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丨「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彰顯中華傳統...

2021-01-21 展館設計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樂記》

音樂來源於生活,脫胎於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映射著時代的精神價值取向,在推動文明發展、促進交流互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獨特作用。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就是希望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展覽包括四個部分: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鐘鼓喤喤,大音至樂

絲竹相合,妙音飛花

雲間鑼鼓,日月同輝

集中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近期熱文推薦:

從細節看清華美院張烈副教授擔綱展陳設計的孔子博物館(後附展陳效果圖)

佳勢展陳作品分享 | 全球最大珍珠博物館-歐詩漫珍珠博物院!

《八佰》觀影前,先來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打卡補課!

中國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正式開館!

互動裝置合集丨沒點新鮮的創意,還怎麼玩轉互動裝置?

國歌展示館---國歌從這裡唱響,感受永遠最強音!

味覺博物館,奇幻、動感、創意的互動體驗空間

當下全球最具網紅特質的10座博物館

展館分享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千年之行、大美無言

打造黨建示範品牌:南寧軌道交通黨建文化展示中心

萬林木文化展示館,萬木成林,生生不息的精彩設計!

中國那些「設計型」博物館

本微信圖文資料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僅供參考學習!

相關焦點

  • 2020國慶北京國家博物館展覽有哪些(時間+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文物局承辦,福建博物院協辦「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就是要通過工美作品這一獨特載體,充分展示福建當地藝術家們精湛高超的傳統工藝創作水平,彰顯中華文化的精美絕倫和絢麗多姿。
  • 中國古代樂器展明起亮相國博,看古人如何玩轉「音樂屆」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明天將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國寶級的唐代九霄環佩琴,到20世紀的現代樂器。跨越八千年歷史長河,200餘件(套)具有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代表性的文物匯聚國博,共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 國際博物館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館裡的「器物版」中國簡史
    撰文丨[英]霍吉淑摘編丨何安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人認為華夏文明從遠古以來就一直綿延不斷、始終如一,現代中國人與數千年前的祖先一脈相承。這一觀點至今仍有眾多擁躉。從文獻記載和物質文化遺存中可以看到,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和域外之間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著廣泛的交流。因此,霍吉淑區別於傳統的歷史書寫,圍繞著器物建構出《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希望從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中國文物回眸過去、追溯往昔。以下內容節選自漢學家霍吉淑所著的《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2020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2020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舉好中國旗幟 打好中國品牌德國法蘭克福樂器展停辦,2021 NAMM SHOW改為「相信音樂」在線網絡活動周。而作為全球樂器行業三大展之一,上海樂器展主辦方一致決定,在特殊時期,更要迎難而上。10月28日,由中國樂器協會、上海國展展覽中心有限公司、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MusicChina)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廖彬宇: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偉大事業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彰顯「優秀」的含義。不能將中華文化庸俗化、神秘化、妖魔化、狹隘化,這些都是體現中華文化的優秀性。譬如,對「男尊女卑」的理解,很多人就理解為古代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這樣理解,當然會認為中華文化是糟粕。其實,從始至終中華文化就沒有歧視過女性,男尊女卑的說法是源於《易經》天尊地卑的理念。
  • 中國古代馬文化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展
    央廣網西安4月4日消息(記者雷愷)在陝西省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鹹陽市文物局主辦,昭陵博物館、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參展《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今天(4月4日)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展。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中國第一都市。從古老的松江府,到外灘的百年風雲,從老城廂的往事,到陸家嘴的高樓林立。這裡濃縮了中國百年記憶,也見證了一批文人墨客的來去。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上海,造訪了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跨越歷史時空,對談與古代文人畫家,走進他們豁達灑脫、自由不羈的人生。
  • 中國一重向國家博物館捐贈老工具機
    12月2日,中國一重集團公司舉行了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建廠時期老工具機啟運儀式。中國國家博物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中國一重有關領導出席啟運儀式。中國一重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在致辭中說,中國一重作為「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紮根祖國北疆,挺起民族工業脊梁。歷經近70年發展,中國一重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有力支撐國家戰略發展和產業布局,獲評了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和10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之一。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其作品曾參加國內外一系列重要展覽,應邀為首都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和義大利特雷維索博物館等設計、繪製歷史人物長捲圖和復原圖。為進一步了解劉永華教授的古代服飾復原研究和中國古代服飾史,我們連線了遠在澳大利亞的劉永華教授。Q:星球研究所A:劉永華教授 Q:您走向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契機是什麼?
  • 穿越古代中國|石器時代,你以為古人只會砸石頭?No~
    穿越古代中國從歷史深處出發沿著時間的脈絡去看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第四站讓我們去感受「新石器時代的文明之光」您若認為那時的古人只會砸石頭那就大錯特錯了莊重、神秘、肅穆以玉琮溝通天地玉琮,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約公元前3300 年-前2200 年)
  • 抗「疫」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比較優勢
    摘 要:中國抗「疫」的階段性成功,不僅得益於社會主義中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綜合優勢,而且也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精神、家國情懷與家國一體的政治意識以及道德哲學層面的超越意識息息相關。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除了單獨的中國館之外,瓷器館是被另外列出來的一個展區。也許是因為瓷器數量太多了原因吧,整整站了一個大大的展廳。下圖中這個龍壁,是中國館進館時的一個標誌。可見中國館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
  • 《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展
    4月4日上午,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鹹陽市文物局主辦,昭陵博物館、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參展《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展。
  • 文化十分丨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邀請展:在國家博物館走向「經典」
    在當代美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家們如何吸收繼承並發揚光大沉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國家博物館一場名為「嚮往經典——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邀請展」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參展的42位國畫家、9位書法家用90餘件書畫精品反映了當代藝術家對中國傳統的領悟與思考,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守正和創新。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外,獨特的鏤空工藝配合插畫元素的設計巧思精美,彰顯淡雅的國風意境,讓人眼前一亮。
  • 《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亮相巴州博物館
    6月10日,《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在巴州博物館4樓開展。此次展覽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館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驍騰萬裡—中國古代馬文化展》主辦,展出時間將從6月10日持續到9月5日。「好多形態各異的馬,這些文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遊客羅豔開心地說。
  • 淺談中國古代玉雕動物造型與工藝——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為例
    在眾多玉雕作品中,動物形玉雕,是中國玉文化中特具魅力的組成部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玉器,動物題材玉器幾乎是一個永恆的題材,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動物題材的玉雕被賦予了各種吉祥寓意,表現手法從反映動物的特徵、習性,到動物的整體刻畫,自淺至深,生動傳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玉器豐富,本文僅按時代脈絡挑選一些國家博物館藏品對玉雕動物題材玉器從造型和工藝方面做簡單介紹。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