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智齒疼起來,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對於智齒眾說紛紜,有人長,也有人不長,有人建議拔除,也有人建議保留,那麼究竟智齒該不該拔除呢?
現代醫學認為,智齒是人類進化中的殘餘物如同闌尾。我們在吃飯時很少能夠用到智齒,而智齒的萌出常常給清潔牙齒帶來麻煩。
智齒到底拔還是不拔,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人類的恆牙列共有32顆牙。最後萌出的4顆臼齒位於牙弓最後方,常在16~24歲智能成長期萌出,所以有「智齒」之稱。
智齒的出現是因為,現代人頜骨在逐漸退化,通常沒有足夠空間容納第三磨牙(即俗話說的智齒)正位萌出。
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麼能簡單判斷自己是不是長了智齒呢?其實很容易分辨,使用舌頭數數看自己的牙齒就能知道了:
從門牙中間的門縫開始,朝左或者朝右開始數,如果數到第八顆牙齒的話,就代表這一排的智齒已經長出來了。
還有很多人在長智齒的時候,長到一半牙齦非常疼痛,這是因為本來的牙齒排列的比較靠後,智齒沒有長出來的位置,頂到了其他的牙齒。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只有長智齒會發炎而別的牙齒不會呢?
通俗地說,由於人類進化的原因,下頜體積逐漸減小,很多人的下頜空間不足以生長出智齒,就比如一個凳子,本來只能坐三個人,結果硬坐了四個人,那就會擠得非常不舒服。
這樣就會發生長智齒的痛苦症狀,當智齒因為擁擠而又掙扎著要長出來的情況下,通常位置就奇形怪狀,可能斜著,可能倒著還可能橫著,而且經常會頂壞前面的第二磨牙或者引起智齒冠周炎,從而引發腫脹發燒等症狀。
說到這裡,這個智齒到底有什麼用呢?
除了部分人生長的比較正常外,大部分是沒有多少用處的,首先它無法咀嚼食物,而且因為它生在牙齒的最裡面,刷牙的時候很難刷到,經常會有細菌,引起蛀牙等問題;其次由於智齒的擠壓,還會造成牙齒的擁擠而影響美觀。
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拔掉這個沒有用的智齒。
那是不是所有的智齒都必須拔除呢?也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