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儀式感

2021-03-01 入世

    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一起聊天,問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其他人不是說要治國、當大司儀,就是要當宰相,只有曾皙說:我就想在春天的時候,穿著春服,和幾個成年人帶著幾個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後,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孔子聽完說,巧了,我也是這麼想的。

    摘草莓,老燕說這是春天的保留項目。一個春天如果不去大棚裡摘一次草莓,感覺都沒有春天的感覺。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小菜園裡種過一些草莓,稀稀疏疏的,像營養不良。秉著先到先得的公平原則,在草莓還沒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被我們姐弟倆摘了下肚。所以,草莓成了我們心裡的一道坎,一到春天,就有一個聲音在心裡迴蕩:盤它、盤它、盤它……年前草莓貴,我們一般都會在春節假期找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選一家價格可以接受,口感酸甜適中的草莓園去摘。大棚裡溫度高,得脫了冬服才能進去,棚裡的泥土因為溼潤有點泥濘,最好穿上鞋套再進去。順著壟間的小路一路走,一路摘,如果你不拘小節,也可以一路吃。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一路拍,拍草莓,拍草莓花,拍和草莓的合影,拍張嘴吃草莓的樣子……在發完朋友圈之後,在付錢之前,摘草莓的儀式感才終於結束。

    挖野菜,老燕說這是春天的保留項目。一個春天如果不去田野裡挖一次野菜,感覺都沒有春天的感覺。我們常說的野菜主要分四種:薺菜、馬蘭頭、枸杞頭、菊花腦。而其中尤以薺菜最常見。春節前挖薺菜包餃子,大年初一早上吃,元宵節前挖薺菜包元宵,上燈(年十三)那天晚上吃。薺菜分兩種:板葉薺菜和散葉薺菜。所以挖薺菜時一定要有長輩帶著,防止挖了一堆野菜回來。葉子枯黃的薺菜不要,開花的薺菜也不要,最好是捂在草叢中的,又大又嫩。挖回的薺菜去掉枯葉和根,洗淨後可直接加油清炒,也可切碎後和雞蛋一起炒。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做薺菜餡,餃子、春卷、元宵都可以用薺菜餡來包,香氣濃鬱,風味鮮美,讓人慾罷不能。薺菜可以和肉,和雞蛋,和豆乾搭配,但不管和誰,油得多放點,建議用豬油,薺菜的清香加上豬油的飽滿,讓薺菜吃起來特別香潤,不像野菜像家菜,一口下去,唇齒留香,舒坦!

    踏青,老燕說這是春天的保留項目。一個春天如果不出門踏一次青,感覺都沒有春天的感覺。老燕真矯情。春暖花開,惠風和暢,和家人一起出門賞花,露營,放風箏,好不自在。貓藏了一整個冬天,春天正是舒展筋骨的好時機。賞花首選梅花山,和雞鳴寺,梅花山的梅,雞鳴寺的櫻,如果再加上南理工的二月蘭,南京的春色就算賞盡了。露營不必去遠方,家門口的公園,不遠處的大山,甚至江邊的草灘上,都可以搭一個帳篷,鋪一張野餐墊,拿出吃的喝的,擺好燒烤的工具,一次完美的露營就有了。放風箏得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只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沒有高大的樹,也沒有高壓電線桿。江邊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風大,沒有遮擋。東窪子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那兒放風箏的人太多,容易糾纏到一起。放風箏時一個人舉著風箏,一個人拿著線盤,舉風箏的人一鬆手,拿線盤的人就要全力往前跑,一邊跑一邊放線,放一會兒線停一會,必要的時候往回收一點。一張一弛間,風箏就上了天。待風箏穩定了,可以把線盤固定在地上,放風箏的人就可以躺坐在草地上,雙手撐在身後,看風箏在天上飄著,聽春風從耳邊吹過,好不自在。

    這些都是春天的儀式感,還真不是老燕的矯情。想一想,人這一生有多少時刻是無憂無慮,自在舒適的?成年人都說小時候是最自由自在的,可是小時候根本沒有自在的概念,有時因為爭奪一個玩具,因為好朋友和其他人多說了一句,因為心心念的物品求而不得,因為父母管教地太嚴……讓小時候的煩惱不比成年人的少,更多時候是想快點長大,以為長大了就可以沒有父母約束,自己掙錢,想幹嘛幹嘛。且不知沒有最煩,只有更煩。到頭來,才發現人這一生從出生就開始不停地煩著各種煩心事,不是煩工作,就是煩生活;不是煩感情,就是煩錢;不是煩今天,就是煩明天。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正遠近都不自在。一生中真正全身心的自在時光,屈指可數。而在參與儀式感的那一刻,當我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正是我們最自在的時光。

    所以儀式感要有,它讓我們覺得人間值得。

相關焦點

  • 春天宅家很無聊,自製番茄蝦仁意面,滿滿的儀式感
    天宅家很無聊,自製番茄蝦仁意面,滿滿的儀式感春天了,周末在家閒著沒事做?
  • 想有儀式感的度過春天,那就從這一份春季飲食菜單開始吧
    平凡瑣碎的生活裡,總需要一些小小的儀式感來凸顯生活的美好。比如獨自做好晚餐時點上幾隻蠟燭,比如泡澡時放一顆會融成星空的浴球,比如在春天時,帶著好看的餐布去踏青,再去吃一頓只屬於春天的味道。所以呀,想有儀式感的度過春天,那就從這一份春季飲食菜單開始吧!土豆燜春雞:取材半年左右的小雞,正是肉質細嫩可口的時候,加入新鮮的小土豆一起燉煮,再搭配東南亞風味的花生辣椒醬,與黃油芝麻香米飯融合,有一種置身東南亞的濃濃田園鮮味,微辣又濃鬱的香料味瞬間喚醒春日裡的味蕾。
  • 古人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和現代人一樣,古人也是講究富有儀式感的生活,不過,未必是建立在豐裕的物質條件上,更多的,來源於精神和態度。王維王維除了寫得一手好詩,尤喜參禪論道,性情恬淡,有「詩佛」之稱。蘇軾評論他的詩裡有畫意,畫裡又有詩情。
  • 春天的約會——黃礬與真子的訂婚儀式續
    之前一篇文章,我把標題寫成了:真子與黃礬的訂婚儀式。黃礬先生說,為什麼不是他在前面。
  • 什麼是儀式感?為什麼我們生活需要儀式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儀式感這個詞,都說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有點儀式感。似乎儀式感能幫我們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心情。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
  • 有一種高級的修養,叫儀式感
    這就好比你給所愛的女生下了一個心錨,而產生美好的心錨的方式,就是儀式感。儀式感,就是通過一些行為,將普通事物植入感情價值,讓彼此產生心錨,通過不斷建立的心錨,讓彼此更真切地感受到心意和愛意。很多人總喜歡將心錨用在商業用途中,締造儀式感。
  •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在儀式感成為流行詞的當下,我們不能被流行概念裹挾著隨波逐流。 沒有儀式感,活得灰頭土臉,儀式感過度,反而過猶不及。 恰到好處的儀式感,才真正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需要警惕那些正在瓦解生命質感的偽儀式感。
  • 儀式感對生活的重要性
    文字/陌同圖片/網絡01▼儀式感一詞,乍一聽有點高檔和鄭重,好似與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不太搭調。很多人下意識地把儀式感與物質生活水平掛鈎,認為經濟能力強的人對生活才的儀式感就越強。實際上,這是一種對儀式感概念的錯誤認知。
  • 生活需要儀式感
    但這就是儀式感,一份精心準備了很久的禮物和隨意一送或不送,當事人的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儀式感讓當事人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其實我一直覺得儀式感是婚姻的保鮮劑,是把生活過精緻的其中一個表現。 3 育兒教養中的儀式感儀式感是告訴孩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很認真的在跟你溝通,不是你隨便聽聽就行的。很多孩子吃飯的時候,上竄下跳,在餐桌上各種玩。
  • 《儀式感》和《生活需要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原因就是:生活需要儀式感!那什麼是儀式?什麼是儀式感?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和《生活需要儀式感》或許會讓我們找到答案。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儀式?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無可否認,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
  • 瑜伽墊的儀式感
    由此打開了我對「瑜伽墊儀式」認知的新大門。和所有關係的開始一樣你和你的PRO瑜伽墊也需要一個有儀式感的開始。like any new relationship, your pro mat has a break-in process.
  • 生活需要什麼樣的「儀式感」
    從冬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到跨年夜看一場零點電影,從po出新年目標清單,到去網紅餐廳打卡,近年來,一波又一波攜帶著一整套規定操作的「儀式感」席捲我們的生活。在一陣陣跟風中,有人樂此不疲,有人倦怠不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儀式感」。
  • 有儀式感的生活,究竟有多重要?
    她家常年沒有斷過鮮花,春天的牡丹,夏天的鳳仙,秋天的芙蓉,冬天的臘梅,在她家你隨處可聞到花香四溢。 而其他富得流油的阿姨卻一貫認為,有買花的錢,還不如拿去多買二兩肉,甚至拿去打牌輸了都值得。 她們的生活過得除了奢華,就不見真正的品質。
  • 葳蕤軒:儀式感
    混合著喜悅、複雜、又別致的心情,合著季候,準備一場又一場的儀式。有些跟著浮世的規矩,有些,不過為討好自己的私意。大雁飛過,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跡。日子過去了,誰說沒有留下痕跡?是在準備一場又一場的儀式裡耗盡這一生的。那些隆重的愛別人和愛自己的剎那,經由儀式感表達出來。那準備時鄭重的心情,和享受儀式本身所帶來的滿足感,不正是對這僅此一次人生的最蔥蘢的愛麼?
  • 如何讓你的生活充滿儀式感?4招教你學會儀式感生活!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說。其實,儀式感未必是一些具體的、物質層面的行為,也未必是某個特定的日子或時刻,更多的是一種人對生活的態度。所以在追求儀式感時,不要拘泥於某一種方式,也不用拘泥於某一天或者某一時刻,更重要的是通過追求儀式感,讓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變得更好。儀式感是給自己一個全神貫注的暗示,一旦完成了充滿儀式感的動作,就能將自己的反應力、思考力、執行力聚攏起來,迅速提升到一個高水平的狀態。
  • 生活,需要存在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有這樣一個回答:如同荒蕪中栽一株怒放的木槿花,滿目破敗中尋一抹風景,我們追求儀式感,大抵也是因為想在乏味瑣碎的生活中,極力去觸摸點滴的歡喜。一個活得有儀式感的人,目之所及往往有驚喜之處。倘若你有以下三個跡象,說明你的生活也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 這個春天最大的儀式感,就是穿上連衣裙去野餐~
    包 JPY8,300、涼鞋 JPY11,000/Lily Brown左·連衣裙 JPY22,000/DEICY涼鞋 JPY9,800/PIERRE簡約設計的燈籠袖,增添甜美感。長T JPY4,500/JEANSiS單肩包 JPY4,490/LAGUA GEM涼鞋 JPY6,400/RANDA斑馬紋吊帶連衣裙 x 闊腿褲,動物紋滿滿的時尚感!
  • 生活它需要儀式感
    如果你是一個人,請你更要給自己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可以是你自己最想要的一束花,一頓美食,一瓶酒,一本書,甚至是一個人的燭光晚餐。不要因為是獨身一個人,就將就的過日子,時光從來不會因為你的苦痛而會停下腳步等你,從今天,從這一刻開始,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
  • 結婚需要儀式感嗎?
    你覺得婚禮需要儀式感嗎?雖然結婚儀式酒席很麻煩,但說到結婚需不需要儀式感的時候,我認為這還是有必要的,《小王子》的小狐狸說:「我們需要儀式,它使得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某個時刻不同與其他時刻。」尤其是在我參加了越來越多次婚禮以後,發覺生活真的是需要這種儀式感的,不僅如此,愛和被愛也都是需要儀式感的。那究竟什麼才是婚禮的「儀式感」呢?
  • 櫻花獨有的「儀式感」——櫻花小餅乾
    在春日裡爭奇鬥豔的花中,櫻花獨有的「儀式感」,永遠都不會過時。就連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也曾讚美上野的櫻花「像緋紅的輕雲」。春光落於櫻花樹,那一片片花瓣就像是春日賜予人間的溫柔,像是隨風寄入蜀地的錦書,像是滿紙纏綿情思的信箋。在這個春天,和我們一起學做小餅乾,跟櫻花來場約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