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書香能致遠」。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成都圖書館將正式發布第二批天府文化推薦書單。這份書單由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川、西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潘殊閒等專家學者聯袂推薦,一共推薦了23本書,涵蓋研究、論文、記事、小說、傳記、散文等,多維度、多層次挖掘了巴蜀文化、天府記憶、四川歷史名人、民風民俗等精髓。
第二批天府文化推薦書單
向成人推薦
《巴蜀文脈》
作者:譚繼和
出版社:巴蜀書社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作者:王東傑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作者:王笛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楓落華西壩》
作者:譚楷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天府的記憶》
作者:袁庭棟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歷代文化名人在四川》
作者:袁庭棟、張志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蜀地筆記》
作者:蔣藍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下四川人》
作者:陳世松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論巴蜀文化》
作者:徐中舒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蜀史跡探索》
作者:鄧少琴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蜀文明與三星堆文化》
作者:肖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府文化與成都的現代化追求》
作者:譚平
出版社:巴蜀書社
《文物為成都作證》
主編:譚良嘯、吳剛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治蜀要覽》
作者:段渝
出版社:巴蜀書社
《古蜀金沙》
作者:黃劍華
出版社:巴蜀書社
向青少年推薦
《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作者:凸凹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草堂之魂:一代詩聖杜甫》
作者:吳佳駿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大道孤行:千古智聖諸葛亮》
作者:李華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青山夕陽:大明文宗楊升庵》
作者:聶作平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盛世長歌:大唐詩仙李白》
作者:李浩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滄海蠻荒:九州共主大禹》
作者:遠人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見素抱樸:西漢大儒揚雄》
作者:洪忠佩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算盡天機:西漢歷家落下閎》
作者:劉甚甫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書單有分量 裡程碑式著作影響深遠
這份書單,體裁豐富、頗具分量。研究著作《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天府文化與成都的現代化追求》《治蜀要覽》等,對底蘊厚重的四川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彰顯了其源遠流長的影響力及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古蜀文明與三星堆文化》《文物為成都作證》《古蜀金沙》等叢書,立足翔實的考古材料,通過諸多「一醒驚天下」的考古發現,全面、真實而鮮活地展現了古蜀文明的輝煌歷程;《歷代文化名人在四川》《蜀地筆記》《天下四川人》《楓落華西壩》等,聚焦古往今來勤勞智慧的川人和深耕於這片土地的外來者,證明蜀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不斷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
《論巴蜀文化》和《巴蜀史跡探索》這兩本「巴蜀史研究叢書」重點書目的入選,讓這份書單顯得尤為厚重。《論巴蜀文化》匯集了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關於巴蜀文化的7篇論文。該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2019年11月再版,為巴蜀文化研究開拓了新領域,被譽為「關於巴蜀文化的一本裡程碑式著作」;曾獲1984年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的《巴蜀史跡探索》,是我國考古、文博、歷史和民族學專家鄧少琴教授利用當時的考古新發現對巴蜀文化一些重大問題的解讀,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在今天仍具備一定參考價值。
此外,這份書單還選入當代巴蜀名家的著作,如譚繼和的《巴蜀文脈》、袁庭棟的《天府的記憶》等。
書單有增量 講述不一樣的四川歷史名人
除針對成年人推薦圖書外,今年的書單,還根據青少年群體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喜好推薦了8本圖書。這8本圖書,是由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的《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
2017年,四川省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圍繞確定的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開展了系列學術研究和圖書出版工作。四川文藝出版社第一時間組織策劃了《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圖書。叢書項目約請著名作家、策劃人聶作平擔任叢書主編,李浩、遠人、劉甚甫等10位著名作家擔任主創。叢書以首批10位四川歷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升庵的生平為基礎,通過歷史小說這種為普通讀者喜愛的文學體裁形式,鮮活生動地講述四川歷史名人的故事,挖掘他們與四川這片土地的歷史聯繫。
四川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張慶寧表示,該小說系列內容豐富,通俗易懂,非常值得閱讀。「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讀者,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通過閱讀歷史名人的故事,能夠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提升文化素養,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作出貢獻。」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向青少年力薦這套叢書,他直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的重任和期望在青少年身上。詩人李賀說『少年心事當拿雲』,韓愈說『少年樂新知』『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少年心事當有乘風破浪、善於夢想的初心,有拿雲濟滄海、樂知古與今的理想精神,就應當從學習歷史名人開始,從吸取古今名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開始。」
為什麼推薦這23本書
第二批天府文化推薦書單是如何出爐的?這23本書憑什麼能代表天府文化「C」位出道?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對話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川、西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潘殊閒。
袁庭棟:紮實閱讀,留住文化根脈
「只有熱愛家鄉,才會熱愛祖國;只有熱愛父母,才會熱愛民族。」提到推薦書單以「天府文化」為主題,袁庭棟說,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家鄉成長、生活、工作一輩子,而對家鄉深入了解,閱讀是很好的途徑。
此次書單,特別為青少年推薦了歷史名人系列圖書,袁庭棟認為非常重要。「蜀山蜀水,人傑地靈,歷史名人留下許多優秀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
開書單,僅是閱讀的開始。「現在缺的是書單嗎?不是,缺的是紮實的閱讀。」袁庭棟倡議,開出書單後,不妨再打造一些面向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好書推薦會。
袁庭棟還提出加強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文化是留住鄉愁的根,教育是留住鄉情的本。我希望每個中小學生都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鄉土教材,就像能終生記住家鄉菜的味道一樣,做一個真正有根的人。」
譚平:書單豐盛,讓天府書香更盛
「天府文化書單,主要是想喚起成都市民的閱讀激情,讓天府書香更盛。」作為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廣天府文化,而閱讀,是他認為最有效方式之一。
譚平對推薦書單的構成進行了解讀。「我個人認為,真要讀書,就一定要讀學術源頭的著作,要讀最早建立高地的大師著作。」第二,推薦了有關天府文化內涵的書,希望市民能從中更深入了解天府文化,了解成都的現在和未來;第三,專門針對青少年擬定了一批讀物。
「總而言之,這份書單是豐盛的。喜歡陽春白雪,就讀徐中舒;想要了解當下,就看近期新作;孩子們,就看他們的專屬圖書。」譚平透露,接下來,計劃結合書單策劃一些閱讀活動,開一些專欄進行互動。
王川:開卷有益,優化傳承創新
發布書單,在王川看來,並不只是應景「世界讀書日」。更重要的是,成都這座古老的文化之都,一直都有被文化浸潤的傳統。
王川力薦的,正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的《論巴蜀文化》。「徐中舒先生的這部著作,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不斷再版,為我們研究巴蜀文化、天府文化、四川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
「開卷有益,常讀常新。」致力於傳統文化研究的王川,對青少年推薦閱讀書單予以肯定。「讀歷史名人故事,以中華文化為抓手,在理解的過程中,優化、傳承、創新,這是我們給予青少年的希冀。」
潘殊閒:易學在蜀,閱讀早已成習慣
「天府文化是巴蜀文化、西蜀文化、四川文化的精粹,是成都文化的放大,是蜀學的核心文化。」潘殊閒此次給讀者推薦了徐中舒的《論巴蜀文化》、鄧少琴的《巴蜀史跡探索》、陳世松的《天下四川人》。
「一個真正的文化之都,不能只看專家學者的數量有多少,還要看老百姓的文化素養有多高。」談及書單的意義,潘殊閒表示,讀什麼書?怎麼讀?這樣的困惑,市民肯定會遇到,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來推薦。
「易學在蜀。」潘殊閒直言,蜀人喜歡讀書,喜歡聽書,喜歡看戲,這些都是對文化的景仰。「宋代時,程顥、程頤遊覽成都,在大慈寺門口,看見有箍桶匠坐在臺階邊加工篾條,身旁卻放著一堆書。兩位年輕書生翻開來看,原來是《周易》,驚異於箍桶匠怎會看得懂此書?結果箍桶匠隨口道來甚至還為他們解讀極難卦象,程顥、程頤佩服不已,後來他們成了理學大師,常對弟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易學在蜀』。」潘殊閒感嘆:「你看,這說明四川閱讀習慣由來已久。」
愛上一座城 從了解它的文化開始
愛上一座城,從了解它的文化開始。4月23日,成都時代出版社也將推出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天府文化書單」。10本圖書,展現了天府文化和成都生活美學。
這10本書,是綜合考慮編輯審讀、書店銷售、讀者反饋、專家意見及發行數據等因素評選而出的。其中,讀者反饋佔比最高,為25%。
《百年車風景:成都交通與影像》《錦官城遺事》《成都老街記憶》《成都舊事》《成都市井》《成都茶館:一市居民半茶客》等,僅看書名,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成都味。「這些書反映出這座古老城市的精神特質,梳理了城市的文脈,讓市民閱讀後,增進對成都的了解,增強對這座城市的熱愛。」成都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李若鋒說,這些書,講歷史娓娓道來,講文化栩栩如生,不空洞、不枯燥,地道「成都範兒」。
「我們出版社策劃的體現天府文化『時尚』『優雅』等元素的系列作品將與讀者見面,「李若鋒介紹,作品非常年輕化,貼近90後及00後,「希望通過這些閱讀,讓年輕一代讀懂天府文化,傳承天府文化。」
作者:張建
《文物中的成都生活》
【來源:四川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