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是漳州市市花,也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民間俗稱「凌波仙子」,視為吉祥如意之花。
漳州水仙花盛產於漳州市南面圓山東南麓,即龍海蔡坂村一帶。據蔡坂村《張氏家乘》記載:明景泰年間 (1450—1456年),在河南汲縣做官的張光惠致仕返鄉時,船過洞庭湖,從水面拾得兩顆水仙花頭,帶回家鄉,在圓山腳下的琵琶坂試種獲得成功。
漳州水仙花所以能獨步花壇,聞名遐邇,得益於圓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據科學考證,圓山東南面上午向陽,下午背陰,日照適宜,明暗調和。山下九龍江西溪水 和山澗泉水縱橫交錯,農地水源充足,地溫適度。再加上花農曆代傳承的種花經驗,採用三年複種和人工閹割等獨特的種植方法,因而能栽培出莖大、花多、味香的優質水仙。
漳州水仙有「金盞銀臺」和「百葉水仙」兩個品種。單瓣, 白色,六片花瓣向四邊舒開,中間一個酒杯狀副花冠,形似六稜白玉盤託起一盞金杯者,稱「金盞銀臺」。復瓣,花形卷皺,上白下黃,形如少女百褶裙者,稱「百葉水仙」。正宗漳州水仙每個鱗莖可長3—7支花箭,最多可達11支。每支花箭可開5—7朵花蕊,最多可達十餘朵。養花者可根據鱗莖形狀,「據形授意」,雕刻岀「龍鳳呈祥」、「天女散花」、「孔雀開屏」、「雙龍戲珠」、「金雞報曉」、「鴛鴦戲水」等 各種造型的水仙花盆景。
水仙花產地圓山腳下,流傳著許多關於水仙花傳說。相傳古時漳州南鄉土地肥沃,綠野平疇,鄉民安居樂業,引起了山妖的妒嫉,它搬來一座圓山截住水流,致使莊稼不長, 百姓流離。這時一對青年戀人金盞和百葉挺身而出,挖山鑿洞,疏通水流,當山洞挖到只差一層薄壁時,他們已用盡氣力,便用身體向薄壁撞去。九龍江水奔騰而來,把他們衝走。 後來人們在水中發現兩朵清香撲鼻的鮮花,那單瓣的花就是金盞,那復瓣的花就是百葉。人們把這兩朵花插進圓山之麓的沃土中,它們便在這裡生長繁殖,成為今天漳州水仙的兩個馳名品種:金盞銀臺和百葉水仙。
漳州水仙花,通常只有金盞、百葉兩種品種,而且花蕾都是黃色的。
歷史上有沒有紅色水仙呢?有。蔡坂村《張氏族譜》記載,張光惠從湖南洞庭湖帶回來水仙花品種,就有紅、白、黃 三色。《本草綱目》也記載:一種千葉者,下輕黃而上淡白, 不作杯狀乃……一物二種,亦有紅花者。《花史》云:「唐玄宗賜虢國夫人,紅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寶所造。」可見,這 種紅水仙特貴重,可惜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