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奶的聖母子 巴爾納巴 義大利
聯屏畫 1370年 109x72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是一幅傳統的聖母子題材。畫家是接受熱那亞人委託而作的拜佔庭風格畫,從畫框和內容來看,也許是多幅聯屏畫中間的一幅,邊框上有他的名字。1968年進入羅浮宮。作者摩納德·德·巴爾納巴(BARNABA DA MODENA,1328-1386),義大利倫巴第畫家。
阿維尼雍的悲切 佚名畫家 木板油畫
約1460年 162x218cm1 巴黎羅浮宮
這幅畫是具有典型的國際哥德式風格的真正杰作。它是從1793年的一場火災中被搶救出來的,後來,在阿維尼雍的新城教堂重新被人發現。關於這幅畫的創作年代和作者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有些評論家認為創作者是昂蓋朗·卡爾通,因為畫面某些肖像學的刻劃的細節象是他的作品。而另一些評論家則說這是一位西班牙畫家的作品,有可能出自班·德·魏伊登之手。畫面上,高大的人物群像以金色為背景,由此可見其哥德式藝術的風格特徵,但哥德式藝術的這種色彩不久即被更為緊湊的天藍色所取代。這些人物形象看上去就象是眾多用象牙、木頭或石材雕刻成的《悲切》(Pitie)人物群像的摹本。色彩對比十分鮮明,而畫中基督的屍體被擺放在聖母瑪麗亞的膝蓋上面,聖約翰臉部表情生動,正在拔掉扎在耶穌頭上的刺。
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送禮物給一位少女
波提切利 義大利 木板油畫
1485年 283x211cm 巴黎羅浮宮
這幅畫畫的意境大概是神為凡人賜福,維納斯是古羅馬神話中主司愛與美的女神,美惠三女神是宙斯的三個女兒,年輕女孩也許是別墅主人的家人。在《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為少女送禮》所描繪的世界中,少女代表了現世,她的服飾樸素而不豔麗,而來自天際的美色女神們卻衣裙流韻,風度綽約,她們無疑是波提切利的理想美的又一化身。線條的韻律、色彩的柔和在這裡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
勝利花園 曼泰尼亞 義大利
布上油畫 約1458年 192x160cm 巴黎羅浮宮
這幅作品中,全副武裝的女神正將代表形形色色罪惡的人驅逐出花園,體現出一種不可戰勝的自信。曼泰尼亞是北義大利帕多瓦地方畫派的代表,威尼斯文藝復興創始人雅可布·貝利尼的女婿,畫風無疑要受威尼斯藝術影響。他的藝術追求古典雕刻般的造型,具有堅實穩定性,透視技巧十分嫻熟,他筆下的人物形象都像是用青銅翻鑄出來一樣,輪廓線精確,形象富有立體感,背景突出建築物的宏偉,給人以冷峻的氣氛。
繆斯的世界 科斯塔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505年 197X164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與九位繆斯女神一起狂歡的場景。作者洛倫佐·科斯塔的作品大都描繪的是宗教題材的內容,偶爾也有神話題材的場景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給後人帶來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
阿拉貢的約翰娜 拉斐爾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518年 120x95cm 巴黎羅浮宮藏
拉斐爾肖像畫中的經典之作。畫中女子衣著華貴絢麗,面容端莊文雅,秉承了他柔美的畫風;紫紅色與褐色融合的深色調突出了人物高貴的身份,面部的神態也描繪得很精彩。不難看出,拉斐爾對於女性之美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厚的理解。只是手的姿式僵硬緊張,從結構關係看更象是寬衣大袍下另有他人隱藏在其身後,更加之右邊背景的黑暗中伸出的兩隻獸頭,使整個畫面透出一股邪氣。
掀開紗巾的聖母 拉斐爾 義大利
木板油畫 1511年 68x44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掀開紗巾的聖母》又名藍冠聖母,這幅畫中的聖母溫柔美麗輕輕掀起薄紗注視熟睡的嬰兒,正如一位年輕的母親慈愛細心地看護自己的愛子,小耶穌這個睡姿自信安逸,表情澄靜。約翰雙手合十跪坐在聖母身邊對沉睡中的小耶穌虔誠祝禱。這畫中透明薄紗在聖母的掀動下似迎風輕顫,小耶穌微微嘟起的嘴和小約翰微微開合輕啟的唇等細節描繪得非常細緻到位,畫面是安詳靜謐的,又是畫間人在呼吸,手勢微揚,空氣和風在其間暗暗流動的一瞬間。
發現摩西 阿巴特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570年 83x82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取材於聖經故事:埃及法老下令將所有的以色列男嬰都扔到河中淹死,摩西的家人將摩西放入蒲草箱,安置在河岸的蘆葦叢中,被經過這裡的埃及公主發現,於是公主收養了摩西。《發現摩西》源自《舊約》《出埃及記》,不過連環畫似的過程被畫在一幅畫內。此畫1935年進入羅浮宮。
家庭寓言 提香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530年 123x107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描繪了人神共處的家庭。畫中的男女主人是一對夫妻,被描寫成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形象,他們的婚姻被神明保佑著,有扛著一捆箭的愛神丘比特,主管爐灶和家庭的羅馬女神維斯塔,捧著一籃鮮花和水果的婚姻女神許門。畫中的女主人手捧水晶球表示求卜未來,她憂鬱的眼神以及男主人用手扶著她的肩頭意寓著她的丈夫即將遠離她而去。
誘拐海倫 雷尼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626-1629年 23x29.7cm 巴黎羅浮宮
這幅畫,取材於浪漫美麗的希臘神話。海倫,是宙斯和麗達的女兒,她一直跟隨繼父斯巴達國王廷達瑞斯長大,後來,斯巴達國王選中了阿加門農的兄弟墨涅拉俄斯作了海倫的丈夫,並且將斯巴達的王權交給了他。特洛伊王子來到希臘,他最初的目的是接走早年被劫掠而來的姑母赫西俄涅。當他在錫西拉島上第一次見到海倫的時候,竟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這位已育有一女的斯巴達王后,並迅速忘卻了此行的最初目的。終於,特洛伊王子帶領部隊衝進斯巴達王宮,洗劫了國王的財產並帶走了同樣已愛上了他的王后海倫,從而引發特洛伊戰爭。畫面表現的正是特洛伊王子帕裡斯牽著海倫離開王宮的場景。畫中人物,無論是海倫和她的侍女還是帕裡斯和他的隨從們,每個人物都表現出一種優雅的姿態。這幅畫在1626年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委託而作,大概在1631年被亨利四世的王后瑪麗.德.梅德西斯獲得,在1655年前被法國一位政治家Louis Phélypeaux de La Vrillière侯爵得到,一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1794年進入羅浮宮。
油燈前的抹大拉 拉圖爾 法國
布面油畫 1640年 128x94cm 巴黎羅浮宮藏
畫面中,抹大拉身穿白色上衣和紅裙子坐在油燈前,左手託腮,右手輕撫膝上的顱骨,陷入了沉思。油燈的光線映照著她凝思的面孔與豐滿的胸部,也照亮了桌上擺放的厚厚的《聖經》、十字架和反省鞭撻自己使用的鞭子。她的雙腿在光影下也隱約可見。畫面憑著燭光的描繪,渲染出一種真實自然而又充滿肅穆感的氣氛,瀰漫著淡淡的陰鬱與寂寞。這種「夜間畫」後來逐漸遭到了冷落,但拉圖爾的這幅作品卻一直視為佳作而廣泛流傳。
加納的婚禮 委羅內塞 義大利
1562年至1563年 聖喬治修道院飯堂畫 10米x666cm
這幅畫是委羅內塞的代表作,表現的是基督在加納城參加一次婚禮宴會的情景。畫面非常大,大約有70平方米,在羅浮宮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畫中的人物有132個,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才畫完。故事講的是耶穌和聖馬利亞以及使徒們在約旦河畔的加納這個地方遇到一商人正在舉辦婚宴,應主人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禮。畫正中是耶穌和聖母瑪利亞,新婚夫婦在畫面左下角桌子的盡頭,大家正喝得高興,僕人報告酒沒了,於是耶穌吩咐把商人家的缸裡注滿水,然後叫大家品嘗,竟成了香噴噴的美酒,原來是耶穌顯了靈。畫家將英國女王、提香、丁託列託和自己都畫進畫中。據說,委羅內塞到了威尼斯以後,他發現這裡的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生活的享樂,於是他饒有興趣地把這些世俗生活搬上了畫面。
幸福 真蒂萊斯基 義大利 約1625年
布面油畫 268x170cm 巴黎羅浮宮藏
真蒂萊斯基,起初是一個樣式主義改革派的代表畫家。後來,他為比他小11歲的卡拉瓦喬的藝術風格所吸引,在作品的選題、構圖、造型和表現手法上都以卡拉瓦喬的作品為典範。他的作品曾遠傳至巴黎和倫敦各地,但因為只限於對卡拉瓦喬的摹仿,而沒有更多的個人建樹。
奧地利公主伊莉莎白肖像 克盧埃 法國
板上油畫 1571年 36x26cm 巴黎羅浮宮藏
《伊莉莎白像》作於畫家去世前一年,在人物的心理刻畫方面比較出色。這幅畫不僅真實地描繪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在微妙的精神狀態,他放棄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樸素和含蓄的優雅。克盧埃的藝術達到了法國文藝復興現實主義肖像畫的至高水平,為法國文藝復興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繆斯三女神 敘厄爾 法國 約1640年
布面油畫 130x130cm 巴黎羅浮宮藏
畫面中是希臘神話中九位繆斯女神裡的三位:克裡奧(左)、厄代爾普(後)與達莉(右)。繆斯女神是宙斯與記憶女神所生,是掌管詩歌、音樂與其他文藝的女神,也是阿波羅的夥伴。畫中的三位分別是:掌管歷史的克裡奧,她的識別物是書、號角;掌管音律及抒情詩的厄代爾普,她的識別物為長笛;掌管喜劇及田園詩的達莉,她的識別物為面具。畫面洋溢著濃鬱的古典主義風格,柔和的色彩透射著迷人與精緻的氣息。
花園中的聖母 拉斐爾 義大利
布面油畫 1507年 122x80cm 巴黎羅浮宮藏
拉斐爾這時期創作的聖母像,以《花園中的聖母》最有代表性。創作這幅畫還有一段趣聞。一天,拉斐爾在花園中散步,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正在花叢中剪枝,藝術家被她那富於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將這位姑娘的形象速寫下來。不久,他用這位少女做模特兒,創作了這幅名畫。因這姑娘是園丁的女兒,故這幅畫又稱《美麗的園丁之女》。這張《花園中的聖母》表情最有特色,算得上是拉斐爾在佛羅侖薩時期最優秀的聖母像之一。拉斐爾尤好塑造溫柔秀美的聖母聖嬰形象:在文藝復興藝壇之三傑當中,達.芬奇的藝術作品可謂精巧含蓄、恬靜和諧,米開朗琪羅的藝術作品是雄偉壯麗、充滿動感,而拉斐爾的藝術作品澤是典雅和諧、秀美誘人。由此,後人評論說,拉斐爾的繪畫則象徵著理想,而拉斐爾是美的化身。
基督與受騙女子 洛託 義大利
布面油畫 約1520年 124x156cm 巴黎羅浮宮藏
基督與受騙女子的故事見於《約翰福音》。耶路撒冷古神殿的長官法利賽人試圖誘使耶穌作出評判(這樣便可以告他僭越權力)。他們把一個被捉姦的女人帶到耶穌的面前,按當時的羅馬法律,應該用石頭把她砸死。耶穌在一片混亂中表現出不可動搖的鎮定,他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那些捉姦的人聽了都退了出去。耶穌最後對那婦人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基督與受騙女子》實際上是一幅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風俗畫。基督扮演一位主持公道的受人尊敬的長者,騙子的述說,圍觀者的議論,受騙女子的無奈,每個人都作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姿態表情,尤其是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勢所傳達的思想情緒都十分生動和富有個性特徵。這幅畫表現出善與惡、美與醜的精神對比,女子是美好善良的,而基督則體現光明正大和公正,它是真善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