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在路邊,一壟一壟的,幾萬個木耳菌包被碼放在鋪著紗布的土地上,整齊劃一。走近看,菌包上一列列的孔洞上已經有深褐色的木耳冒了出來。
這是夏末八月的陝西柞水縣金米村,熱浪剛剛從這個地處秦嶺腹地的村莊退卻,村民們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起秋季木耳的種植工作。
由於地處山脈、耕地稀少、交通閉塞,柞水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初貧困發生率為44.04%。經過一番摸索與實踐,今年2月27日,柞水縣宣布脫貧「摘帽」。
然而,「摘帽」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又成了當地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柞水縣選擇了深入發展木耳種植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並且風險相對較低,收入較為穩定,讓脫貧能夠持之以恆。除了研發新的木耳品種和木耳深加工產品,當地還在嘗試拓展木耳新銷路,發展電商直播,並將木耳打造為旅遊新看點。
8月初,柞水縣金米村的露天木耳地裡已經碼放好了秋木耳的菌包。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種木耳、搞旅遊、做直播
八月,柞水縣城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但是半小時車程外的金米村卻頗為涼爽。這裡位於秦嶺兩座山間的河谷地帶,一條小溪和一條公路串聯起村子裡的5個居民小組。
從通車不久的水陽高速鳳凰西出口下來,拐個彎就進入了金米村。剛翻修的道路平坦整潔,道路一側,「金米村」石刻旁是大片的花海和蓮池。另一側則是一條幾公裡長的木棧道,沿著溪邊向村子深處蜿蜒。
路上有三三兩兩的遊客,他們對木耳菌包感到好奇,便和村民寒暄,「木耳就是從這個東西上長出來的嗎?」村民熟練地跟遊客介紹起他們稱為「棒子」的菌包,講解材質、木耳生長的原理等,「第一次來這兒玩吧,好多遊客都問過這個。」
在金米村,菌包和木耳同樣受歡迎,不少遊客都願意買幾個回去,放在陽臺上養。村裡正打算設置個銷售菌包的商鋪。
木耳地後面就是這位村民的家,屋外擺著晾曬用的二層鐵架子。現在,大部分春季木耳已經結束了晾曬,細鐵絲網正閒置著,只黏著些零星的乾癟木耳。
今年春天,金米村的村民正在木耳地裡採摘木耳。受訪者供圖
在村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玻璃大棚,這是金米村木耳展銷中心,裡面展示著從菌包生產到木耳種植的各環節,便於遊客了解柞水木耳。中心內還設置了一個直播間,一進房間,就能看到桌子上擺著直播用的美容燈、手機支架。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西考察時,就曾視察過這個直播間,並鼓勵直播人員,電商在推銷農副產品方面大有可為。
展銷中心的講解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習總書記視察後的第二天,新聞報導出來後,柞水木耳一個晚上就賣出了24噸,相當於此前4個月的銷量。5月份以後,銷量逐漸恢復穩定,維持在每天幾百單。
「電商在推銷農副產品方面大有可為,這是對我們這些專業人員的肯定。」已經在柞水做了6年農產品電商的陳磊於今年6月開辦了柞水縣網紅直播孵化基地,為有意向成為主播的人提供直播培訓。
8月6日中午11點,在孵化基地,一位穿著白底藍花旗袍、妝容精緻的主播正對著鏡頭推銷著當地的特色月餅。她熟練地引導觀眾關注直播間、點亮小紅心、參與直播抽獎。
柞水縣經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柞水縣木耳線上銷售近30萬單,銷售金額超2300萬元,是去年全年線上銷售額的1倍。
通過直播銷售更多的木耳,同時吸引更多遊客來到金米村,這是金米村村支書江百川和村民們的願景。在某旅遊網站推薦的當地1日遊路線中,金米村已經成為景點之一,和周邊的旅遊古鎮峽谷古寨排在一起。
8月6日上午,柞水縣網紅直播孵化基地,主播正在直播銷售特色土月餅和木耳。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仍需鞏固的「摘帽」
在發展木耳產業前,金米村的青壯年大多會選擇外出務工。而老人們則留在家中,靠種些小麥、玉米和青菜度日。
村民肖青松就是如此。他一家六口人,上一輩只給他留下了幾畝薄田。如果風調雨順,地裡的莊稼能在餬口之餘,剩下的賣掉補貼家用。近些年,肖青松一直在西安務工,一年算下來能掙上近三萬元,但工作「不穩定,這幾年工地活少」。妻子何小燕在家照顧兩個孩子,空餘時間打點零工,收入也不高。
不過,肖青松還遠不算村裡最困難的人。村民陳慶海今年40歲,家裡有4位老人,3個孩子,全住在陳慶海父親年輕時蓋的土房子裡。因為年久失修,一下雨,房頂就稀稀拉拉地漏雨,地面上一腳水、一腳泥,在屋裡也要戴著草帽。
直到2017年,在異地移民搬遷政策的支持下,陳慶海家才搬離土房子,住進距離金米村1公裡遠的貧困戶安置小區的樓房內。
2015年,金米村貧困發生率為21.86%,當時村裡主要產業就是農業。
8月初,暴雨過後,村民正在查看自己用椴木栽種的木耳。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在金米村村支書江百川看來,地理環境是村裡貧困的主要原因。柞水縣的地形「九山半水半分田」,山脈連綿,耕地稀少。早年間,村民們還能到山上開墾坡地,隨著近年退耕還林政策的逐步落實,山上的地也沒有了。
交通閉塞則是脫貧過程中的另一大難題。在省道拓寬和高速公路通車前,從柞水縣到金米村需要翻過幾座山,路上顛簸,花上兩三個小時也是常事。
為了脫貧「摘帽」,村幹部和村民們嘗試了很多種方式。最簡單也掙錢最快的方式是外出務工。柞水縣內有些礦業企業,金米村內就曾有過一座銀礦,不少村民都在礦裡打過工。直到2014年銀礦開採殆盡,礦坑關閉,村民又紛紛去往離家更遠的地方。
10年前,當上村支書不久的江百川看到了當時的林業發展熱,曾帶著村民們種下了近500畝核桃樹和板慄樹。「樹苗長得慢,種下去之後短期收益有限,大家不熱衷。」
後來,關注到中藥材價格高,江百川又帶村裡人種了200多畝連翹,結果由於缺少管理經驗,連翹被牲口啃了大半,產量不高,藥材成熟時又趕上藥材價格下跌。「村子裡還養過雞、鴨,種過牡丹、魔芋,也辦過祭奠用的香燭廠。都是村民們零零散散弄的,現在也還有。」江百川說。
2016年,金米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賴勝濤到村裡調研,「小、散、亂」是對當時村裡產業發展的印象。「規模比較大的是牡丹和魔芋,各有100多畝,形不成規模,收益低。」
2018年,柞水公路段小嶺梁隧道建成通車,從金米村到縣城的路程大大縮短,現在僅需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交通跟上來以後,靠著外出務工和這些零散小產業,金米村在2017年實現了脫貧出列。
8月4日,部分春季木耳的菌包掛在大棚裡,有新鮮木耳長出來。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然而,雖然脫貧了,可村民們還沒有「一勞永逸」。
一位當地的扶貧幹部向新京報記者坦言,2017年的脫貧標準不算嚴格,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3070元,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安全住房、醫療、教育有保障)即可脫貧。但脫貧後,「如果家裡有意外發生,確實有返貧風險。」
江百川說,村裡2017年脫貧後,曾有過3戶「橙色預警戶」,因為家中勞動力生病、離世或其他原因而導致再次出現困難。有位村民的丈夫在2018年突然離世,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家中老小一下子陷入困頓,成為橙色預警戶。
今年57歲的陶倫紅則曾因為家人生病而全家陷入貧困。以前,他和妻子、兒子都在周邊縣市務工,家庭年收入超過6萬元。然而,2010年前後,陶倫紅的妻子查出癌症,他只能辭去工作,帶著輾轉妻子治療,空閒時間打點零工。幾年間,他耗盡全部積蓄,還欠了債,成為貧困戶。妻子去世後,他一個人回到村裡的老房子居住。
8月初,金米村的木耳地裡,部分用於種植秋木耳的菌包已經擺放到位。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被選中的木耳產業
考慮到這些情況,柞水縣認為,需要發展一種產業,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並且風險相對較低,收入較為穩定,讓脫貧能夠持之以恆。經過一番比較,柞水縣在2017年選擇了木耳產業。
「當時猶豫過是種香菇還是種木耳。」柞水縣扶貧局世行辦主任丁敏斌說,他們專門去了吉林、山東、貴州調研了多種食用菌的市場需求、銷路和種植技術,最終還是定了木耳。
丁敏斌說,柞水縣的氣候溫暖溼潤,適合木耳、香菇等食用菌類生長。「柞水縣盛產柞木,柞木正適合種木耳,縣裡一直有種木耳的傳統。」幾年前,柞水縣木耳已經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和國家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另外,相比香菇的深加工產品種類少、產業鏈短,木耳在科研和深加工產品上更成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柞水山區農民每家每戶都會砍上一些柞木或椴木,在自家後院或林地裡種上一兩架木耳,自家採來吃。但是,以前因為菌包技術不成熟,一直沒有形成大規模產業。
認定了方向,柞水縣開始全力推進木耳產業的發展。2018年以來,柞水縣政府推出《柞水縣木耳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木耳產業獎勵扶持辦法》等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原柞水縣中藥產業發展辦公室直接更名為柞水縣木耳產業發展中心。
8月4日,木耳大棚裡的菌包。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2018年下半年,肖青松在西安務工時,接到了村幹部的電話,動員他回鄉種木耳。「大棚和木耳菌包村裡借、技術員隨時指導、村裡合作社保底收購,收成好有分紅,收成不好有保險賠付。你們出勞動力就行,其他都不用擔心。」
考慮到老家年邁的父母需要人照顧,肖青松在2019年春節過後,承包了村裡由扶貧企業援建的2座木耳大棚。3個月後,木耳成熟,肖青松順利入帳3萬元。
在種植季,肖青松夫妻倆每天早上天一亮就鑽進木耳大棚,拔拔草,把歪掉的菌包扶正,檢查澆水情況。肖青松是村民組長,白天有村民找他,去大棚裡準沒錯。那裡的空氣溫暖而潮溼,瀰漫著一種菌類發酵時特有的味道,「有點像紅糖的味道,不算好聞,也不算難聞。」
菌包擺放到位後的兩周,收穫就開始了。每一朵木耳都要人工採摘,三根手指捏住木耳根部,輕輕一揪,既不能把木耳根一同帶下來,也不能破壞木耳的形狀。好在曾經做過多年泥瓦工的肖青松既不缺力氣,也不乏細心。在採集季,肖青松一天要摘上百個菌包。
讓肖青松付出了汗水的大棚給了他期待的收穫。今年上半年,他又收穫了2000多斤木耳,村裡合作社按照30元/斤的價格保底收購,除去僱工錢,這一季的木耳預計將給他帶來近3萬元的淨收入。
現在,種植木耳的錢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到肖青松的手裡,但他已經計劃好了用途。他的大女兒馬上就要上高二了,這筆錢要存起來給孩子上學用。另外,他也想攢錢買一輛小轎車。
8月5日,柞水縣某銷售企業剛收上來一批30多噸的木耳,正準備人工分揀。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抓技術、找市場
儘管肖青松提前參加了木耳種植培訓,可第一次種還是出了問題。「柞水木耳原本應該是深棕色的,但當時我的木耳都發紅,而且爛根。」技術指導員告訴他,這是因為溼度過大,要加強通風,控制澆水量。
今年4月,陳慶海也有很多天睡不好覺。他地裡的上萬個菌包都不出芽。「找了村裡的技術員,解決不了,後來又找了鎮裡和縣裡的技術員,最後是東北技術員來看的。」東北的技術員認為,是由於溫度偏低造成木耳生長緩慢,建議陳慶海把澆水時間從每天早上8點調整到早上10點,等溫度上來了再澆水。又過了幾天,看到菌包裡長出的小芽,陳慶海的心終於放下了。
除了技術上的嘗試,還有市場上的探索。目前,金米村村民種出的木耳全部由村裡合作社統一收購,並由村裡或縣裡統一對接大客戶購買。
江百川表示,和村民單幹相比,合作社統一購銷更具規模優勢。一方面,合作社在菌包購買、木耳銷售方面議價能力更強,可以確保村民收入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由合作社的技術員統一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有助於提升木耳品質和產量,進一步增加銷售收入。
金米村的村民們也在想辦法拓寬銷路。陳慶海、肖青松還有幾個村民小組的組長,一起開了家金米村木耳專賣店,他們將木耳進行二度分揀包裝,賣給到村裡參觀遊覽的遊客。肖青松說,幾個月前,有個從西安過來的旅行團,一下買了1萬多元的木耳。
為了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和脫貧戶加入到木耳種植中來,金米村在2019年推出了「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的模式,即菌包和大棚全部由村裡免費借給貧困戶,到收成時,貧困戶則要把收穫到的木耳交還給村合作社。
數據顯示,目前,柞水縣809戶貧困群眾通過「借袋還耳」栽植木耳929萬袋,戶均實現增收2000元;230戶群眾通過「借棚還耳」承包木耳大棚,戶均增收5000元。
8月6日,在柞水縣木耳銷售企業工作的貧困戶正在查看電商平臺後臺銷售數據。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江百川表示,現在,金米村已經有近一半的村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木耳產業中來,其中直接參與種植的就有130餘戶,有更多的農戶要求加入進來,村裡也將建設更多的木耳大棚。
下一步,縣裡將進一步提升木耳品質,一座木耳數據中心就坐落在金米村,用於收集木耳的生產和市場數據。
「一包木耳,從種植、採摘、晾曬、分揀、包裝到出廠的各個環節都可以通過一個二維碼查到。」柞水縣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縣科技局的工作人員王維智向新京報記者展示著他們剛投入使用的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可以看到,這包木耳是在柞水縣西川村種植的,6月15日採摘,7月3日完成包裝、倉儲,7月29日完成檢測。「質量溯源是為了提升木耳品位,增加脫貧戶和村民們的收入。」王維智說。
8月末的一天,肖青松照例天一亮就起床了,他打開手機看看當日的天氣信息,然後徑直走到木耳地,一個菌包一個菌包檢視木耳生長情況。查驗完畢,肖青松略感欣慰,這個秋天,應該又是個豐收季。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