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195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去年6月,《千與千尋》在中國正式上映,這部2001年誕生、曾榮獲過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作品,18年後仍然感動人心。
但相比人們對《千與千尋》的盛讚,導演宮崎駿卻有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屬於日本自己的藝術品只有三件:大阪的太閤之城,黑澤明的《羅生門》,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而我的《幽靈公主》和《千與千尋》還遠遠夠不上。」
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
作為一名「書籍愛好者」,這個從名字裡就散發著令人著迷的懸疑意味的書,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能讓宮崎駿甘拜下風、並蓋章為日本三大奇蹟之一,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奇書?
日本四大奇書之首
宮崎駿的讚譽並不為過。《腦髓地獄》出版於1935年,是作者夢野久作耗時9年完成的一本「變格派」經典懸疑推理小說。
儘管距今已經85年,但它仍被公認為「日本四大推理奇書之首」。一本450多頁、字數多達48萬字的長篇推理小說,何以年代如此久遠仍深受追捧?一切還要從故事中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年說起。
1926年11月20日,九州帝國大學精神病科第七病房中,一個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的青年男子,隨著病房內鐘錶的「滴答」聲猛然驚醒。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想不起之前的任何事情,甚至連自己姓甚名誰都不清楚。
隔壁病房住著一個跟他年紀相仿的女子,見他醒後一直悲痛地向他喊:哥,我是你的未婚妻,你想起來了嗎?
正當他疑惑不已時,一個自稱是若林教授的醫生告知他此刻正住在精神病院,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同時也是一名絞殺自己新婚妻子的嫌犯……
精神病?嫌犯?怎麼可能?那另一間病房中自稱是我未婚妻的女子又是誰?
為了幫助青年找回記憶,若林教授帶著他來到了醫院的標本間。
在這裡,一份一個月前自殺的正木博士的遺物資料引起了青年的注意。他拒絕了若林教授為他提供的書籍,轉而如饑似渴的閱讀起正木博士的遺物資料。
果然,閱讀的過程中,他似乎發現了自己身世的秘密,並驚恐地得知,站在他面前的這位儀表堂堂的若林教授,接近他的目的並不單純……
這一切,究竟是命運所為的現實還是一場人為操控的陰謀?
「我」到底是誰,又因何走到今天這一步?逐漸得知真相的青年,卻陷入了另一團令他癲狂的迷霧之中……
回到書名《腦髓地獄》。
夢野久作在這部作品中想要探討的地獄,其實並非宗教信仰中的「彼岸」,而是人腦髓中的「不堪」。
隨著青年掀開真相之簾,醫院、教授、博士……本書中,這些科學的「代言人」表面上打著探究精神世界的旗號,實則上演著一場違背倫理的「學術罪惡」……科學,多少邪惡假汝之名而行之。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完
有知乎用戶這樣評價《腦髓地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完;
看完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懂。
在《腦髓地獄》的豆瓣短評中,也是有的讀者贊其為「凌駕推理領域之上的好書」,有的讀者卻大吐苦水「頭暈,完全看不下去啊……」
是啊,什麼鬼?
身為「日本四大推理奇書之首」的《腦髓地獄》為什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口碑?
同一本書,為什麼有人讀起來備受折磨,有人卻愛不釋手呢?
其實不怪讀者,本書確實是有些難懂。 從整體結構上看,本書雜亂無序。
這部書沒有明確的章節段落劃分,也並不是一個平鋪直敘的奇異推理故事,而是以幾份已經自殺的正木博士的遺物資料展開。
這些資料包括:長篇精神分析論文、新聞報導、劇本、遺書、回憶錄等內容。其中又大量使用專業名詞、方言俚語、古文俳句、傳說故事等。
書中的主人公還經常陷入幻覺,這部分的文字則天馬行空,極具幻想性。
以上種種,不僅譯者翻譯工作繁重,對於讀者來說,多個內容跳入跳出,理解起來也是相當不容易。
一個不小心,就讀得雲裡霧裡。 從故事內容上看,本書時間線橫貫千餘年。
雖然講的是一個20世紀的現代故事,但若想揭開這起懸疑故事的最終答案、弄清患病青年的身世及行事之謎,卻要從公元748年、也就是天寶八年的中國唐朝講起。
患病青年的祖先,是中國唐代皇室的一個畫家,一番風波後,他和夫人乘船前往日本,這才開始了這家人在日本的血脈繁衍。
自那之後的千餘年間,這家子幾代人身上發生的故事,就像這迷離懸案的一塊塊拼圖,少了哪一塊都拼不出完整的真相。所以想看懂這本書,捋清這一條長達千年的時間線至關重要。
關於本書的閱讀體驗,網友「午餐」的這份總結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前46頁極度吸引我,47到84頁若林教授的自言自語幾乎讓我崩潰,85頁到168頁的論文讓我想「打死」作者,169頁開始稍顯趣味,但直至380頁之前,我也只認為這是個受刺激的中二病寫的瘋書,心中默默打了一顆星……但是!在380頁之後,夢野久作開始教我做人,這才叫牛X啊!這才叫下一大盤棋啊!所有批判,結構的迴轉……在此刻爆發!一直到最後一頁!
沒錯,雖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懂,但只要你是那百分之一,你就會發現這本看似冗長的書,沒有一句廢話。這個故事的每一個字都在為它的詭計服務。你越想識破它,你就陷得越深。
遲到了三十年的讚譽
同現在《腦髓地獄》不能被很多人接受一樣,在這本書剛剛出版的1935年,評論界也是毀譽參半。
這部1926年就開始動筆,原稿被拒、多次改稿,歷經九年才得以出版的「心血之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書中那些過於弔詭的故事、艱澀的科學原理、長篇累牘的精神分析,顯然不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如果夢野久作不是《新青年》(日本推理雜誌)出身的推理作家,這本書說不定都不會被認定為推理小說。
幾個月後,夢野久作在一次與訪客的談話中突發腦溢血猝然離世,甚至沒來得及為這個「孩子」辯解什麼。
好在,優秀的作品即便一時被定義,還是能夠在時代的旋渦中衝破局限,流傳後世。
20世紀60年代,推理文壇中盛行起一股重估戰前作品的風氣,深埋已久的《腦髓地獄》被挖掘出來。
這部內涵超越時代、超前探討人格本性與科學倫理的作品,終於在三十年後,等來了「懂它的人」。一時間,推理界、文藝界、醫學界,紛紛給予這部小說極高的評價。讚賞它的評論家不勝枚舉,與《腦髓地獄》有關的論文數量超過50篇。
《腦髓地獄》成了推理小說中罕見的超越推理小說範疇並得以跨入純文學殿堂的異端文學作品,「足以比肩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夏目漱石的《心》等經典名作」。
也是那時,它被冠以「日本四大推理奇書之首」的稱號。
「夢野久作」其實是一個筆名,取自福岡博多地區的方言,意指精神恍惚、經常尋找夢幻的人。
寫到這,有人可能會介紹一下他的原名。
但我不想。夢野久作就是夢野久作,他就是那個尋找夢幻的人,也謝謝他為我們留下的這一紙「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