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社論】獻血計入徵信,「地域分割」何時打破?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委等11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出,各地應探索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徵信系統,建立個人、單位、社會有效銜接的無償獻血激勵機制,對獻血者使用公共設施等提供優惠待遇。
不少媒體將「無償獻血將入徵信系統」視為新聞點。結果,一些網友表示了擔心——畢竟在公眾印象裡,徵信報告本身是一種「黑名單」的機制,不是一個賦權機制,一旦有了負面記錄,可能影響貸款、買房、就業。所以,大家很難從「獻血入徵信」中看到受益,反而覺得權益有被妨礙的可能,甚至感受了某種「壓力」。
這種解讀的確是一種「歪樓」,但公眾希望獻血者能得到更多社會榮譽、社會認可和制度保障,得到更多的「正回饋」,這些樸素的要求卻是合情合理的。
1997年頒布的《獻血法》,就從法律上確立了中國的無償獻血制度,禁止有償獻血和血液買賣。但是,現實中還有種種問題,諸如,公眾對於「獻血影響健康」的誤解頗深,血液管理部門的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等,這導致中國不少地方還執行著行政主導的「獻血指標攤派」,「血荒」也時常發生,「互助獻血」成為變相的賣血。
要正向激勵公民無償獻血,不僅是一個科普問題,更要讓制度溫暖人心,讓「好人有好報」。目前,獻血者吐槽最多的問題就是,血液管理的「地域分割」,在甲地獻血了,在乙地無法用獻血證兌換相應的用血額度。熱騰騰的無償獻血的愛心被制度扭曲成了「地方糧票」,出了省就徹底不管用,這讓很多無償獻血者很寒心。
本來無償獻血者就是懷著人間大愛的情懷去獻血的,也不圖有回報,但是一旦遭遇自己或者親人需要用血,當然期望之前獻出的鮮血能得到正向反饋。但是,無償獻血的優待適用範圍窄、不能「異地」使用,弱化了公眾的獻血積極性。
這次11部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出,要探索建立「網際網路+無償獻血」服務模式,為獻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完善獻血者及直系親屬出院時直接減免用血費用流程等等,這些都是「對症下藥」的激勵措施。
相對於「無償獻血將入徵信系統」的措施給公眾帶來的負面觀感,血液管理部門更要在「賦權」上動腦筋,要提升血液用途、分配的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徹底打通全國血液庫的管理,告別「地域分割」,讓「一地獻血,全國受益」成為現實,這其實並不算困難,不能再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