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3個月以下的寶寶,洗澡就能完全滿足他們戲水的要求了。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條件許可,可以進行一些親子遊泳的活動。比如,這幾年國內國外都開設了很多像這樣的親子遊泳課程。
由家長託著寶寶的臀部或者背部,貼著水面來回划動,在水中進行各種親子遊戲。
既可以消除孩子對水的恐懼,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而2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要遊泳的話,家長們一定要帶他們去專業的遊泳機構,在正規的嬰兒遊泳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米粒媽覺得,家長們把嬰幼兒「遊泳」作為一項娛樂運動方式,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好。
如果已經給娃報了遊泳班,那當務之急就是給孩子選擇一款安全的遊泳圈。米粒媽覺得,只要選對了遊泳圈,孩子照樣可以安全的享受玩水的樂趣。
不推薦!無論任何場所,任何人看護都不建議使用!
在五花八門的嬰兒遊泳館裡,特別小的嬰兒遊泳的時候,商家大多會提供這種脖套式救生圈供寶寶漂浮。但是,這個東西,所有的兒科醫生都不推薦。
因為,它非常不安全。雖然叫救生圈,可是它不僅不能救命,甚至還要了孩子的命!幼兒戴著脖圈遊泳,身體的大部分重量都壓在頸椎上,寶寶們的頸椎非常脆弱,不僅肌肉沒有力氣,很多軟骨也沒有長成。身體在水中動作稍大一些,就會給頸椎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遊泳圈套在脖子上會壓迫氣管、血管、還有頸動脈竇。而頸動脈竇受壓會直接引起血壓下降引發昏厥,嚴重的可能就跟之前新聞中的孩子一樣引發腦缺氧了。嬰兒頭重身子輕,即使戴著這樣的救生圈也容易因為頭重腳輕導致傾覆。即使是在醫院或者嬰幼兒遊泳機構,有專人看護,脖套救生圈還是存在安全隱患。除了環形的主體氣囊之外,趴圈比普通救生圈多了一排氣囊,能對孩子的腋下、腹部和下頜都形成全方位的託浮。再加上肩帶和背後的安全鎖扣,孩子即使動作很大,也不會擔心從遊泳圈中滑出來。這種座椅式設計的救生圈,優點是底部有承託,所以不用擔心孩子漏下去。缺點是:不能遊泳,只能玩水。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爬出來;活動幅度太大可能引起側翻。不過這種遊泳圈一般都造型新奇,比如,火烈鳥、天鵝、獨角獸……在ins和各大時尚雜誌上出鏡率很高,可以作為擺拍、凹造型的神器。浮力泳衣有兩種,一種是可充氣的浮排,簡單來說,就是把救生圈做成背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