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他們
牢記責任擔當
堅守扶貧一線
帶動村民致富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
團中央宣傳部推出的
《青年的力量》系列視頻中
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的
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
九江學院駐江西省武寧縣東山村
第一書記兼村黨支部書記
譚翊泉
為我們講述在他八年
扶貧歲月裡發生的故事
我扶貧的地方叫武寧縣官蓮鄉東山村,今年是我扶貧的第八年,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第六個年頭。
東山村,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村裡幾乎沒有路,坐船翻山再乘車,是全村過去唯一的出行方式。整村406戶、1568人,共有來自浙江、河南、湖北等16個省份107個姓氏的移民在此定居,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剛去那年,全村90%以上的住房都是破舊的泥土房,40戶124人都掙扎在貧困線上。
讓李大娘家住上新房
面對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村子,該怎麼辦?我決定先從精準入戶開始。李大娘是我們村的重度貧困戶,記得第一次去走訪時,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屋裡地上擺滿了接雨的臉盆、桶和茶杯,大大小小有十多個,隨著節奏發出滴滴答答的雨點聲。當時,大娘的老伴身患癌症,半靠在牆角,眼神非常絕望。我趕緊走過去扶住李大伯,想讓他去床上休息會,結果走過去才發現,床上的被褥全都溼透了。李大伯跟我說:「小譚書記,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住幾天不漏雨的房子。」面對這樣一個家庭,我決定要幫他們蓋房子。
那時候危房改造項目才剛開始實施,要改造得集中申報,一般都要等大半年才能批下來,但是李大伯等不了。於是我天天往住建局、扶貧辦、原單位等等來回跑……
兩個多月後,李大伯家的房子終於蓋起來了。搬遷那天,李大伯用盡全身的力氣,含著淚跟我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我的心願了了。」住進新房4天後,李大伯就去世了,我很慶幸因為我的堅持沒讓李大伯帶著遺憾走。到現在,李大娘的門口還掛著一副對聯,左聯:精準扶貧奔小康,右聯:堅定不移跟黨走。像這樣的危房改造戶,我們全村一共有58戶,「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讓全村人走上脫貧路
東山村整個村幾乎沒有路,去趟縣城,坐船翻山再坐車,最少需要6個多小時。要想富,先修路。所以第二件事情,我決定修路。村民們對修路這件事起初都是處於觀望狀態,四十多年都沒有路,大家根本不相信我們能夠帶領他們把路修起來。
全村三面環水,所以村裡的路基本都是在水中架起來的。為了省錢,一開始的方案是用土壩鋪路,幾番嘗試之後發現土壩根本填不起來。後來我們又換成大塊石頭來填,再用土來填縫。好不容易從兩頭磕磕碰碰修到了中間,又有了新的難題。最深的地方水深有十多米,石頭一丟下去就被衝走了。怎麼辦?有人喊了一句「鋼管打樁」,一下點醒大家。最終我們的方案是,先用鋼管在湖底打樁,然後再丟石頭,這樣鋼管就能固定住石頭。
一條僅僅200來米的路,我們整整修了兩個月。通路那天,村民都很開心,從家趕到現場,希望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一位老黨員拉著我的手,激動地說:「書記,四十多年了,我們終於有路了!」那一刻,我特別有成就感。後來,我們又花了兩年時間,總共修路7.8公裡將整個村的路網組建起來,並且實現了全國為數不多的高速公路服務區直接通村,讓村子變成了一個大服務區。現在村民們開車去縣城只需要20多分鐘,整個村的經濟也因交通的改變跟著發展起來了。
經過大家幾年的共同努力,村子變漂亮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全村也於2017年底成功脫貧摘帽。
留下來,讓東山村富起來
此時,我也正式向組織申請了回校工作。可就在我即將離開的前三天,老支書突然來找我,他從口袋裡拿出的一張白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五十多個村民的籤名。原來,全村53名黨員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全票推選我為村黨支部書記。看著白紙上面那些歪歪斜斜的籤名,我的眼眶溼潤了,我決定留下來。
擔任新的職務,責任重於泰山!脫貧更要致富,如何使村裡美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是我留下來面臨的新課題。全村林地20000畝,水域面積5500畝,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利用好資源優勢,才能帶動好扶貧。
為此,我們決定發展鄉村旅遊業,將東山村打造成「廬山西海濱湖第一村」。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三盆冷水。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這第一盆水。在我們產業發展的村民代表大會上,很多村民一聽說「第一村」,屁股還沒有坐熱,起身就走,頭也不回狠狠地丟下一句話:「不務實,還搞第一;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搬著凳子離開了會場。
我們決定換個方向,先從五組入手,選了8棟保留的比較完整的土坯房做成民宿。8棟房子的主人本來都基本答應了流轉閒置房屋,一聽說來了大老闆投資,而且還要重金打造,幾個人一合計,第二盆水來了,租金坐地起價,把老闆嚇得第二天就回去了。
這還沒完,第三盆水又來了。我們在一組成立了合作社,準備開發荒山,發展傳統果木業。開荒需要啟動資金7萬元,原本村民都籌齊了7萬元,可當天晚上村民又把已經交了的集資款從理事會會長手上拿了回去。
面對這三盆冷水,我氣得都要暴走了,村民們怎麼這樣呢?老支書安慰我說,小譚,農村問題急是急不來的,得一件一件地慢慢磨。
沒過幾天,鄉裡通知下來,要搞個農民運動會,各村要組隊參賽。我決定抓住這次機會,扭轉當前局面。
之前的農民運動會,幾乎沒什麼人報名,連一個籃球隊都組不起來,村民的熱情並不高。我和村兩委多方努力,邀請了許多在外地的優秀年輕人回家,有的參加比賽,有的到現場觀摩。在這些年輕人的帶領下,那次運動會空前熱鬧。比賽到第二天村裡就已經拿了13個單項冠軍,團體籃球還闖進了決賽。當大家在微信群裡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許多在外地的村民都自發地購買機票、火車票回家為決賽助威。籃球決賽當天,場上選手賣力,場下觀眾齊聲吆喝,硬是把全鄉最厲害的村打敗,最終問鼎冠軍。
那一刻,在場的村裡人全都抱在了一起,歡呼聲響徹全場。晚上的慶功宴上,大家都抒發著對家鄉的情感。借著機會,我給現場的年輕人說出了如何打造東山的構想。他們當場拍板:「譚書記,你說怎麼幹,我們就怎麼幹。我們在外地的都支持你,家裡人的工作,我們來做。」
就這樣,帶著大家的鼓勵和支持,我們重新啟動了土地、房屋、庫灣流轉,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全村的土地基本流轉了,流轉率高達90.3%。我們發展起了530畝的傳統果木業、310畝的現代果蔬業、730畝的康養文旅業,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2014年負債幾千元到2019年收入25.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人均不足2400元增長到2019年人均純收入9600多元。
隨著產業的不斷壯大,家鄉的面貌煥然一新,也吸引了在外的村民返鄉創業。18名村民募集資金5000多萬元,成立了鄉村旅遊公司。目前全村正按照「旅遊+生態+扶貧」的新路子穩步推進。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6年時間,村裡獲得了全省文明村鎮、全市鄉村振興示範村等6項市級以上榮譽。享受著扶貧政策發展起來的鄉親們,也開始反哺村民。疫情期間,村民們慷慨解囊,捐款14萬元購買了2.2萬個口罩分發給每個村民;每天向市縣供應蔬菜2000斤,累計超過7萬斤。
8月的洪水漫過了整村的主路,村部也被淹了。村民們自發地用自家的船隻架起來了「人」行橋。洪水退去後,大家自發清理馬路上的雜物、垃圾。正是困難面前,大家團結一致,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硬是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8月初我們做了一個統計,東山村36戶脫貧戶疫情後幾個月的收入已經達到了2019年總收入的60%。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看到了一個貧困村村民的團結、感恩、奮進。他們常說:「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扶持了我們村,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把祖國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轉化為建設家鄉的決心,以優異的成績向小康生活進發。」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和使命。農村基層是一個鍛鍊人的平臺,這種鍛鍊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八年的扶貧歲月,讓我不僅在工作上得到了歷練和提升,也讓我讀懂了農村,了解了農業,愛上了農民。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青年人一定可以大有作為。
今天,在這裡,我要大聲說:東山村,我留下來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