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通達、有序、舒適、低能耗、低汙染,能以最少的社會成本實現最大的交通效率,是轉變交通發展方式的最優解。城市慢行系統為人們休閒健身提供了方便,個性化的慢行設施也有助於激發多元公共空間活力。慢行交通作為可持續交通的一種,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健康和幸福。
不同於機動交通的快速通過,城市橋梁慢行系統可供行人和自行車慢速通過外,還會配置一些休息、觀景、購物甚至餐飲等功能,是可供人們短時間或者長時間駐留的橋梁空間。景觀橋梁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景觀優勢,作為城市重要公共開放空間,與城市廣場、街道及公園等場所相比,其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非常突出。
東南大學景觀橋梁研究團隊在多年創作設計積累的基礎上,逐漸提出景觀橋慢行系統設計要有文化性、協調性和舒適性。在此基礎上,也創作了如南京浦口胭脂扣人行橋、江蘇南通百吉橋、浙江湖州城北大橋和風荷橋、深圳前海橋梁群等一系列符合社會需求的作品。
文化:展現城市風貌,提升城市活力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文化性既是民族性和地方性,又是歷史性和時代性。具有文化性的城市橋梁慢行系統才能紮根於當地城市,獲得城市居民的認可;同時,越具地方文化的城市橋梁,越具標誌性,也越能獲得認同感。因此,橋梁建築設計要展現城市地域文化、歷史人文及區域主題文化,提升城市競爭力。
胭脂扣人行橋位於江蘇南京浦口橋林鎮,橋林是個千年古鎮,古稱失姬鎮,因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其愛妻虞姬自刎於橋頭而得名,後更名為橋林鎮。橋梁在方案創作初期,從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中得到靈感,創作了一個雙環相扣的橋梁造型,象徵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愛情,營造美麗溫婉的胭脂扣人行橋。
橋梁為四跨環形鋼桁架,跨徑布置為(55.95+46.73+55.95+46.73)m。人行橋設置了4處出入口,兩處與東側大堤相接,兩處與南灣街一號橋相接。兩圓環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度,既解決了人行道坡度的要求,也使得主結構桁架的功能充分發揮,讓行人的體驗更加豐富。上層橋面既可以觀光遠眺,也可以作為下層橋面的頂棚。雙層橋面通過雙環銜接處,實現行人各向分流。桁架的節點設計採用弧形構造,完美地傳遞力流的同時,也提供了行人休憩的空間。
橋梁設計將地方歷史傳說和造型設計完美結合,交通和觀景功能融合,充分利用橋梁結構及空間,營造出一個便捷舒適,美觀又充滿詩意的城市景觀步行橋。
圖1 胭脂扣人行橋
百吉橋位於江蘇南通通呂運河和新江海河的交匯處,河流兩岸的溼地公園被河流分割成了4個地塊,需要一座人行天橋把公園串聯起來。根據南通城市規劃,通呂運河生態圈將著力打造體現體育文化、休閒文化、養生文化、生態文化的綠色景觀通廊。自古以來,紡織文化和漁文化就是南通江海文化中代表性文化,這些文化的影響早已深深植入南通人的思想基因之中。紡織文化、漁文化中的代表元素——織梭、漁網,作為江風海韻的特徵文化元素,滲透在本次橋梁方案設計之中。
百吉橋跨通呂運河橋以織布梭和漁網造型為意象,跨徑為(60+120+60)m,採用鋼管桁梁雙塔空間索麵斜拉橋。橋塔兩頭尖,中間鼓,邊緣是弧形,形似織機緯紗上穿梭的梭子。錯落有致的三維塔索網面,如織機上的緯紗,又如漁夫拋撒的漁網。極具現代意味的塔索結構,又交織著源遠流長的南通地方傳統文化,猶如在現代的美好時光之上,灑著些許過去時光模糊的碎影,從而勾起人們懷舊的情懷。
圖2 江蘇南通百吉橋
協調:與環境協調,與生態融合
景觀橋梁與環境是一種相互延伸、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整體。橋梁作為一種帶狀形態的建築物,還是需要適合的環境來襯託。河流的形態、兩岸的景觀等都影響著橋梁的布局,而將橋位選擇在恰當的河流區段,使其擁有優美的景觀也是傳統橋梁擇位的重點。合適的橋位和富有特色兩岸景觀相結合,能創造出不同的橋梁場所體驗。
湖州城北大橋跨湖州苕溪江,位於龍溪港東岸景觀帶,此處項王廣場、星海棧道、長島公園連點成片。橋位處原有一長約110m的老橋,因受船舶撞擊受損嚴重,規劃將城北大橋改建為人行景觀橋,聯繫河道兩岸景觀。
城北大橋在設計理念上充分考慮與周邊景觀的相融相參。新設計的步行橋兩幅橋借鑑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手法,通過設置10條橫向聯繫走廊,形成9個觀水洞,提高了橋梁通透性和韻律感。新橋還配合東岸項王廣場整體風格,在橋面設置一組古典風格的廊亭建築,形成風雨廊橋造型,並在橋梁中墩4角布置4個重簷廊亭,與項王廣場、星海棧道、長島公園等景點相呼應,營造舒展、開闊、大氣、美觀的整體景觀視覺效果。
圖3 湖州城北大橋
舒適:營造小憩空間,強調快樂體驗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橋梁的修築往往主導著城區商貿的發展。我國《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上,也搭建了房屋,布置了各種店鋪,成為城市人群活動的中心。
當今社會城市生活的豐富性,給橋梁賦予了更多的功能。慢行系統既是交通工具,可實現通行功能;又是娛樂工具,可供騎行、滑行等趣味交通,是真正以人為本的體系,是最親近居民的城市公共建築之一。如果把城市慢行系統打造成城市居民可親近、願親近的小憩空間,強調「人」的快樂體驗,一定會深受城市居民歡迎。現代景觀橋梁結構形式日新月異,與新型結構相結合,為橋梁慢行系統的創新提供了可能。我院在景觀橋梁的慢行系統中,也採用很多的創新方式。
深圳前海七號橋中,通過構建水上廣場的方式,通過局部加寬橋面的慢行系統,並在主墩處設置橋面噴泉,跌落至橋底的噴泉池中,提供了不同標高的觀水場所。夜晚在燈光的映照下,形成美輪美奐的小憩空間,營造了一種樂活、生動、有趣的景觀。
圖4 前海7號橋
在南通百吉橋中,通過利用樹枝形的橋墩,花瓣形的環形平臺和旋轉樓梯等細節設計,豐富了橋梁慢行體驗。
圖5 百吉橋細節設計
傳統的城市車行橋,慢行系統布置在機動車道兩側。車流穿過,給行人帶來巨大的噪音和尾氣汙染,行人體驗很差。景觀橋梁結構形式的變革也可帶來橋梁慢行駐留空間的突破,如我院設計的浙江湖州的風荷橋,為主跨128m的雙層桁架斜拉橋。我們採用下沉式的慢行體統,在鋼桁架的外側外掛了人非混行道。慢行系統與機動交通完全隔離,上方設置流線型的遮蔽頂棚,能給使用者充分的安全感,從而使慢行空間成為舒適的廊道、成為人們休閒和交流的觀景平臺。
圖6 湖州風荷橋
一直以來,橋下灰空間是設計師忽略的地方,但是對於市民來說卻有特別的意義。現代景觀橋梁可以在設計之初把橋下空間納入整個慢行系統的範疇內。崑山夏駕河橋位於夏駕河景觀帶上,北靠城市魅力之心,東鄰金融街,西眺行政園景觀節點。橋梁周邊具有豐富的休閒、商業、公共服務設施和良好的景觀資源,區位條件優越。橋位周邊必將形成一個人群活動聚集中心,城市空間功能以交通出行、遊覽休閒、商業服務為主。橋梁在慢行系統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主橋「水衣之袖」的造型,利用下來的輔拱作為人行通道,成為橋梁與橋下空間的溝通通道。連接輔拱與主梁的立柱構築了一個半開放的橋下廣場,並在其中設置綠化和座椅,從而成為人們休憩、市民納涼觀景、休閒交往或者互動娛樂的公共空間。
圖7 崑山夏駕河橋
「方寸之間顯功力,細微之處見匠心。」景觀橋梁的慢行系統雖然只是整個市政建設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確實能夠給交通的弱勢群體——騎行和步行者的健康和幸福帶來較大便利。東南大學景觀橋設計團隊,結合東南大學在建築、土木、交通、風景園林等專業優勢,為慢行系統的創新提供了土壤,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成果。最近5年來,先後完成45座體現各地地域文化的景觀人行橋施工圖設計,人行橋總長超過6000米;項目地點分布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前海、成都綠道、南京青奧體育公園等多個城市中心,也獲得包括世界人行橋金獎在內的多項人行橋設計獎。同時,我們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更多的同業、同仁在橋梁設計上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新設計思路。
美麗中國,創意無限!
本文刊載 /《橋梁》雜誌
2020年 第4期 總第96期
作者 / 丁建明 曹菲 李豐群
作者單位 / 東南大學景觀橋梁研究中心
編輯 / 陳晨
美編 / 趙雯
責編 / 陳晨
審校 / 裴小吟 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