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6年間,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右)與當時的臺灣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左),共同出席活動。(中時資料照片 鄧博仁攝)
中新網10月2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0日刊文表示,撲克牌局中有兩張鬼牌(即大小「王」)可以取代任何一張牌,具有逆轉牌局的功能。在激烈的選戰中,同樣也會有「鬼牌效應」。分析指,選舉「鬼牌」人人能打,只是必須用對時間,一旦發生反效果,可能變成傷對手三分卻自傷七分的「政治七傷拳」。
文章摘編如下:
「鬼牌效應」指的是選舉過程居於劣勢的一方,當競選活動進入最後階段,藉由特定人物、意外事件或危機處理翻轉選情。在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挑戰現任的一方最擔心「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也就是執政黨在投票日逼近的十月份操縱影響選情的重大事件,挑戰方候選人很難對爆炸性新聞做出全面及時的應對,導致選票大量流失而敗選,「十月驚奇」更精確的說法就是「鬼牌效應」。
2012年10月29日,珊蒂颶風侵襲紐約和新澤西,威脅到美國20%的人口,災損嚴重衝擊正在復甦的經濟。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與歐巴馬停止競選活動嚴陣以待,這場颶風提供歐巴馬展現危機處理和領導能力的舞臺,獲得選民肯定;
與此相對,羅姆尼只能在災區溫情喊話、發放救濟物資。兩相對照,候選人的領袖特質和危機處理能力高下立判,定位選民心中的那把尺,選戰優/劣勢立現。颶風「珊蒂」雖非民主黨所操縱,但卻意外成為讓歐巴馬甩開羅姆尼糾纏的鬼牌。
在臺灣,最經典的鬼牌就是1997年的臺北縣長選舉,當年盧修一抱著罹癌病體,在選前之夜為蘇貞昌下跪求票逆轉選情,是蘇貞昌勝選的關鍵。之後,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的緋聞錄音帶重傷吳敦義,臺北市長選舉,李登輝高舉馬英九的手喊出「新臺灣人」,一舉擊敗陳水扁;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的「興票案」衝擊宋楚瑜選情;2004年「大選」的「319槍擊案」是刺激選情逆轉的關鍵;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的走路工錄像帶,讓黃俊英含冤吞敗。
翻轉選情是鬼牌效應的預期性後果,同時也隱含著非預期性後果。若非兵敗臺北,陳水扁斷無挑戰九五大位機會。1999年921震災的非預期性結果,預埋2000年連戰敗選的伏筆。與此相對,陳水扁則善用民進黨募自民間的資源,以在野之身投入救災,一來一往,領導人危機處理的能力高下立判,加深選民對連戰負面的刻板印象。
「九合一」選舉進入倒數,這場選舉攸關藍綠政治板塊的重組,絕對是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的前哨戰。「小心駛得萬年船」是最後階段選戰的指導原則,國民黨必須謹慎因應「鬼牌效應」,稍有不慎,亟有可能在選情穩定之區翻船。
民進黨向來設定議題的能力高於國民黨,國民黨面對對手打鬼牌,缺乏危機控管而敗選的殷鑑不遠,這波食品安全風暴衝擊選情已無可避免,但是否會成為民進黨手中的鬼牌,甚至是翻轉選情的王牌,取決於國民黨各地,特別是「六都」候選人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選舉鬼牌人人能打,只是必須用對時間,一旦發生反效果,可能變成傷對手三分卻自傷七分的「政治七傷拳」。打鬼牌者,戒!(陳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