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原因很多,說幾點。
第一點。缺乏決定性作品。尤其是日式RPG。當時的市場走向是大作決定論,尤其是日式RPG大作決定論,而這恰恰就是DC以及DC所代表的世嘉遊戲主機的死穴。當時DC我記得日式RPG就只有可憐的格蘭蒂亞2。隔壁PS2我記得是最終幻想10、11、12接連公布。勇者鬥惡龍8也在PS2上熱賣。這叫DC怎麼玩?
第二點,莎木銷量暴死和VR戰士3移植失敗。VR戰士3是DC最為重要的第一方獨佔大作,是DC首發時的重頭戲。相當於死或生之Xbox,山脊賽車之於PS2。在移植的時候居然不讓AM2來操刀,外包給Genki,草草完工,相較街機明顯的畫面縮水讓人大跌眼鏡。並且AM2可是在世嘉土星世代就開始研究如何移植了。
頭炮都打不響,會造成多大的影響,當年SE世嘉做決策的高層腦殘到這個都能忽視?(或許是內鬥的原因?)就像在告訴玩家:「DC機能就這樣,街機Model3基板遊戲只能有80%的移植度,比當年世嘉土星移植VR戰士2時好多啦,大家看在操作感完美移植的份上就忍忍吧。」
由於日版先發售,而且世嘉的主戰場不在日本,世嘉就這樣忽悠過去了。接下來嘛,可想而知的被DC玩家大面積批評。世嘉到美版上市前才猴急的把畫面做了些修正,可惜還是與街機版本差距明顯。這時正遇上靈魂能力發賣,畫面在當時轟動全場,這下世嘉等於大眾廣庭下自抽耳光。聽說後來內部開會批鬥Genki移植不力..
說完VR戰士3,再來說說莎木。莎木初代是個好遊戲,但是缺乏一個好的劇情構架。雖然很吸歐美人粉(可以看看莎木3公布時候的盛況),但是人物的面部表情也過於僵硬。
可怕的事情是,這個遊戲的開發費用達到了驚人的20億日元(當時的20億日元頂現在2000萬美元還多很多),宣發成本達到了令人驚懼的2億美元!而莎木初代的銷量只有可憐的50萬份,這幾乎拖垮了世嘉。儘管後來VR戰士4大獲成功,但是也沒有DC什麼事情了。
而續作莎木2世嘉再次作死,臨時決定取消DC版本莎木2美版發售,改而發售Xbox初代版本,這下惹惱全美DC玩家,他們紛紛進行抵制(買了莎木初代美版的幾十萬玩家自己感覺被騙的好慘),導致Xbox版莎木2僅售出2000餘份.
第三點,世嘉內部街機部門和主機部門的鬥爭。這使得DC發售期間世嘉昏招迭出。前面的VR戰士3和莎木2隻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最傻逼的事情是世嘉前任董事長大川功博士去世前把幾乎所有家產捐獻出來,希望世嘉DC能活下去,結果他剛去世,世嘉就宣布放棄DC,家用機部門集體被迫辭職。世嘉回去繼續蹲守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小的街機,在主機上全面轉型為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