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並存」,講的大概正是這半年來,疫情中每個行業的狀態。其實,處在特殊時期的時尚行業,無論是擁有話語權的行業大佬,還是根基不穩的年輕設計師們,在為抗疫努力同時,也都在想辦法度過這次危機。
這不,連Prada、MiuMiu都開網店了。
其實各大品牌入駐電商、開媒體號,這類「抱中國大腿」的常規操作,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人家Prada想得更遠,因為時隔兩個月,他們圍繞著圍繞時裝、藝術、建築、電影、哲學、心理學和文學等不同主題,組織了線上對談「Prada Possible Conversations」。節目第一期主題為「危機時期的時尚」,找來時尚策展人Pamela Golbin與AnOther Magazine時裝專題總監Alexander Fury,聊了聊這次危機中,大家對時尚的看法。
忙總特別喜歡他們將「危機時刻」看作是「時尚的催化劑」的看法,因為很多事實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比如一戰時女性需要可以自由行動的服裝,香奶奶正是看準機會,推出自己的直身型套裝。
「她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對當時女性的需求所做出的反饋。」Alexander Fury如是說。
而在危機中,除了Chanel,還有許多時尚元素,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過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的演變,這些時尚元素也有了新定義。至於危機催化出的時尚,如何影響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各位姐妹可以和忙總一起穿越回100多年前,一起來康康……
1914年的穿衣自由
曾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貴圈少女」們從早到晚,每天需要換4次衣服。為啥是「貴圈」專屬呢?因為那時候要穿緊身胸衣和層層疊疊的大裙子,沒有傭人幫忙,貧民窟女孩們可沒法完成換衣重任。而一戰爆發後,由於物資緊缺,連衣裙的裙擺縮小不說,裝飾也少得多。再有男人被派到戰爭前線,剩下女性乾重活,為了使體力勞動變得容易,她們脫下了喘不過氣的緊身胸衣,發明出更為方便的胸罩。沒錯,胸罩在那時可是「舒適」的代名詞。
現在:如今女性穿著簡潔的服裝並不是為了幹體力活,而是為讓自己更加舒適和自信。所以,曾被冠上「舒適」名號的內衣,也被現代女性「嫌棄」了,乾脆選擇不穿來實現「穿衣自由」。在「穿衣自由」的前提下,挑選內衣時也不一定是為實現功能性,內衣外穿了解一下。
1930s的絲襪自由
曾經:在美國,1930s大蕭條時期杜邦公司把尼龍用在了絲襪上,於是耐磨、貼身的女士絲襪誕生了。不過一副4美元的價格,讓它在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成了奢侈品。雪上加霜的是,沒過幾年二戰打響,尼龍被徵做軍用,來製造降落傘、繩索。尼龍成為稀罕材料,更別提生產絲襪了。據說,二戰期間有人做了一次調查,問女人最想要什麼,結果有三分之二的人回答是絲襪。在黑市裡,絲襪被炒到了幾千美元,普通人大概只能想想了。至於買不起絲襪的女孩子,則想出了在腿後畫兩根線的主意,這樣就擁有一雙「假絲襪」了。
二戰結束後,到1945年下半年,杜邦再次開始生產,但剁手的人太太太多了,根本是供不應求。所以每次商店已到貨,門口就會排起長隊,排隊幾小時,也不一定會買到,人們的耐心早被耗盡,所以很容易發生拳腳摩擦,引起騷亂,這就是歷史上的「尼龍暴亂」。最嚴重的一次是1946年,在美國匹茲堡,當時有4萬名女性去排隊買13600萬雙絲襪。還好之後生產量提升,才結束了暴亂。
現在:絲襪仍然是女生喜歡的搭配單品,Gucci、Fendi的彩色絲襪,成了新晉熱門單品。不過,在街頭潮流當C位的主趨勢下,有運動風屬性的中筒棉襪似乎更受歡迎。
1940s的極簡主義
曾經:二戰時期,由於物資緊缺,1942年英國貿易委員會頒布了《民用服裝化妝限制令》,規定布料限額配給。為了降低製造成本,拉鏈和彈力腰帶被禁止使用,設計師們把雙排扣西裝變單排扣,翻領大小、口袋的數量、裙擺的大小都被嚴格規定……據說,這些措施每年可節省約500萬平方的棉花。而這種限定的衣服也不能隨意買,大家需要憑票購衣,小孩子由於還在長身體,所以衣服票要比大人多一些。
現在:Vogue宣稱:「如果女性必須買少些,那麼她們就會買好些。」戰時人們為縮減服裝成本,才誤打誤撞出的「極簡風」,如今成為高級的代名詞。由於設計簡單,設計師在高級材質和細緻剪裁上下功夫,反而一點都不省錢。
1940s的可持續時尚
曾經:1943年,英國信息部發布了一本名為Make Do and Mend的指導手冊,教大家如何舊衣翻新、防蟲蛀、節能洗衣,來鼓勵人們延長衣服的使用壽命。由於戰爭的繼續,物資沒法供應,服裝券的數額也越變越少。於是這個時期,除了翻新舊衣外,還出現了毛毯外套、窗簾連衣裙、降落傘婚紗等一系列腦洞大開的衣服。類似電影《音樂之聲》裡用窗簾做衣服的操作,都是小場面了。
現在:Stella McCartney等設計師,把可持續時尚的「戰場」,從節省開支轉到了拯救地球環境上。雖然目的不同,但是對時尚界來說意義同樣重要。
1940s的聯名款
曾經:戰爭時期布料限額配給,並不能阻止時髦星人,再加上首相邱吉爾也不想看到破衣爛衫。於是英國政府召集了幾位重量級的時裝設計師,設計了一波帶有CC41(Civilian Clothing order 1941)商標的衣服。當年做聯名的Elspeth Champcommunal、Hardy Amies、Digby Morton、Bianca Mosca、Victor Stiebel和Edward Molyneux,這六位設計師,大概是聯名款鼻祖了吧……
現在:都2020年了,設計師與品牌之間的聯名不再稀奇,而王牌設計師與平價品牌的合作,讓吃土女孩也能買得起大牌設計。
1940s的口罩時尚
曾經:二戰爆發後,由於毒氣被用在了戰爭中,英國和法國向民眾發放防毒面具,單是英國就發了4000萬副,並建議人們走到哪都要帶著。不過防毒面具的包裝,既不美觀也不方便。於是有商家看準機會,推出了專門有防毒面具夾層的手提包。而在被佔領前的法國,女人們會用皮革或者絲綢做的收納盒裝防毒面具,報紙上寫的「巴黎的女人在戰爭中也不會放棄時尚」 ,就是戰時愛美少女們的最佳寫照,Lanvin甚至設計了一款防毒面具定製包包……
現在:2020年,口罩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時尚界,都成了高頻詞彙。在今年的格萊美大獎上,碧梨華而不實的Gucci定製口罩,可能少了些防護功能,但時尚度滿分啊……而Marine Serre 2020春夏、GCDS 2020春夏等秀場上,花式戴口罩,才是今年街潮的正確打開方式。
1940s的連衣褲
曾經:二戰期間,倫敦正遭遇閃電戰襲擊,人們為了在睡覺時聽到防空警報,能立刻起床躲避空襲,發明了衣褲合二為一的「警笛服」,還有一個版本說是邱吉爾發明的這款連體褲。如果穿戴者不得不逃到室外防空洞中,可以迅速套在睡衣上逃命。「警笛服」剛一推出,就成了男女通吃的爆款了,首相邱吉爾愛到連白天會見賓客都要穿。至於如何解決生理問題也不用擔心,因為「警笛服」的臀部有拉鏈設計,穿的人不需要在上廁所時脫光衣服。
現在:連身褲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時尚單品,Chanel 2020春夏系列中,滿眼都是粗花呢面料的連身褲,喜歡的集美們可以剁手了。
——
從內衣到連衣褲,從極簡主義到可持續時尚,正如Prada的線上對談所提到的,危機正是「時尚的催化劑」。
比如在二戰前,巴黎才是世界的時尚中心。二戰爆發後,美國買手沒法去歐洲,再加上美國對物資的分配製度,沒有英國嚴格。所以,美國本土設計師抓住機會,翻身成了潮流的主導者。
而由於疫情原因,四大時裝周取消,各家買手也不能再去買買買,歷史似乎再次上演。不過有現代科技和發達的信息撐腰,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變多了。
Vogue美國版主編Anna Wintour說過,「時尚總是被人們批評太精英主義。但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行業和社群關乎我們所有人,它是由數百萬人組成。」
別總說時尚離自己太遠,說不定,我們現在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未來的時尚方向呢……
(資料以及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