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時常被認為是農產品期貨的催化劑,因為需求端往往是平穩變動的,各大糧商按照庫存的變化情況來進行交易,下遊消費習慣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而供應端受到天氣的影響,往往導致產量出現意料之外的波動,並且發生在瞬息之間,同時農產品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為敏感的品種,因此天氣歷來都是農產品期貨最「受歡迎」的炒作熱點之一。即使是一些處於供應過剩,庫存偏高的品種,遇到了異常天氣的影響,也會因為炒作而大幅走強;對於一些周期性明顯的農產品,尤其是處於減產周期的農產品,再發生異常天氣的影響,價格往往容易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難以控制。
而拉尼娜,無疑是今年天氣大舞臺上的當紅花旦。2020年3月,一條不平凡的報導刷屏了整個世界,報導講述了太平洋深處出現了反溫差的極端現象,快速變冷的海水數值預示著一種可怕的災難——拉尼娜即將在地球的下半年出現。這個夏天,國內多地出現連續暴雨,甚至演變成洪澇災害,在南方看海尚未緩解的情況下,廣大北方也迎來了強降水。東南亞同樣經歷了惱人的溼漉漉。
那麼什麼是拉尼娜?它的出現又將對農產品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將為大家揭開拉尼娜神秘的面紗,從發生原理到目前發展,從太平洋東岸的大豆主產區到太平洋西岸的棕櫚油主產區,帶大家盤點這種異常氣候的前世今生。
1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提起拉尼娜可能有的人會感覺陌生,但如果說到厄爾尼諾,大概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這是兩種相反的極端現象,是一對秉性差異不小的「兄妹」。和厄爾尼諾一樣,拉尼娜是秘魯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指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變冷,但是偏冷的中部和東部熱帶太平洋海表溫度(SST)只是拉尼娜影響的開端。當拉尼娜事件發生時,潮溼的上升氣流將發生在流域較為溫暖的印尼和西太平洋上方(而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潮溼的上升氣流將發生在太平洋東部或中部),如圖1所示。這種重新定位就像溪流中的巨石一樣,破壞了將熱帶地區與中緯度聯繫起來的大氣環流模式。西太平洋的潮溼氣流上升遇冷液化凝結成水蒸氣,從而形成降雨。相反,太平洋東部的南美地區,由於正常情況下的暖流變成了寒流,空氣溫度下降,氣壓上升,空氣中的水蒸氣都被吸附並無法上升遇冷液化形成降雨,從而變得異常乾燥。因此,拉尼娜容易給太平洋西部的東南亞地區帶來暴雨,給太平洋東岸的南美地區帶來乾旱。
圖1:拉尼娜-正常-厄爾尼諾情況下的洋流與氣流
圖2展示了1998年12月拉尼娜影響下赤道太平洋發生的劇烈變化,並與1993年的正常形態、1997年厄爾尼諾條件下的赤道太平洋表面溫度作對比,可以發現東太平洋比平常更涼爽,異常寒冷的海水向西延伸得比往常更遠。
圖2:拉尼娜-正常-厄爾尼諾情況下的海水表面溫度(SST)
2
歷史上的拉尼娜
由於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ENSO的兩個相反異常狀態,拉尼娜有時被稱為ENSO的冷期,而厄爾尼諾則被稱為ENSO的暖期。為了監測熱帶太平洋地區海面水溫的變化,氣象學界構造了各種指數,通過這些指數的變化來預測發生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Oceanic Nino Index (ONI)——海洋尼諾指數。
根據NOAA使用的操作定義,ONI使用於與Nino 3.4指數相同的區域(5N-5S,170W-120W)和3個月的移動平均值。ONI<-0.5持續時間在5個月以下的稱為拉尼娜情況;持續時間超過5個月的才能稱為拉尼娜事件。一般情況下,在當年的5-8月開始逐步形成,在10月-次年1月達到高點,次年3-5月開始減弱。
自1954年以來,已觀測到的拉尼娜現象共17次,其中強拉尼娜現象6次,中度4次,弱拉尼娜現象7次。拉尼娜事件發生在某些(但不是全部)厄爾尼諾事件之後,且相較於厄爾尼諾而言,拉尼娜現象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強度也更弱。與厄爾尼諾一個「性情暴躁」,來去匆匆,一個則「溫順安逸」,一副乖乖女模樣。
圖3:ONI指數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事件時常發生在某些(但不是全部)厄爾尼諾事件之後:
來源:日本氣象廳,國富期貨
表1:1954年以來拉尼娜現象盤點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相繼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強度差異也可以很大。例如,1988年的拉尼娜比1995年和1998年的拉尼娜都要強,而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與前後的1991-1992年,1993年,1994年和2010年相比則更加強一些。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拉尼娜事件的全球影響力與事件強度之間通常存在聯繫,但是無論事件的強弱如何,總有可能在某些地區產生嚴重的影響,每個事件的結果也不會完全相同。
3
本次拉尼娜的發生與發展預測
1.拉尼娜的發現
根據前文介紹的原理,在拉尼娜真正發生之前,會有一些前兆可供提前進行預判,例如氣壓變化、風向變化、水溫變化、海平面變化、旱澇反常等。因此,今年上半年起,國內外各機構根據自己的的模型進行綜合判斷,紛紛給出了拉尼娜發生的預警,並不斷上調拉尼娜發生的概率。
2020年9月10日,NOAA的一文通告正式宣布了拉尼娜狀態的來臨。該通報展示了8月整個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平面溫度均低於平均水平(圖5-1),並且所有Nino指數均為負值,Nino-3.4指數在-0.9,Nino-1 + 2和Nino-3指數低於-1.0(圖5-2)。在180°-100°W範圍內,平均赤道地下溫度異常為負,在太平洋中東部從地表到200m深度觀察到最大的距平值。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熱帶對流仍然受到抑制,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對流接近平均水平(圖5-3),南方濤動指數和赤道南方濤動指數均為正。總體而言,海洋-大氣耦合系統符合拉尼娜條件。
圖5-1:2020年9月2日當周海水表面溫度距平值
圖5-2:NINO區域SST距平值變化圖
圖5-3:西太平洋、中太平洋與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對流
圖5-4:全球海水表面溫度距平值
2. 對拉尼娜後期發展的預測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的模型預測:今年10-12月發生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將接近80%(圖6)。
各國氣象研究機構的預估顯示(圖7):絕大多數模型認為2020-21年冬季,北半球將繼續發生拉尼娜現象(縱坐標值小於-0.5),並有超過1/2的機構模型認為拉尼娜將在11月至12月的高峰季節到達中等強度的邊界後開始減弱,約在21年4、5月左右消退(縱坐標值大於-0.5)。圖6:CPC/IRI對未來ENSO現象發生概率的預測(9月起)
圖7:各國機構對未來ENSO現象演變進程的預測
2.1 太平洋中東部的發展
2020年9月21日,NOAA公布的最新情況來看,赤道中東部的太平洋繼續存在負的海表溫度異常。
這是全球的情況:
2.2 太平洋西部的發展
除了此前討論過的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平均SST在8月高於正常值,直到北半球的冬季,該值可能會高於或接近正常值(圖8)。
圖8:赤道西太平洋地區海水表面溫度(SST)
2.3 印度洋的發展
8月,熱帶印度洋(IOBW)地區的平均海表溫度接近正常水平,在北方的早秋時可能高於或接近正常,而在北方的晚秋時節和冬季則接近或低於正常值(圖9)。
圖9:赤道西太平洋地區海水表面溫度(SST)
3. 拉尼娜的發生意味著什麼
冬季可以最清楚地展現拉尼娜對不同緯度地區的影響(參考圖10中,上排色塊更加豐富)。
圖10:拉尼娜現象下的全球氣候模式圖
通常,當拉尼娜發生時,太平洋東西兩岸的赤道及低緯度地區氣候異常比較明顯。9月-11月,阿根廷東北部和巴西南部會受乾旱困擾,而印尼、澳洲東部則會更加潮溼多雨;12月-2月,北美南部容易乾旱,而澳大利亞、馬來、印尼、印度一帶則暴雨頻發。
溫度方面,9-11月南美沿岸和太平洋大部平均氣溫會較往年更低,而美國東部及中西部的部分地區將迎來比往年更溫暖的秋天;12-2月,除北美南部的暖冬外,北美北部、南美大部及東南亞將面臨低溫情形。
表2整理了大豆及棕櫚油主產區,不同作物階段將面臨的拉尼娜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對未來半年的全球降水量做了進一步的預測,結果顯示:今年10月至明年1月,受拉尼娜影響,馬來、印尼將會出現高於均值70%的多雨現象,而北美南部、阿根廷東北部、巴西南部則會異常乾燥,降水將低於常值60%以上。
圖11: 2020年10月至2012年3月全球降水量預測圖
北美方面,據NOAA預測,這個冬天,從加利福尼亞州到卡羅來納州的美國南部各州往往比平均溫度更高且更乾燥。再往北,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上遊山谷可能比平時溼潤。
圖12:2020年冬季北美氣候模式圖
在過去的許多拉尼娜事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或多種氣候模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影響都將重複發生在每次拉尼娜情景中,每個事件都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是概率問題,而不是確定性問題。至此,本文的第一部分向大家展示了拉尼娜的形成機制與本次拉尼娜狀況的發現,並綜合分析了各家機構對未來半年的氣象變化和降水量預測,重點展示了大豆與棕櫚油作物主產區在不同作物階段的氣候模式。那麼本次拉尼娜是否會對大豆和棕櫚油的產量造成影響,影響程度又如何呢?我們將在第四和第五部分結合歷史進行深入討論。
4
拉尼娜對南美大豆產區的影響
我們從上圖10、11中可以看出,南美大豆產區的部分區域會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出現乾旱,從而影響大豆產量,受影響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巴西的南部產區以及阿根廷的北部產區。通過收集過去三十年間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產區的月度土壤溼度情況,將其與拉尼娜現象期間的月度土壤溼度情況進行對比,我們試圖探究拉尼娜現象對大豆主產區土壤溼度和大豆產量的影響。
1.拉尼娜對巴西產區土壤溼度的影響
我們選擇巴西大豆產量最高的中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分析其土壤溼度與拉尼娜現象的關係。中西部地區包括馬託格羅索州(MT),南馬託格羅索州(MS),戈亞斯州(GO)和聯邦首都(DF)。以2019/20年度的CONAB數據來看,中西部地區大豆產量佔巴西全國產量的48.62%。南部地區包括帕拉納州(PR),聖卡塔琳娜州(SC),南裡奧格蘭德州(RS),以2019/20年度CONAB數據來看,南部地區大豆產量佔巴西全國產量的28.27%。這兩個區域的大豆產量佔到了巴西大豆產量的76.89%。下圖是USDA根據2015-2017年大豆產量總結的主產區以及巴西大區規劃情況。
圖13:巴西大豆2015-2017年各地區平均產量情況
圖14:巴西行政大區規劃及2020年大豆產量全國佔比
我們針對巴西中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區探究過去30年(1990年-2020年)的分月土壤溼度和過去30年間發生拉尼娜現象的月度土壤溼度的差異,試圖觀察出拉尼娜與土壤溼度的關係。
從圖15中可以看出巴西中西部地區土壤溼度受拉尼娜影響不大,只有在10月、11月期間降水較30年平均土壤溼度水平略有減少。
圖15: 巴西中西部分月份土壤溼度
從圖16中可以看出巴西南部地區可以看出拉尼娜現象會很明顯影響當地的土壤溼度水平,在10月-次年5月期間,拉尼娜年度的土壤溼度水平將會明顯低於30年平均的土壤溼度水平,但是在6月-9月,拉尼娜年度的土壤溼度水平會高於正常年度。這與上圖10相吻合。
圖16:巴西南部地區土壤溼度
2. 拉尼娜對阿根廷產區土壤溼度的影響
阿根廷我們選擇阿根廷的潘帕斯大區,因為根據USDA統計,其在2015-2017年平均收穫量佔全國大豆產量的79%。潘帕斯大區中包含布宜諾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科爾多瓦省(Cordoba)、聖菲省(Santa Fe)、恩特雷裡奧斯省(Entre Rios)、拉潘帕省(La Pampa)。下圖是阿根廷大豆產量分布及潘帕斯大區的省份概況。
圖17:阿根廷大豆2015-2017年各地區平均產量情況
圖18:阿根廷行政大區規劃及2020年大豆產量全國佔比
我們針對巴西中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去探究過去30年(1990年-2020年)的分月土壤溼度和過去30年間發生拉尼娜現象的月度土壤溼度的差異,試圖觀察出拉尼娜與土壤溼度的關係。
從圖中可以看出,潘帕斯地區的土壤溼度情況與巴西南部近似,在拉尼娜發生時的10月-次年5月,土壤溼度情況低於30年平均水平,在次年8、9月土壤溼度略高於30年平均水平,與上圖10相吻合。
圖19:阿根廷潘帕斯地區土壤溼度情況
3.拉尼娜對南美大豆產量的影響
我們回溯過去20年間發生拉尼娜期間的大豆產量預估情況,下述兩個表格記錄了歷次發生拉尼娜的年份巴西和阿根廷播種前產量預估與定產產量的對比,以及當年拉尼娜強度和主產區土壤溼度水平。由於近些年南美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子和化肥技術的不斷改良使得對比不同年度產量無法說明是否減產,我們這裡採用播種前產量預估與定產產量的差值代表是否減產。其中2000/01年度,2007/08年度,2010/11年度,2011/12年度的拉尼娜現象發生在9月預估之前,所以不排除這幾個年份的9月預估已經考慮了拉尼娜的因素。
表3:巴西拉尼娜年份產量情況(百萬噸)
圖20:巴西大豆歷年單產(噸/公頃)
數據來源:USDA,國富期貨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並非所有發生的拉尼娜現象的年份都會造成巴西的大豆減產,在過去20年發生的8次拉尼娜現象中,巴西共計有3次減產,和4次增產,還有一次產量預估與定產產量一致。通過對比是否增產與拉尼娜強度的關係,我們發現是否減產與拉尼娜強度並無明顯關係。通過比對拉尼娜持續時間與產量的關係可以看出,拉尼娜存在時間的長短以及對大豆的生長期是否完全覆蓋與巴西大豆是否減產關係不大。而且拉尼娜現象並不一定會每次都引發巴西中西部及南部地區的乾旱,根據上表可以看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大部分情況下,巴西的產區降雨是會低於平均水平的,但也有幾次例外情況,造成降雨高於平均水平,從而導致產量上調。圖20為歷年巴西單產情況,巴西大豆單產總體呈現震蕩增加。其中標註星號的是出現拉尼娜現象當年的單產,可以看出2008/09年,2011/12年,2016/17年單產有所下降,其他年份拉尼娜單產並未有明顯下滑,相反的2010/11年度,2017/18年度單產明顯增加。
總體而言,拉尼娜現象的發生與巴西大豆是否減產並無一定的關係。
表4:阿根廷拉尼娜年份產量情況(百萬噸)
圖21:阿根廷大豆歷年單產情況(噸/公頃)
從表4中可以看出,並非所有發生的拉尼娜現象的年份都會造成阿根廷的大豆減產,在過去20年發生的8次拉尼娜現象中,阿根廷共計有6次減產,和2次增產。通過對比是否增產與拉尼娜強度的關係,我們發現是否減產和減產幅度與拉尼娜強度並無太大關係。通過比對拉尼娜持續時間與產量的關係可以看出,拉尼娜存在時間的長短以及對大豆的生長期是否完全覆蓋與阿根廷大豆是否減產關係不大,但是2008/09年度,2011/12年度,2017/18年度這三次造成嚴重減產的拉尼娜現象均是在4月結束的。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大部分情況下,阿根廷大豆產區降雨是會低於平均水平的,在2007/08,2010/11年的兩次拉尼娜中,潘帕斯地區的土壤溼度均在9、10月播種前及播種季節高於平均水平,此後一直低於平均水平。而在2017/18年度的拉尼娜現象中,潘帕斯地區的土壤溼度則在11月拉尼娜現象開始後連續兩個月高於平均水平,從1月大豆生長末期開始低於平均水平,最終造成大幅減產。通過圖21為歷年阿根廷單產情況,阿根廷大豆單產總體呈現震蕩增加。其中標註星號的是出現拉尼娜現象當年的單產,可以除了2016/17年度以外,阿根廷大豆的單產均較此前年度有所減少。
總體而言,拉尼娜現象的發生會造成阿根廷的減產,但是減產幅度與當年拉尼娜強度關係不大。
綜上所述,拉尼娜現象會導致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大豆產區的土壤溼度較低,但是從產量情況來看,巴西大豆產量受拉尼娜現象影響並不明顯,阿根廷大豆產量會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減產,但是減產幅度與拉尼娜現象的強弱沒有明顯關係。
4. 拉尼娜造成的南美減產對盤面的影響
拉尼娜現象會造成阿根廷的減產,但是不一定會影響巴西產量。我們探究了拉尼娜年份兩國產量變動與CBOT大豆以及DCE豆粕盤面變動情況的關係,這裡時間選取的是南美大豆播種至收割的9月末至次年4月末的盤面價格變動,因為4月末正值阿根廷收割過半,減產已經體現,恰逢北美產區開始播種,此後北美產區情況將會成為影響盤面的主要因素。
表5:巴西阿根廷大豆產量與盤面
我們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這8次拉尼娜現象造成的產量增加或減少之中,有6次CBOT和DCE的盤面價格都反應了阿根廷產量的變動,CBOT在2005/06年度,2008/09年度,DCE在2008/09年度,2016/17年度的變動情況與阿根廷產量變動不一致。盤面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北美產區的種植意向情況或者是宏觀層面的中美貿易的情況,所以這裡是忽略其他因素的大致的推測。可以看到在2010/11年度,2016/17年度,2017/18年度,即使巴西增產全部或部分抵消阿根廷的減產,但是CBOT盤面天氣炒作情緒依然高漲。
總體來說,盤面是會隨著阿根廷的減產而有所上漲的,即使在有些時候巴西大豆增產的幅度抵消了阿根廷減產的幅度,盤面情緒依然會主要受到阿根廷減產的影響。
本次拉尼娜現象正在進展之中,預計將在2021年4、5月結束。恰好覆蓋南美大豆的生產季節,目前巴西大豆正在播種期,部分地區的乾旱導致播種進展緩慢,阿根廷尚未開始播種,但是目前已經有機構預警拉尼娜現象可能會造成阿根廷大豆的減產。但是從上文來看,巴西今年的產量是否會受拉尼娜影響尚不確定,阿根廷大豆預計將會受拉尼娜影響而有所減產。在USDA9月報告中,阿根廷2020/21年度產量預計為5350萬噸。此後預計可能會有所下調。但是由於阿根廷近期由於關稅負擔以及貨幣貶值,農民種植意願不高,阿根廷大豆近幾年產量佔全球大豆的佔比不斷下降,本次拉尼娜造成的減產難以改變對全球大豆供應充足的前景預期。然而盤面偏愛炒作拉尼娜造成的阿根廷減產,即使是在巴西美國大豆增產全球大豆產量充足的情況下,如果今年阿根廷在播種收穫過程中遇到了乾旱減產,預計依然會引發CBOT和DCE的上漲,尤其是目前巴西由於超賣而結轉庫存處於低位,如果南美發生拉尼娜引發的減產,盤面預計反應熱烈。
5
拉尼娜對棕櫚樹產區的影響
棕櫚油是一種喜雨的熱帶經濟作物,從前文表2及圖11可以看出,拉尼娜會導致棕櫚油主產區東南亞低溫多雨,其中降雨和溫度都是棕櫚樹生長的重要因素,尤其降雨是影響棕櫚油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下文對拉尼娜年份的歷史降雨及棕櫚果單產進行分析,試圖探究拉尼娜現象對棕櫚油主產區的氣候及單產的影響。
1.拉尼娜對棕櫚樹主產區的氣候影響
Goh(2000)和Hartley(1988)對棕櫚樹的生長特性研究發現,其最適宜的年度降雨量為2000-2500mm,每月至少需100mm降雨;最適宜的溫度區間為26-29℃。此外,棕櫚樹的生長還需要適宜的光照和風力,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棕櫚樹主要種植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主產區為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表6:油棕樹生長氣候因素
圖22:印尼棕櫚油各地區產量佔比
圖23:馬來棕櫚油各地區產量及種植面積佔比
根據日本氣象廳(GMA)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氣候模型,我們發現拉尼娜發生的月份不同,對主產區的氣候影響也不盡相同。拉尼娜的影響在12-2月及6-8月的影響最為明顯,主要將導致東南亞地區出現低溫多雨的現象;若拉尼娜發生在9-11月,則主要會導致馬來西亞的氣溫降低,對印尼影響不大;若發生在3-5月,則基本沒有影響。
表7:拉尼娜對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氣候影響
以馬來西亞為例,我們追溯歷史20年的降雨量(1999年-2020年),將拉尼娜發生時期的降雨與歷史同期比較。可以發現,拉尼娜發生當期的月度降雨均值幾乎全部高於歷史同期均值。其中,拉尼娜對2-3月的降雨影響最為明顯,而該時期原本是馬來西亞最乾旱的季節。拉尼娜期間,馬來西亞3月份的月度降雨均值高達263.9mm,接近正常情況下剛步入雨季10月份的降雨水平。或許正是由於旱季,拉尼娜現象帶來的多雨反應才如此劇烈。拉尼娜對10-12月的降雨影響最小,這與GMA和NOAA的氣候模型的表現相同(見表6)。歷史20年間,一年中有5個月的歷史同期降雨最大值發生在拉尼娜時期。綜合可見,從歷史均值的角度看,拉尼娜會給東南亞棕櫚油主產區帶來更充沛的降雨,1-3月影響最大,10-11月影響較小。
圖24:馬來西亞月度降雨量(mm)
拉尼娜除對降雨有影響外,還會導致東南亞地區氣溫偏低。同樣地,我們追溯歷史20年馬來西亞的氣溫情況,將拉尼娜發生時期的氣溫與歷史同期比較。可以發現,若拉尼娜發生於1-8月份,會使月度氣溫較歷史同期均值下降0.1-0.4°C左右;若發生在其他月份,則影響不大。其中,拉尼娜現象對馬來西亞的高溫季節3-6月影響最大,會使氣溫下滑0.3-0.4°C左右。不過,馬來西亞20年以來的月均溫度始終處於23.7-26.9°C,其中發生過拉尼娜的月份溫度區間為24.5-25.8°C,溫度始終在適宜區間內。根據研究,溫度處於23-32°C之間均為棕櫚樹生長的適宜區間,最適宜的溫度為26-29°C。只有當年度平均溫度在17-20°C時,才會影響到棕櫚樹的生長,氣溫低於17°C時,會對油棕樹造成永久的傷害。因此,拉尼娜通過溫度對棕櫚樹造成的影響極小,且只要不出現嚴重的氣候異常現象,馬來西亞都可以為棕櫚樹的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
圖25:馬來西亞月度溫度平均值(°C)
2. 拉尼娜對棕櫚果單產的即期影響
根據前文的分析,拉尼娜對棕櫚樹生長最直接的影響因素為降雨,溫度幾乎沒有影響。那麼,拉尼娜通過降雨如何影響棕櫚FFB單產?我們對歷史拉尼娜期間的馬來西亞棕櫚FFB單產分析後發現,自2007年以來,若拉尼娜發生在1-8月,則月度單產表現明顯優於歷史同期均值;若拉尼娜發生在10-12月,月度單產表現則不如同期均值,表現最為明顯的為10月。10月份,拉尼娜年份的單產為1.76噸/公頃,較同期均值下滑3.1%。究其原因,不同的即期影響與當季降雨量有關。每年2月-8月,馬來降雨量為全年相對較低水平,而10月-次年1月為馬來雨季,降雨量高達250-400mm。在正常或者乾旱季節,拉尼娜帶來的充沛降雨利於棕櫚樹生長,可有效提振單產,但拉尼娜發生在雨季時期則可能導致過量降雨,引發洪澇等災害。棕櫚園內土路為主,且極其依賴人工推車採摘運輸,降雨過度則會影響園內採摘作業及運輸作業,導致工作效率下滑,單產下降。
圖26:馬來西亞FFB月度單產(噸/公頃)
拉尼娜分為三種強度,強、中度和弱。自2007年以來,共發生過兩次強拉尼娜,分別為2007年8月-2008年7月和2010年7月-2011年6月。由於單產的歷史數據原因,我們重點關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發生的強拉尼娜。2010年7月-9月,在拉尼娜的影響下馬來西亞降雨明顯偏高,但四季度表現和歷年同期相差不大,2011年一季度拉尼娜的影響顯現,降雨同樣明顯偏高。由圖27可見,2010年四季度單產明顯低於前一年同期水平,同比降幅高達20%,且9月至12月,每月單產均低於歷史同期均值水平。這與當期的強拉尼娜不無關係,不過還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發生了強厄爾尼諾現象,前期的乾旱對20年四季度單產同樣造成了嚴重損害。2011年3-6月,單產表現則與10年四季度大不相同,連續五個月表現出歷史同期最高值的單產水平,這與前文分析不同季節拉尼娜的影響結論一致。
中度拉尼娜在2007年以來僅發生過一次,不過情況較為特殊。當次中度拉尼娜發生的時間為2011年8月持續到2012年4月,是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強拉尼娜的延續。2011年四季度單產表現明顯優於前一年同期,但這與前一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從2011年全年來看,上半年3-6月拉尼娜(強度)期間單產始終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但四季度拉尼娜(中度)單產表現則逐漸下滑至歷史均值水平。2012年一季度期間,單產表現較差,低於前一年同期水平也低於歷史均值水平。
圖27:2010年強拉尼娜及2011年中度拉尼娜-馬來西亞月度單產(噸/公頃)
圖28:馬來西亞月度降雨量(mm)
距今發生最近的一次弱拉尼娜為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從降雨來看,10月降水低於歷史均值42mm(-14%),11-12月降雨偏高,比歷史同期均值分別高35mm(11%)和16mm(4%)。2018年前4個月,受拉尼娜影響,降雨改善明顯,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從單產來看,17年四季度的單產明顯提高,由此前月份的低於歷史均值單產水平提高至高於歷史均值單產的水平。這與此前拉尼娜均值的分析結果以及發生強拉尼娜和中度拉尼娜情況下的結果均有所不同。18年1-4月,單產同樣明顯提高,1-4月累計單產較前一年同期增高8%。
圖29:2017年弱拉尼娜-馬來西亞月度單產(噸/公頃)
總結來看,當拉尼娜發生在四季度時,對當期的單產一般會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在2017年弱厄爾尼諾時單產未表現出該負面影響。當拉尼娜發生在一季度時,對當期的單產一般會產生正面影響,有利於單產增加,其中2011年中度厄爾尼諾時單產未表現出該有利影響。
表8:歷史拉尼娜發生時期的馬來西亞FFB單產表現
註:「-」表示拉尼娜發生當期,馬來西亞FFB單產表現減產,並認為拉尼娜對單產有負面影響。「+」則表示相反含義。其中,對單產的正面/負面影響由於沒有準確的量化定義,具體「+」/「-」請參見前文分析。均值結果參照圖26。
3. 拉尼娜對棕櫚果單產的滯後影響
由於油棕生長周期較長,油棕生長過程中的氣候均會影響到之後的單產表現。持續高溫乾旱的氣候條件會通過影響性別分化、花的發育等制約最終的FFB單產。通過Python,我們發現,馬來西亞的降雨與10個月、9個月、11個月、22個月後的單產相關性最為明顯。由於氣候對單產的影響是長期疊加的,難以精確分析拉尼娜最終如何影響到之後每個月的單產。在此,我們根據相關性的結果,僅對拉尼娜期間滯後9-11個月及滯後22個月的單產水平進行分析,試圖對拉尼娜氣候的滯後影響有一定了解。
圖30: 油棕樹的生長周期
圖31:單產與降雨脈衝響應分析圖
通過圖32,我們可以發現在多數情況下,拉尼娜發生 9-11個月後的單產均值明顯優於歷史同期均值,對單產有明顯的提振作用。拉尼娜可使9-11個月後的年度單產水平較歷史均值增高4%,由18.4噸/公頃增至19.1噸/公頃。不過從圖像來看,當拉尼娜發生於5-6月,9-11個月後所對應的次年3-5月單產均值表現不佳。當拉尼娜發生於10-11月,9-10個月後所對應次年8月的單產均值表現也明顯較差。通過圖33,拉尼娜發生22個月後的單產表現與歷史同期相差不大,且4-8月表現出低於歷史同期均值的特點。這或許與通常拉尼娜年份後發生厄爾尼諾的概率較大有關。2010年、2012年和2013年的4-8月所對應22個月前曾發生過拉尼娜,這幾年的單產水平不僅受到22個月前拉尼娜降雨帶來的有益影響,同樣還經受了自2010年7月開始持續至2012年4月的厄爾尼諾乾旱,因此圖像中4-8月的單產水平較低。
圖32:拉尼娜對9-11個月後的馬來西亞FFB單產影響(噸/公頃)
圖33:拉尼娜對22個月後的馬來西亞FFB單產影響(噸/公頃)
4. 拉尼娜與棕櫚油盤面價格
自大商所棕櫚油合約於2007年10月上市以來,一共發生過六次拉尼娜現象,其中第一次拉尼娜起始於上市之前,2007年8月。之後的五次拉尼娜期間,棕櫚油盤面表現不一。由於拉尼娜發生的周期較長,我們分別總結了拉尼娜發生後第一到第三個月的漲跌幅,五次拉尼娜期間,拉尼娜發生首月有三次上漲,一次下跌;拉尼娜發生次月有三次上漲,兩次下跌;拉尼娜發生第三月有兩次上漲,三次下跌。總的來說,拉尼娜發生前兩個月棕櫚油期價以上漲居多。
目前拉尼娜現象正在進展之中,根據氣象機構預估,預計在11月至1月的高峰季節到達中等強度的標準後開始減弱,約在21年4、5月左右消退。因此,我們整理出拉尼娜期間10-12月的棕櫚油主力漲跌幅以供參考,發現在相應的12個月份中,有7個月份發生上漲,5個月份發生下跌。
總體來看,拉尼娜對棕櫚油盤面並沒有決定性的方向作用,具體還需針對當年的具體產量及庫存背景做不同討論。
圖34:拉尼娜發生期間DCE棕櫚油主力期價走勢圖
表9:拉尼娜發生期間DCE棕櫚油主力漲跌幅度
表10:拉尼娜期間10-11月DCE棕櫚油主力漲跌幅度
5. 總結:拉尼娜對棕櫚油的影響
綜上所述,拉尼娜天氣會使得棕櫚油東南亞產區的氣候變得低溫、多雨。降雨方面,拉尼娜可為東南亞棕櫚油主產區帶來更充沛的降雨,其中在旱季1-3月期間影響最大,在雨季10-11月期間影響較小。溫度方面,拉尼娜可使主產區溫度平均下滑0.1-0.4°C,但整體溫度仍處於棕櫚樹生長的適宜區間,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棕櫚樹的生長。具體分析拉尼娜對FFB單產的影響時,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拉尼娜對FFB單產的即期影響,另一方面為拉尼娜對FFB單產的滯後影響。從拉尼娜對單產的即期影響來看,拉尼娜發生在四季度時,對當期的單產一般會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對10月的影響最大,若發生在一季度,則可以有效提高當月單產。從拉尼娜對單產的滯後影響來看,前期由拉尼娜帶來的充沛降雨有益於之後油棕的生長發育,可明顯提高次年單產(9-11個月後)。但從盤面來看,拉尼娜對盤面沒有決定性的方向作用,還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今年拉尼娜預計在11月-次年1月發展為中度拉尼娜,此後逐漸減弱,根據前文分析,或會導致11月-12月產量受到影響。目前馬來西亞地區疫情嚴峻,潛在的勞動力問題同樣需引起關注,若拉尼娜、疫情與勞動力問題疊加,四季度產量存在不及預期的風險。
來源:國富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