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原著裡曹皇后一生都沒有得到皇上的心,孤苦無依是值得同情。但劇版《清平樂》裡,皇上是喜歡皇后的。
因為韓琦的一句「貌醜不致惑君」,顏值控的皇上,新婚當天拋下了曹丹姝,讓她獨守空房。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是莫大的羞辱,一個連樣子都懶得做的丈夫,給他點臉色看看也是應該的。
大婚第二天吃完早飯,曹皇后就把皇上趕走了,看到這時為曹皇后點讚,喜歡皇上是真的,但也不能太慣著他,讓他吃吃癟,也是讓他自己反省下。
但是看到後面十幾集,好幾年都過去了,曹皇后依然對皇上保持距離,那她沒能得到皇上的寵愛,這就不能完全責怪皇上了。
皇后強烈的的自尊心,是她不幸福的根源。
皇上自從看到曹皇后的真面貌後,是很驚喜的,曹皇后不僅貌美如花,行為舉止也大方優雅,皇上對曹皇后一見傾心。
但是皇后,因為誤解了皇上,所以一心只想做個好的合作夥伴,沒有把他當做丈夫。
皇上後來總是主動示好皇后,找她一起喝酒解悶,還和她講朝中大事,更是眾目睽睽下給她拿吃的,但是皇后竟然駁了皇上的面子。
皇后出身貴族豪門,還常和哥哥們出去遊玩,一直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挫折,即使第一次婚姻,男方不想娶她,她也沒糾結。
皇后一開始覺得,沒有愛情的婚姻也是無所謂的,她覺得沒有丈夫,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她的通透,她的強烈自尊心,讓她覺得討別人歡心是沒有必要的。
事事都研究很透的皇后,卻沒有明白皇上。
曹皇后除了對皇上冷淡外,對其他的都很有熱情,她跟著母親學釀酒,曬肉乾,學機械製作,禾兒要生時,她還看醫書,對事事都有興趣的皇后,卻獨缺了對皇上的興趣。
如果她好好研究一下男人,或許生活會有另一番景象,這一點應該和《知否》中的張氏學學。
《知否》中,英國公女兒張氏開始嫁給沈國公時,日子過得很不順。因為家裡有個貴妾,囂張跋扈,不把她放在眼裡,她活得很憋屈。
後來明蘭勸她,不能把自己束縛起來,所以她開始做回自己。一場馬球讓她綻放了自己的風採,丈夫沈國公被她吸引。
在沈國公主動向她示好後,張氏很高興的接納了,兩人的感情升溫了,張氏不久還懷孕了。
張氏和曹皇后的情況很相似,曹皇后比她還有優勢,因為皇上是喜歡皇后的,皇上還能低頭討好皇后。
曹皇后很有能力,她的三點自省提醒了皇上,不能晉升禾兒為昭儀,她的措詞,也讓禾兒的母親理所當然的來看她,不被其他人嫉妒。
一國之君,習慣了被擁戴,也習慣了女人對他溫柔相待。皇后的思慮周全,讓皇上都有點自愧不如,所以皇上更需要皇后的示好來滿足他的虛榮心,但是皇后一直沒有。
夫妻之間能做到合作關係,是有利於長久相處的。
《知否》中,開始時明蘭一直把顧廷燁當作東家來對待,所以一直小心對待,沒有爭風吃醋的心思,顧廷燁為此很氣憤。後來顧廷燁被貶,明蘭拼死為他求情,顧廷燁才了解明蘭的心思,知道明蘭對他是有愛情的。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真心被辜負,都希望能用真心換來別人的真心。
就如同男人讓女人失望的次數多了,女人心會冷一樣,皇后讓皇上失望的次數多了,皇上也是心冷了。
但是皇后的才能,又讓皇上離不開,皇上最後只能把皇后當作同事了。
從皇上和皇后的相處,看我們現代人的婚姻,夫妻之間相處要懂得有效溝通的和適可而止。
第一,夫妻之間有了疑問,應該及時提出,而不能一方獨自生悶氣,有可能真的有誤會。就像帝後一樣,完全是韓琦的一句話引發的。
第二,有了臺階下,最好就適可而止。
《如果歲月可回頭》大結局中,藍天愚向上官慧表示想復婚,還拿出了戒指,藍天愚對上官慧說,若一時無法決定還可以再考慮下,上官慧很痛快的拿起戒指自己戴上了。兩人有幸福的在一起了。
曹皇后這麼聰明的人,難道看不出皇上是喜歡她的嗎?肯定能看出。只是她強烈的自尊,讓她不肯低頭。
女人要想活得幸福,還是不要學曹皇后這一點。
寧可夜裡獨自哭,也放不下自尊,難受的還是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