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華在比賽中。高博/攝
小學一年級的摺疊剪刀,自嘲「已經奔四」的周宏華依然好好收著。當年在國青隊集訓時發的拖鞋,穿了10多年已經泛白,隊友齊思特忍不住建議:「花姐,看不下去了,扔掉吧。」
斷舍離,對天秤座周宏華是一個艱難命題,更何況她原本準備告別的是佔據人生20多年的籃球場。
作為北京首鋼女籃隊內年齡最大的老將,賽季初就衝著為生涯圓滿收官的她又決心和全隊「再打一年」,理由簡單得只有3個字「不甘心」。
一周前,WCBA半決賽第三回合較量中,三連冠的北京首鋼女籃回到主場,以71∶74惜敗於廣東新彤盛女籃,以0∶3的總比分遭對手淘汰。「那天比賽結束,好多人都哭了。」提到這個瞬間,當晚的情緒很快闖進周宏華眼眶,「今年廣東是很強,但沒達到能3∶0拿下我們的水平,尤其我們剛扛過新疆隊,死磕的心氣兒非常足。」
本賽季,對冠軍之師是一場一開始就進入「困難」模式的戰鬥。三連冠時期最重要的外援福爾斯決定不再赴海外打球,為俱樂部效力了18個賽季的張帆轉做助理教練,周宏華、史秀峰、楊半伴和邵婷4位80後球員帶領全隊一路闖進半決賽。
遺憾的是,「有情飲水飽」在殘酷的競技賽場上不是總能呼喚神跡。接連不斷的傷病從賽季初就虧空著冠軍之師的彈藥,楊半伴因為腿部舊傷未能通過體測,缺席了前5輪;隊長齊思特肩部韌帶撕裂,缺席了不少場次的常規賽;高頌上賽季帶著手掌骨裂傷打完總決賽,術後尚未完全恢復想便堅持出戰,不料在關鍵時刻又被新疆隊外援詹森手肘擊中面部,造成面部4處骨折,險些失明。「幾乎沒有人員齊整的時候。」周宏華能數出每個隊友的傷。
看著全隊拼到最後一顆子彈,和張帆同齡的周宏華想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我不敢保證明年我們會以冠軍收官,我就想不留遺憾。」
「不留遺憾」於老將而言,像在一個巨大泡泡中吹出一層一層泡泡來「填滿」夢幻的過程,為防止最大的泡泡破滅,每次努力得全力以赴,又得如履薄冰。
訓練一到上量期,年輕隊員睡一覺便可恢復,周宏華得「睡三覺找補」,她常在心裡嘀咕「我是不是老了?」又不願接受消極暗示,便試探性地問小隊員:「你們累不累?」得到肯定的答案後,她便踏實一些「原來都累啊」,轉念一想「換我20多歲的時候,別人問我一樣的問題,我從來都不會說累」。
更積極的暗示來源於主教練張雲松,「雲指從沒因為年齡對我特殊對待過」,和年輕隊員一樣的訓練強度、訓練要求、較長的上場時間,於周宏華而言意味著「他對我放心,有信心」。這種無差別讓她堅信「我還沒老,能跟上」。
賽季結束後,張雲松專門提到,老將的表現令人感動,特別在季後賽上,從精神層面和技戰術層面,都展現了北京女籃的拼勁兒和鬥志。周宏華很清楚,教練心目中「老將」該有的樣子,「以老帶新,帶的不是技術動作,而是精神」。她注意到,張雲松激勵小隊員向老將學習,很少說技術動作,更多強調「她們依然能拼能搶,你們做得到嗎?」
「30多歲還能打比賽,那不成妖精了嗎?」周宏華記得自己20多歲時內心的玩笑,在職業體育還很神秘的年代,對中國的女籃姑娘而言,超過30歲依然保持很高的競技狀態,「是不敢想的事兒。」因此,2011年韓國外援金英玉的到來,給周宏華帶來巨大震撼。
身高僅1.70米、已經37歲的韓籍老將幫助首鋼在聯賽站穩腳步,眼見比自己年長10歲的金英玉自如地應對著全場緊逼要求的強度和密度,好奇心驅使周宏華開始仔細觀察金英玉,「要找出她能保持如此競技狀態的秘訣」——碳酸飲料,從來不碰;食物搭配中特別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注重拉伸;每次訓練後都會冷熱水交替浴,幫助肌肉恢復;非冬季也注意保暖……這位韓國前輩教給周宏華的「全是訓練生活的細節」。
這些細節,將曾經「非可樂不喝」的周宏華變成了「養生派」。她有一個雙層玻璃的老式茶杯,每次大家換鞋時,周宏華就提著沏好茶的杯子,背著手在隊友前面晃,偶爾「點評」幾句技戰術,隊友看她「就像一個老幹部」,自詡「搞逗」的「花姐」馬上回懟:「雲指也有一個一樣的杯子。」而在綜藝節目中,跟著主持人吳昕上了熱搜的泡腳桶,也成了周宏華的「心頭好」,首鋼女籃也因此掀起一陣泡腳風潮。
沒有訓練時,姑娘們偶爾追劇。因性格極為相似,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直率、幽默、暴脾氣的大娘子成了隊友眼中「古裝版花姐」。周宏華覺得評價準確,「搞逗」是她在賽場下的狀態,而「暴脾氣」專屬於賽場。
「剛進隊的小孩,一開始最怕我,相處一段時間,最不怕的就是我。」在場上控制節奏、果斷乾脆的周宏華,坦言在生活裡不願主動成為「拍板的人」,吃什麼飯、看什麼電影、統統別人說了算,1996年的小將齊鈺能一把勾住周宏華的脖子,開玩笑「來,咱倆嘮嘮」。可一旦上了賽場,周宏華就恢復成「說話不藏著掖著的花姐」,看誰一有鬆懈,便不留情面地大喊,「運動員不太會偽裝,有些小隊員不高興就掛臉上,耷拉眼睛聽著,但到了場上她依然會按你的建議去做。」作為前輩,周宏華心裡清楚,除了自己以身作則,年輕隊員積極配合,她才真正能在隊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給年輕隊員建議,「倚老賣老」可行不通,戳得中問題才是關鍵。
身高只有1.74米的周宏華從小被當作「純組織後衛」培養,但性格鮮明的她又偏偏是個「分迷」,她羨慕能頻頻得分的隊友,期待進球後的掌聲雷動,少年時期的教練總提點她:「得有大局觀,你的任務是觀察每個人,盤活球隊。」這曾是一項讓她百般不情願的任務,別人視線外的籃板、防守等「髒活兒累活兒」是她的,進攻得分、籤名收花是別人的。她知道「集體榮譽感」幾個字,但委屈面前,「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已」。
2008年進入北京首鋼後,一次全國比賽中,周宏華個人獨得了三分王和助攻王兩個獎項,但俱樂部並未拿到佳績。那種她期盼已久的個人英雄色彩似乎沒有想像中耀眼,「責任」比「榮耀」更深地觸達了周宏華內心。2011~2012賽季,周宏華跟隨全隊,為北京女籃隊拼下史上首個聯賽冠軍,迎接的人群伴著鮮花掌聲,讓她瞬間「開悟」,「集體好,個人才會好,沒做好本分隊伍輸了球,自己得了很多分又能怎樣呢?」她在賽後總結中認真寫道:「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
此後,她在場上主動攬下「髒活兒累活兒」,並認真觀察每個人的機會、毛病,及時糾偏。在列舉隊伍的成就時,也不忘提及未能上場的隊員,「她們要做大量研究對手的工作,看錄像,模仿對手主力隊員的技術、配合,讓我們針對性地防守。她們藏在勝利背後,球迷看不到她們。」
不被看見的感覺,周宏華特別熟悉。身材嬌小的她幾乎是聽著「你不適合打籃球」長大的,但12歲接觸籃球後,她一門心思想當籃球運動員,進入體校後,夢想變得現實而具體,「40多號人只有12個孩子能打比賽,只有出去打比賽了,才有可能被教練選中,進國少、國青,一批就選一兩個人。」
扎在6人間裡,眼看著小夥伴收拾行李出去比賽,「特別羨慕」。周宏華跑去跟教練說:「我也要參加比賽。」教練告訴她,「你得練到我不得不帶你去的程度,就可以報名。」
體校有塊室外的沙土場地,每次練習都得小選手自己推車劃線,每天晚自習後,周宏華就借著宿舍投下來的光在場地上練習運球,「投籃練不了,看不見籃筐。」促使她拼命的正是不遠處的室內場地,「有木地板、明亮的燈光,成績好的才能進去,進去就能練投籃。」堅持摸索了一年半,周宏華終於成為被帶出去參賽的少數孩子,「再也沒被刷下來過。」
現在,成為冠軍之師的功勳球員,周宏華還在加練投籃,「新的打法要求每個位置都是進攻點,純組織後衛要改變了。」自從允諾還要和球隊「捲土重來」後,即便假期,周宏華也在保持訓練,「張帆準備退那年,也有遺憾,第二年迎來了完美收官。我今年也有遺憾,希望明年也能如願以償。」
如願以償後的故事,周宏華已經擬好大綱,「成為教練,再好好捯飭一下自己。」 她想起父親曾經的囑咐:「場上要像小老虎,場下可以像小姑娘。」周宏華的鼻梁在比賽中折了兩次,「別人說治了能挑高」,結果痊癒後發現那都是安慰自己的話。離開球場後,她想「折騰」一下凹陷的鼻梁,但不再是通過受傷的方式。
本報北京3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