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受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這10篇論文來自於9所高校,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均發文2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廣州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2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第4篇N&S論文出爐
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聯合義大利特倫託大學Philipp Hauke教授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Observationof gauge invariance in a 71-site Bose–Hubbard quantum simulator」在Nature刊出,這也是今年潘建偉院士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第4篇N&S文章。
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成功模擬了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並通過實驗量化了由物質場和規範場組成的多體系統的規範不變性。這一研究成果為利用可控的大尺度量子模擬器來探索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提供了突破性參考。
多體系統動力學的探索(Yang et al., 2020, Nature)
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合作團隊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和陳飛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Identification of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於11月27日在Science刊出。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並對其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進行了解析。作為一種非經典的PP2A全酶,INTAC複合物可以使RNA聚合酶II在絲氨酸-2、-5和-7的羧基末端重複結構域去磷酸化,從而調節轉錄。這一研究首次將PP2A的功能研究擴展到轉錄調控範圍,也為靶向PP2A的藥物開發提出了重要的指導。
INTAC複合物的整體結構(Zheng et al., 2020, Science)
數據來自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