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J也叫三菱支線噴氣客機,是由三菱重工主導開發的一款日本的大飛機項目,承載著日本發展民用航空工業的夢想。儘管是叫三菱飛機,不過參與的企業可不僅僅是三菱集團,從其股東構成來看,三井財團旗下的三井物產、豐田汽車、住友集團的住友商事同樣位列其中,日本四大重工企業川崎重工,IHI,富士重工均參與了MRJ的研製。最近,三菱重工宣布,由於市場前景不明,日本的國產大飛機MRJ(如今改名SpaceJET)項目已經暫時中止。
日本四大重工企業聯手,歷時十餘年,最終在這個項目上失利,表面上看只是一家企業的問題,一個產品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日本製造面臨的一些深層危機。眾所周知,在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後,日本的家電、半導體、液晶面板等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不得已從這些領域開始大規模退出,日本曾經引以為傲的電子工業一夜之間崩塌,日本製造的金字招牌因此黯然失色。很多人會說,日本的汽車工業依然數一數二,豐田汽車的優勢依然沒人可以撼動,日本的精密工具機、工業機器人遍及全球,日本的原材料工業、零部件產業依然非常發達。
沒錯,這些領域日本的確領先,不過仔細分析,你會發現日本製造的家底已經沒剩多少,日本企業最大的問題是跟不上時代,日本企業的格局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以三菱重工為例,這家日本首席航空航天巨頭曾經是日本製造的傑出代表,不過在韓國、中國企業的競爭面前,三菱重工在其祖業—造船領域不斷敗退,旗下的神戶造船所已經退出商業船舶的建造,製造LNG大型船舶的koyagi造船也有意出售。如今除了軍工產品外,三菱重工最重要的業務恐怕就是火力發電了,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三菱是世界三大供應商之一。不過主要問題是,隨著各國環保政策法規的日趨嚴格,火力發電的成長空間將非常有限。
某種程度上,三菱重工就是日本製造的縮影。日本的汽車製造產業擁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金字塔結構,處於最頂端的是以豐田,本田,日產為首的整車製造商,中間是以電裝、愛信精機等為核心的大型配套企業,最底層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型零部件製造商。如此龐大的產業群,在新能源汽車已經是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卻出現了反應遲鈍,轉身緩慢的局面。日本汽車產業普遍存在對傳統汽車技術難以割捨的情緒。而豐田汽車作為日本製造的象徵,面對純電動汽車的日漸普及,能拿得出手的,也僅僅是混合動力技術。傳統燃油車約有三萬多種零部件,而電動汽車的零部件將減少一半,對日本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的衝擊將不可避免,日本媒體形容汽車電動化將動搖日本汽車產業的金字塔。
日本的工業裝備產業包括半導體設備、高精度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的確值得一提,工業裝備的重要性也無需多說,不過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非常有限,很難產生類似豐田汽車這樣的工業巨頭。而且在裝備領域,像EUV光刻機、航空發動機這樣最尖端的產品,日本企業反而不敵歐美企業,顯示出日本企業在掌握前沿技術方面的缺陷。從這一點來說,日本工業裝備領域的技術優勢已經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日本在原材料領域擁有一批世界級企業,像碳纖維巨頭東麗、半導體材料的信越化學、金屬材料日立金屬等,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冷門而且競爭不那麼激烈,或許這是日本製造所剩無幾的一些家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