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20-12-19 18:02 來源:澎湃新聞
」
展廳現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秉持「藝術興市」為理念,旨在推介滬上及長三角地區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青年藝術家。
此次受邀參展的青年藝術家由上海及長三角地域各大高校的知名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推薦產生。展覽作品的多樣化形式,涵蓋油畫、水墨、漆畫、 雕塑、影像、裝置等藝術,以平面、立體、綜合三個板塊呈現了青年藝術家的創穫,同時也反映出在城市駐留中年輕人對世界的不同感悟。
王滿,《七日永恆》,尺寸可變,iPhone,2016
走入展廳,可以發現展出作品並未被分門別類,而是打破門類呈現於不同的展廳空間,延伸至透亮的長廊和戶外。從作品類別看,平面的、寫實類的架上繪畫並不算多,而綜合材料、多媒體影像等形式的作品比例不少。
呂旭《大觀園》系列8
藝術家呂旭的作品《大觀園》系列上的圖畫,是以菸葉為底,用坦培拉繪就的。藝術家國玲的作品是陶藝,將人形陶瓷與瓷盤相結合,她表示,「最開始是人物和盤子兩條線索,後將兩者相結合,覺得有一種禪意,能體現一些人性的東西。」
司建偉,《金種》,80×58×45cm,2019
司建偉的雕塑《金種》將一顆碩大的鏡面不鏽鋼「玉米粒」置於展館的戶外露臺上,反射出周邊的摩天大樓,一支帶有金錢符號的箭插在「玉米粒」上,為觀者提供了多種闡釋的可能。藝術家沈之的綜合材料作品《數據廢墟-擬象與仿真》,由倚在牆上有著斑駁印痕的橢圓石膏板與平放在地上堆滿各種黑色零碎物件的圓形木板共同構成。
沈之,《數據廢墟-擬像與仿真》,綜合材料,2020
在影像作品中,羅正的《空2020》中,人物如紙片般穿梭於有著水墨質感的黑白場景中,似有迷茫、無助,也似有驚奇、夢幻;榮曉佳的《極流》則是運用了小屏幕放映,給予觀眾另一種觀看方式。
榮曉佳,《極流》
而在架上繪畫方面,王小雙的《城市倒影NO.3》如同抽象的浮雕裝置;陳雨桐的《網》系列用的是工筆國畫技法,探討的卻是當代女性的生存處境;而蔣吟的水墨作品也打破了以往的平面狀態,呈現出另一種質感。
陳雨桐,《網》,綜合材料
展覽特邀專家、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技對藝術的影響無法避免,藝術多元化往前發展,迫使藝術家不得不向前尋求新的表現方法。如今的很多藝術已經很難說它單純是什麼形式的作品了,而更像是綜合藝術、總體藝術,各門類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
張潤,《羽化·記憶時空》,錄像靜幀
展覽總策劃、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遠在前言中寫道:上海獨有的「海派」文化以其豐富的形態,開拓之精神享譽華夏內外。隨著上海近四十年來國際化大都市的進一步發展,文化藝術更成為城市內涵的提升和驅動的目標。
這是該展覽計劃自2017年啟動以來,首次將展品徵集範圍從上海擴大到長三角。今年特邀的專家團隊由長三角多所美院以及綜合類高校美術學科的20餘位教授組成,如中國美術學院楊奇瑞、南京藝術學院何曉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林訊、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李超等。
展廳裡,觀眾不光能欣賞到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能看到這些專家的作品。王遠表示,「我們要呈現導師的實踐案例,將其與年輕人的作品形成一種互動,反映當下的藝術教育和學術導向。」
馬良,《西遊記》, 攝影及藝術微噴,2009
「展覽試圖讓高校在城市發展中發揮作用,大學不應該只是一種象牙塔,而應該介入社會,引領價值導向與內涵。如今,以高校來主導,來介入社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並不多,很多活動都是政府或行業協會牽頭的。我希望通過這種展覽,大家可以相互研究、學習,再思考我們所學應該如何與社會發展產生關聯,和實踐發生關係。在過去,如民國時期,很多社會項目都是教育部主辦,高校在方方面面都起到著引領的作用,藝術應該也是如此。」王遠這樣說道。
「從展出作品的多元化則體現了年輕人的一種衝勁。從中可以看出,未來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會擴大出來。從觀看的角度講,過去以圖史的美術史相比,當下的展覽多元化了。觀眾應該到現場多看,多問,多去交流。藝術家有責任去解釋其作品的含義。這和過去不一樣,不能光以一種繪畫的方式去看待一個展。」
展覽現場
展覽將展至12月31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移動,青年藝術家,上海抱樸美術館,長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