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蜥蜴分類圖鑑(下)

2021-01-13 rlyl的自然世界

下篇介紹科目:蜥蜴科 (正蜥科)、美洲蜥蜴科、雙足蜥科、蛇蜥科、蠕蜥科(北美蛇蜥科)、毒蜥科、異蜥科、鱷蜥科、擬毒蜥科(婆羅蜥科)、巨蜥科、蚓蜥目。


中文正名:藍色柔蜥 學名:Tiliqua scincoides 市場俗稱:東部藍舌石龍子/北部藍舌石龍子
該種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蜥蜴,也是著名的寵物。有2個亞種,東部亞種和北部亞種,就是俗稱的東部藍舌石龍子和北部藍舌石龍子,東部亞種分布新南威爾斯地區,氣候是溫帶氣候,而北部亞種分布昆士蘭地區,氣候是熱帶氣候。兩地的環境不同,在飼養的時候也要給予適當的環境,雜食性。


中文正名:環紋柔蜥 學名:Tiliqua/Hemisphaeriodon gerrardii 市場俗稱:桃舌蜥。
該種和上述的2種柔蜥很像,不過這種的舌頭不是藍色的,是粉色的。分布澳大利亞東部。該種的分類地位也有點爭議,有的學者主張把它分在Tiliqua 屬內,有的分類學家主張這種單列一屬。

中文正名:粗疣石龍子 學名:Tiliqua/Trachydosaurus rugosus 市場俗稱:松果石龍子
該種石龍子附肢短小,尾短而鈍圓。該種原本是單列一屬的,不過目前更傾向把它歸入上述的柔蜥屬Tiliqua 。這種石龍子行動緩慢,在產地穿越馬路時很容易被來往的車輛壓死。分布澳洲南部的沙漠地區。

中文正名:細三稜蜥 學名:Tribolonotus gracilis 市場俗稱:紅眼鷹蜥。
該種的外型和傳統的石龍子類有點不符,但是分類上還是石龍子科的。體背有4列豎起的鱗片。夜行性的種類,捕食昆蟲,分布紐幾內亞島的雨林中,在飼養時要提供低溫高溼的環境。

中文正名:尖鱗稜蜥 學名:Tropidophorus grayi 市場俗稱:菲律賓鱷蜥
該種石龍子身上有很多的稜鱗。性喜水,生活於雨林的河流附近,捕食昆蟲與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分布菲律賓,國內有與其同屬的3種稜蜥。

中文正名:盲箭蜥 學名:Typhlacontias ngamiensis
又是一類無足的石龍子,分布非洲納米比亞地區。
中文正名:布氏盲蜥 學名:Typhlosaurus braini
形似盲蛇和蚯蚓,但是還是可以通過舌頭來區分。眼退化,類似盲蛇。分布非洲納米比亞沙漠,善於挖洞,以白蟻和昆蟲卵為食。


到此石龍子科結束,附上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Ablepharus 泛蜥屬

Acontias 箭蜥屬

Acontophiops 敏捷石龍子屬

Adrasteia

Afroablepharus

Alinea

Allengreers

Amphiglossus

Androngo

Anomalopus

Apterygodon

Aspronema

Asymblepharus 異瞼蜥屬

Ateuchosaurus 光蜥屬

Barkudia 笨石龍子屬

Bartleia

Bassiana

Brachymeles 短肢蜥屬

Brasiliscincus

Caledoniscincus

Calyptotis

Capitellum

Carlia

Cautula

Celatiscincus

Chabanaudia

Chalcides 銅蜥屬

Chalcidoseps 銅石龍子屬

Coeranoscincus

Cophoscincopus 聾蜥屬

Corucia 所羅門蜥屬

Cryptoblepharus

Cryptoscincus

Ctenotus 櫛耳蜥屬

Cyclodina

Cyclodomorphus

Dasia 叢林蜥屬

Davewakeum

Egernia 胎生蜥屬

Emoia 島蜥屬

Eremiascincus

Eroticoscincus

Eugongylus

Eulamprus

Eumeces 石龍子屬

Eumecia

Eurylepis

Eutropis

Exila

Feylinia 菲氏石龍子屬

Fojia

Geomyersia

Geoscincus

Glaphyromorphus

Gnypetoscincus

Gongylomorphus

Gongylus

Graciliscincus

Haackgreerius

Hakaria

Helioscincus

Hemiergis 擬石龍子屬

Hemisphaeriodon 球齒蜥屬

Isopachys

Janetaescincus

Kanakysaurus

Lacertaspis

Lacertoides

Lacertus

Lamprolepis

Lampropholis

Lankascincus

Larutia

Leiolopisma

Lepidothyris

Leptoseps

Leptosiaphos

Lerista

Lioscincus

Lipinia

Lobulia

Lubuya

Lygisaurus

Lygosoma 蝘蜓屬

Mabuya 南蜥屬

Macroscincus 大石龍子屬

Maniciola

Maracaiba

Marisora

Marmorosphax

Melanoseps

Menetia

Mesoscincus

Mochlus

Morethia 火尾蜥屬

Nangura

Nannoscincus

Ndurascincus

Neoseps 新石龍子屬

Nessia 錫島蜥屬

Niveoscincus

Notomabuya

Notoscincus 背蜥屬

Novoeumeces

Oligosoma

Ophiomorus 桑蜥屬

Ophioscincus 蛇形石龍子屬

Orosaura 鏟蜥屬

Pamelaescincus

Panaspis 蛇眼蜥屬

Panopa

Papuascincus

Parachalcides

Paracontias 異哥蜥屬

Paralipinia

Parvoscincus

Phoboscincus

Plestiodon

Prasinohaema 綠血石龍子屬

Proablepharus 小耳蜥屬

Proscelotes

Pseudoacontias

Pseudemoia 擬島蜥屬

Psychosaura

Pygomeles 臀蜥屬

Riopa 侏蜥屬

Ristella 四指蜥屬

Saiphos

Saproscincus 鼬蜥屬

Scelotes 腿蜥屬

Scincella 滑蜥屬

Scincopus

Scincus 沙魚蜥屬

Scolecoseps

Sepsina

Sigaloseps

Simiscincus

Sirenoscincus

Sphenomorphus 蜓蜥屬

Sphenops

Tachygia

Techmarscincus

Tiliqua 柔蜥屬

Trachylepis

Trachydosaurus 粗疣石龍子屬

Tribolonotus 三稜蜥屬

Tropidophorus 稜蜥屬

Tropidoscincus

Typhlacontias 盲箭蜥屬

Typhlosaurus 盲蜥屬

Varzea

Vietnascincus

Voeltzkowia

石龍子科近年成立的新屬很多,很多還沒有正式的中文名。


蜥蜴科 Lacertidae
頭頂具有對稱大鱗,四肢完整。舌尖端明顯分叉,不時吐出。背鱗形狀不一,腹鱗多為方鱗。尾長,易斷,能再生。生活在開闊地草叢中、林下、或樹棲。絕大多數食昆蟲,少數兼食植物,大型種類能捕食小型脊椎動物。該科是人們印象裡最普通的蜥蜴,是人類最早認識的蜥蜴類群,四腳蛇的俗稱也大多是針對這科的蜥蜴。分布舊大陸地區,歐洲,亞種,及非洲。區係為古北界、東洋界和熱帶界,古北界是其主分布地。

中文正名:捷蜥蜴 學名:Lacerta agilis 市場俗稱:捷蜥、翡翠蜥(錯誤叫法)

這種是所有蜥蜴的模式種。所謂模式種,就是一個屬內最早命名,用來描述該屬特徵的物種。當年的Lacerta屬是所有蜥蜴的模式屬,而捷蜥蜴是這個屬的模式種,故捷蜥蜴是所有蜥蜴中最早命名的模式種。這種蜥蜴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蜥蜴之一,西起英倫大不列顛島,東至中國新疆。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種。英文名是sand lizard。該種在英國是受保護的動物。雄性綠色,並雜有黑色的網狀斑紋,背部依產地和個體的不同可能有褐色帶或者沒有,雌性褐色,易與雄性區分,圖片中上為雄性,下為雌性。棲息於巖石,山地,樹林,草地,能藉助其他動物的洞穴藏身。捕食昆蟲,偏好蝗蟲。同時由於個體較多,也是其產地各種蛇類,尤其是蝰蛇的主要食源。國內市場夏季可見,但是商家經常會錯誤的把它叫成翡翠蜥,俗稱翡翠蜥的是和它同屬的另一個物種,並且中國沒有分布,下文會給予介紹。

中文正名:綠蜥蜴 學名:Lacerta viridis 市場俗稱:翠綠蜥
蜥蜴屬的另一個物種,與捷蜥蜴比較相像,但是從幾點可以區分,捷蜥蜴是小型蜥蜴,最大不會超過30cm,而本種是中型蜥蜴,能長到40cm以上。另外,本種雄性的下頜是藍色的。而雌性可能褐色,也可能綠色,並且可能無黑斑,有黑斑的話也和捷蜥蜴的不一樣。廣布與東歐各國,以昆蟲為主食,大個體可捕食小型脊椎動物。

中文正名:巴爾幹綠蜥蜴 學名:Lacerta trilineata 市場俗稱:翡翠蜥
這才是真正號稱「翡翠蜥」的物種,下頜黃色,其幼體背上有3條縱紋,故學名的種名trilineata 就是來形容這個特徵的。國內之所以會把捷蜥蜴叫成翡翠蜥是因為捷蜥蜴來源基本都來自中國新疆捕捉,而雄性捷蜥蜴色彩漂亮則捕捉的比例遠遠大於雌性,故市場上雄性數量遠大於雌性,而不懂的商家以為捷蜥蜴不管雄雌都是綠色的,才有了翡翠蜥這樣的叫法。而這種和上述的綠蜥蜴都是歐洲物種,市場上流通比較少,故遇不到會混淆的種類,錯誤就一直保持者並傳開了。此種也是體型中等的蜥蜴,能到40cm以上,主要分布巴爾幹半島及其附近。

中文正名:胎生蜥蜴 學名:Lacerta/Zootoca vivipara
該種也是著名的蜥蜴。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蜥蜴之一和可存活活緯度最高的蜥蜴。分布從西歐向東一直延伸到俄羅斯東部。雖然向西不及捷蜥蜴,但是向東比捷蜥蜴分布更遠。是也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種。其實除了捷蜥蜴和本種之外,還有一些物種同樣也具有很廣的分布並且分布情況很相似,比如蛙科的湖蛙Rana ridibunda ,遊蛇科的遊蛇Natrix natrix ,蝰科的極北蝰Vipera berus ,昆蟲中還有薄翅螳Mantis religiosa 。基本都是從歐洲中部一直分布到中國新疆或者更遠,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本種最北的記錄到達了北緯73°,已經進了北極圈了,這也基本是所有爬行動物可存活的最高緯度了。故這是一種耐寒的蜥蜴。由於溫度低,卵不易孵化,故這種蜥蜴是卵胎生的,胎生蜥蜴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由於本種的獨特性,有的學者將其從原蜥蜴屬Lacerta中獨立,自成一屬。該種在國內的記錄有2處,一處是新疆北部,還有一處是黑龍江北部的邊境。


中文正名:藍斑蜥蜴 學名:Lacerta/Timon lepidus 市場俗稱:珠寶蜥
該種是蜥蜴科最大的物種,可長到80cm,體側的亮藍色斑點是其明顯的特徵。身體粗壯,下頜強壯有力,除了捕食昆蟲之外,還能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在乾旱的季節也會取食植物補充水分。分布西班牙,法國等南歐國家及北非。近年有的學者將它和它的幾個近緣種從蜥蜴屬裡分出,成立Timon 屬。

中文正名:辛氏蜥 學名:Gallotia simonyi
體型中等的蜥蜴,分布非洲大陸西面的加那利群島。該種是蜥蜴科中少數以植物為主食的種類,偶食昆蟲。由於分布地小,受到環境影響,該種已是瀕危物種,已列入CITES附錄I中。

中文正名:奔蜥 學名:Psammodromus algirus
分布南歐和北非的蜥蜴,適應地中海氣候條件,目前其野外種群也受到一定影響。

中文正名:棘趾蜥 學名:Acanthodactylus cantoris
分布西亞的種類,因趾緣的鱗片呈鋸齒狀而得名,棲息於沙漠的灌叢,食昆蟲。

中文正名:側紋麻蜥 學名:Eremias scripta
分布西亞的麻蜥種類,種下有3個亞種。麻蜥屬Eremias的蜥蜴也是分布很廣的蜥蜴,目前有的學者主張把非洲的種類分出去,建立新屬Pedioplantis 。

中文正名:山地麻蜥 學名:Eremias brenchleyi
國產的麻蜥種類,分布華北和東北地區,華北最常見的蜥蜴。喜歡在樹木較少的陽坡上活動,行動迅速,麻蜥是典型的古北界物種,向南一旦越過秦嶺-淮河分界線,進入東洋界後,就再也找不到了。

中文正名:荒漠麻蜥 學名:Eremias przewalskii 市場俗稱:虎紋蜥
體型較大的麻蜥種類,國內分布於西北地區,國外分布中亞地區,近年來該種也逐漸作為寵物而出現在市場上。

中文正名:纓尾蜥 學名:Holaspis guentheri
尾部藍色,身上有黃白色縱紋,頭尖扁。分布非洲東部及西部,善於爬樹,資料顯示該種能夠向2側鼓漲身體並且滑翔飛行,似乎在國外是挺受歡迎的寵物。

中文正名:平蜥 學名:Nucras caesicaudata
藍尾尾巴+黃白色條紋,又是一種長得像藍尾石龍子的蜥蜴,這次是蜥蜴科的種類,分布非洲南部。

中文正名:紋斑平蜥 學名:Nucras tessellata
身體前部黑白花紋,身體後部紅褐色,就是這種蜥蜴,分布納米比亞沙漠,食昆蟲。

中文正名:綠紋山蜥 學名:Tropidosaura montana
背部褐色,有綠色或黃色斑紋,腹面綠白色。分布南非,行動迅速。

中文正名:壁蜥 學名:Podarcis tauricus
該屬是從原蜥蜴屬裡分出來的,分布南歐和東歐地區,棲息於空曠地帶。該屬內有2個物種利氏壁蜥Podarcis lilfordi 及依比茲壁蜥Podarcis pityusensis,是屬於CITES附錄II的保護動物。

中文正名:臺灣地蜥 學名:Platyplacopus kuehnei
地蜥屬的3種蜥蜴是中國特有的蜥蜴。同草蜥屬一起,是少數分布在東洋界的蜥蜴科物種。不過最近有分類學家提出把地蜥屬併入草蜥屬,個人不太喜歡這種分法。該種分布中國華南地區。

中文正名:崇安地蜥 學名:Platyplacopus sylvaticus
顏色比較漂亮的地蜥,模式產地福建崇安,原本記載分布地很少,不過近年接連在廣東、浙江、江西發現該種。能夠確定該種是連續分布的。

中文正名:北草蜥 學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民間俗稱:蛇舅母
蜥蜴科在東洋界的代表,尾長大約是頭體長的3倍。儘管身體只有幾cm,加上尾巴全長可超過30cm。體側花紋有個體差異,可能純綠,可能綠褐相間,可能褐色,也會隨日光照射有所變化,主要分布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吉林有少量分布,廣西及西南地區則沒有分布。市場上常見的蜥蜴之一,飼養開食方面比較容易,但是抗逆性不如石龍子,但總體來說也是易於飼養的蜥蜴。

中文正名:南草蜥 學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草蜥屬的另一個物種,體側的白點易於和北草蜥區分。該種的尾長和頭體長的比例比北草蜥更大,尾長可達頭體長的4倍。分布相對北草蜥偏南,國內分布華南地區,國外分布東南亞。北草蜥是中國特產的物種,南草蜥國外有分布,2者在廣東同域分布。

中文正名:高雄草蜥 學名:Takydromus sauteri 別名:南臺草蜥
來自寶島臺灣的物種。也是中國特有的種類。尾長能達頭體長的3倍以上,行動敏捷,分布臺灣南部。


至此蜥蜴科結束,附上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正式中文名:

Gallotia 辛氏蜥屬

Psammodromus 奔蜥屬

Acanthodactylus 棘趾蜥屬

Adolfus

Atlantolacerta

Australolacerta

Eremias 麻蜥屬

Gastropholis 西非蜥屬

Heliobolus 灌叢蜥屬

Holaspis 纓尾蜥屬

Ichnotropis 粗蜥屬

Latastia 拉氏蜥屬

Meroles

Mesalina

Nucras 平蜥屬

Ophisops 瞼窗蜥屬

Pedioplanis

Philochortus 青草蜥屬

Poromera 頂眼蜥屬

Pseuderemias

Scapteira

Tropidosaura 山蜥屬

Algyroides 鋸緣蜥屬

Anatololacerta

Dalmatolacerta

Darevskia

Dinarolacerta

Hellenolacerta

Iberolacerta

Iranolacerta

Lacerta 蜥蜴屬

Parvilacerta

Phoenicolacerta

Platyplacopus 地蜥屬

Podarcis 壁蜥屬

Scelarcis

Takydromus 草蜥屬

Timon 藍斑蜥蜴屬

Zootoca 胎生蜥蜴屬


美洲蜥蜴科 Teiidae
頭頂有對稱大鱗,體型類似蜥蜴科的物種。分布美洲。其中有一些類似巨蜥的大型種類,和蜥蜴科一樣,舌是分叉的,並會不時吐出。其中有一類蜥蜴雙眼上具不能動的透明「眼膜」,有保護眼睛的作用,但它們仍然是有可活動眼瞼的,這個類群有時也會單列一科,稱為裸眼蜥科Gymnophthalmidae。分布美洲大陸,區係為新北界和新熱帶界。

中文正名:臼齒蜥 學名:Ameiva ameiva 市場俗稱:綠叢林蜥
體型中等的蜥蜴,南美的常見種。廣泛分布南美的熱帶雨林地區。捕食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其體形類似蜥蜴科蜥蜴屬Lacerta 的種類。

中文正名:美洲蜥蜴 學名:Teius teyou
該種是本科的模式種。分布巴西及阿根廷等地,生活於開闊的草原地帶,藉助巖石隱蔽自己,捕食昆蟲。

中文正名:橙喉鞭尾蜥 學名:Cnemidophorus/Aspidoscelis hyperythrus
鞭尾蜥屬Cnemidophorus ,亦稱健肢蜥屬,是美洲蜥蜴科中的一個大屬。美洲蜥蜴科的種類主要分布南美,而本屬物種的分布可達北美地區。該屬內有不少物種是孤雌生殖的,僅有雌性個體,該種有7個亞種,分布美國西南部及墨西哥。

中文正名:六線鞭尾蜥 學名:Cnemidophorus/Aspidoscelis sexlineatus
分布美國南部和墨西哥的種類,目前該屬的分類有點變動,似乎是把北美的種類全部歸到新屬Aspidoscelis 裡去了。該屬內的物種Crocodilurus amazonicus 是被列入CITES附錄II的物種。

中文正名:條紋鞭尾蜥 學名:Cnemidophorus lemniscatus
分布南美的鞭尾蜥種類,色彩豔麗。棲息於林地,草地及海岸沙灘,行動敏捷。

中文正名:稜尾蜥 學名:Kentropyx pelviceps
分布中美洲的蜥蜴。棲息於雨林地面層,該屬內也有一些物種是孤雌生殖的。

中文正名:鱷尾蜥 學名:Crocodilurus amazonicus
半水棲的蜥蜴種類,該種尾部側扁,又2排突起具稜的鱗片,有利於在水中遊泳,捕食昆蟲及水生動物,分布南美亞馬遜河流域。

中文正名:叉齒蜥 學名:Dicrodon guttulatum
分布秘魯地區的蜥蜴,主要生活在沙漠中,按照其英文名翻譯過來則是「沙漠泰加蜥」。

中文正名:閃光蜥 學名:Dracaena guianensis 市場俗稱:秘魯鱷蜥
美洲蜥蜴科中的大型種類,體長可達1米以上。身體粗壯,下頜力量大,可咬碎堅硬的貝類。因為其背部的鱗片與凱門鱷非常相似,所以當地給它的俗稱是凱門蜥。性喜水,捕食昆蟲及水生無脊椎動物,在乾旱季節可上樹取食鳥蛋,分布南美亞馬遜河流域。該種目前是瀕危物種,已列入CITES附錄。

中文正名:黑斑雙領蜥 學名:Tupinambis merianae 市場俗稱:黑白泰加蜥
雙領蜥屬Tupinambis ,是美洲蜥蜴科中的大型種類,體長可達1米以上,形似巨蜥科的巨蜥。生態位也和巨蜥相似,飼養者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說,但是這裡還是要重申一下,它們並不是巨蜥。泰加的名字來源於其英文名Tegu。該種分布巴西,阿根廷等地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可取食多種動物,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紅色雙領蜥 學名:Tupinambis rufescens 市場俗稱:紅泰加蜥
雙領蜥屬的另一個物種。分布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等地,同樣棲息於雨林中。

中文正名:雙領蜥 學名:Tupinambis teguixin 市場俗稱:金泰加蜥
雙領蜥屬的模式種。分布相對前2種偏北,據說這種的幼體能僅用2條後肢奔跑,食性上所有的雙領蜥都差不多,都是捕食其他動物,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斑麗鱗蜥 學名:Callopistes maculatus
該種是智利特有的蜥蜴,棲息於沙漠中。

中文正名:黃巴克蜥 學名: Bachia flavescens
身體纖細,外形類似蚯蚓和蚓螈。身體上有未完全退化的附肢。雖然該種的四肢不發達,但是能夠依靠尾巴進行跳躍,行動速度較快。

中文正名:菱斑安拉蜥 學名:Anadia rhombifera
分布南美洲北部的蜥蜴,喜歡在開闊地帶活動,捕食昆蟲。

中文正名:節蜥 學名:Arthrosaura reticulata
分布秘魯、厄瓜多地區的蜥蜴,在雨林地面層活動。

中文正名:眼斑梭蜥 學名:Cercosaura ocellata
背部有黑色眼斑,同樣棲息於南美熱帶雨林地面層的蜥蜴。

中文正名:全肢蜥 學名:Ecpleopus gaudichaudii
同樣是棲息於南美熱帶雨林地面層的的小型蜥蜴,這類蜥蜴在新分出的裸眼蜥科裡非常多。

中文正名:中美裸眼蜥 學名:Gymnophthalmus speciosus
該屬的蜥蜴有點像石龍子,附肢較小,身體細長,運動起來有點像蛇。同鞭尾蜥一樣,也是孤雌生殖的種類,該種分布中美洲,棲息於熱帶雨林地面層。

中文正名:復瓦異趾蜥 學名:Heterodactylus imbricatus
附肢有所退化的蜥蜴,身體細長,分布巴西,巴拉圭等地。

中文正名:小睫蜥 學名:Micrablepharus maximillani
非常像石龍子的美洲蜥蜴科的動物,同樣具有藍尾的特徵,分布南美。

中文正名:厄瓜多鋸趾蜥 學名:Prionodactylus oshaughnessyi
同樣是一種棲息於雨林地面層的蜥蜴,分布厄瓜多地區。

中文正名:安第斯蜥 學名:Proctoporus stigmatoral
該屬的蜥蜴的英文名直譯過來是燈泡蜥蜴,因為它們能「發光」,據研究它們能夠吸收光線並且從體側的孔狀斑釋放,認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

中文正名:雙線中美蜥 學名: Tretioscincus bifasciatus

又是一種長得像石龍子的美洲蜥蜴,又是具有「X線藍尾」的特徵,分布哥倫比亞等地。


至此美洲蜥蜴科結束,附上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Ameiva 臼齒蜥屬

Aspidoscelis

Cnemidophorus 健肢蜥屬

Teius 美洲蜥蜴屬

Kentropyx 稜尾蜥屬

Crocodilurus 鱷尾蜥屬

Dicrodon 叉齒蜥屬

Dracaena 閃光蜥屬

Tupinambis 雙領蜥屬

Callopistes 麗鱗蜥屬

Alopoglossus 狐舌蜥屬

Amapasaurus

Anadia 安拉蜥屬

Anotosaura

Argalia 石紋蜥屬

Arthrosaura 節蜥屬

Aspidolaemus

Arthroseps

Bachia 巴克蜥屬

Calyptommatus

Cercosaura 梭蜥屬

Colobodactylus 斷趾蜥屬

Colobosaura

Colobosauroides

Echinosaura 棘皮蜥屬

Ecpleopus全肢蜥屬

Euspondylus 脊蜥屬

Gymnophthalmus 裸眼蜥屬

Heterodactylus 異趾蜥屬

Iphisa

Leposoma 鱗蜥屬

Macropholidus 巨鱗蜥屬

Micrablepharus 小睫蜥屬

Neusticurus 泳尾蜥屬

Nothobachia

Ophiognomon 似蛇蜥屬

Opipeuter

Pantodactylus 滿趾蜥屬

Petracola

Pholidobolus 厄瓜多蜥屬

Placosoma 盤蜥屬

Prionodactylus 鋸趾蜥屬

Procellosaurinus

Proctoporus 安第斯蜥屬

Psilophthalmus

Ptychoglossus 舌褶蜥屬

Riolama

Scriptosaura

Stenolepis 窄鱗蜥屬

Teuchocercus

Tretioscincus 中美蜥屬

Vanzosaura


雙足蜥科 Dibamidae

科下僅1屬。主要分布於東南亞。體小蚯蚓狀,頭頂大鱗少,周身被以覆瓦狀排列的圓鱗。眼隱於眼鱗下,舌短,尾短而鈍圓,無前肢,雄性具1對扁短的鰭狀後肢。穴居,卵生,本科也經常置於壁虎亞目。

中文正名:白尾雙足蜥 學名:Dibamus bourreti
國內的雙足蜥,尾部白色,生活於海拔200-800米的山丘上,棲息於土層中,分布廣西。

中文正名:高山雙足蜥 學名:Dibamus montanus

國外的雙足蜥種類,分布東南亞,雙足蜥科的物種基本都分布在東洋界。


蛇蜥亞目 Anguimorpha


蛇蜥科 Anguidae

四肢消失或退化的蜥蜴,但是也有部分種類四肢健全。無足種類似蛇,舌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具有可活動眼瞼,尾長,易斷,能再生。日行和野行的種類都有,捕食昆蟲及其他小型動物。在歐洲,亞洲及美洲分布,區係為古北界,東洋界和新北界和新熱帶界。根據化石記錄表明,該科動物起源於北美,後擴散到歐洲及亞洲。從現存種類也可看出,有足種類分布北美,而無足種類分布歐亞地區。

中文正名:蛇蜥 學名:Anguis fragilis
蛇蜥科的模式種,鱗片光滑,呈棕色或灰色。全長可達40cm以上。分布在歐洲廣泛分布,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偏好軟體動物及蚯蚓。

中文正名:脆蛇蜥 學名:Ophisaurus harti
在國內有分布的蛇蜥種類,全長可達30cm以上,行動似蛇,以蝸牛,蚯蚓,昆蟲為食。該種是夜行種類,而上述蛇蜥Anguis fragilis
則是日行種類,國內在華東地區及西南地區分布。

中文正名:三線脆蛇蜥 學名:Ophisaurus attenuatus
全長可達1米左右的脆蛇蜥。行動較為迅速,被捕獲時會自斷尾來逃生,分布美國中部及東南部,捕食昆蟲及蠕蟲。

中文正名:棕脆蛇蜥 學名:Ophisaurus/Pseudopus apodus 市場俗稱:帝王蛇蜥。
該種是蛇蜥科最大的物種,全可達1.3米。移動方式和蛇類有所不同,該種有時也被當做寵物來養,據說壽命可達50年,分布巴爾幹半島及裏海地區,本種以前是歸在脆蛇蜥屬Ophisaurus 的,近年有的分類學家將其獨立成一屬而分了出來。

學名:Celestus costatus
該種沒有正式的中文名。外形極似石龍子科的蜥蜴,四肢完整,身體較短,但毫無疑問,它是屬於蛇蜥科的,分布中美洲地區。

中文正名:橫紋肢蛇蜥 學名:Diploglossus fasciatus
肢蛇蜥屬Diploglossus 的蛇蜥,都是一些有足的蛇蜥類,包括上述的Celestus 屬物種,也是從這個屬裡分出去的。該屬物種打破了一般人對蛇蜥的認知,認為蛇蜥都是一些無足蜥蜴是錯誤的,之前的科目中也有很多無足蜥蜴,但都不屬於蛇蜥,而蛇蜥也並非全都是無足蜥蜴。所以無足蜥蜴=蛇蜥這個錯誤的觀點需要矯正,該種分布巴西等地。

中文正名:殘肢蜥 學名:Ophiodes striatus
分布南美的蛇蜥種類,其英文名翻譯過來是「蠕蟲蜥蜴」。

中文正名:棕色側褶蜥 學名:Gerrhonotus liocephalus
又是一類有足的蛇蜥類。Gerrhonotus 屬近年也被拆分成好幾個屬,它們的共同英文名是Alligator lizard,該種分布美國德克薩斯地區。

中文正名:鱷蛇蜥 學名:Elgaria/Gerrhonotus kingii
別名:橫斑側褶蜥 原Gerrhonotus 屬內被分出去的一類蛇蜥,主要在地面活動,偶爾上樹,夜行性物種。

學名:Abronia/Gerrhonotus graminea 市場俗稱:綠樹鱷蜥

該種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種名graminea 是綠色的意思。這種和同屬的Abronia taeniata(俗稱為橫帶樹鱷蜥)近年來也作為寵物出現在市場上,由於英文名的關係俗稱變成了鱷蜥,也看到過有人把各種英文名名字含「鱷魚」字眼的蜥蜴歸為一類。這是不科學的,英文名只是外國的俗稱,並不是什麼科學性很高的名字。各種英文名帶「鱷魚」字眼的蜥蜴都是各個科裡的的物種,上文也提到了不少。但是都是分類上差很多的物種,不能混為一談。真正的鱷蜥只有下文將提及的瑤山鱷蜥。該種分布及墨西哥地區。估計不少飼養該種的飼主也想不到,這是蛇蜥科的物種。


蛇蜥科到此結束,附上全部屬的名單及部分屬的正式中文名:

Anguis 蛇蜥屬

Ophisaurus 脆蛇蜥屬

Pseudopus 棕脆蛇蜥屬

Celestus

Diploglossus 肢蛇蜥屬

Ophiodes 殘肢蜥屬

Gerrhonotus 側褶蜥屬

Abronia

Barisia

Coloptychon

Elgaria 鱷蛇蜥屬

Mesaspis


蠕蜥科 Anniellidae

科下僅一屬,無足的蜥蜴類,類似蠕蟲。分布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區係為新北界。

中文正名:蠕蜥 學名:Anniella geronimensis
無足的蜥蜴類,具有可活動的眼瞼,但是沒有外耳孔,善於挖洞,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毒蜥科 Helodermatidae
僅1屬2種。分布於北美洲,區係為新北界。下頜具毒牙,是現存少數的有毒蜥蜴,被咬後有較強疼痛感,但一般不致命,行動緩慢,主要食洞穴中的幼鼠,也食鳥蛋等其它多種食物。2種均是列入CITES附錄II等級以上的保護動物。


中文正名:鈍尾毒蜥 學名:Heloderma suspectum 市場俗稱:希拉毒蜥

中型蜥蜴,體型在30-50cm。希拉毒蜥的名字來源於其英文名直譯,希拉是其產地的一條河流的名字,該種頸部和尾部較短。種下有2個亞種。關於2種毒蜥的具體LD50值網上眾說分壇。並且會根據亞種的不同和測試動物的不同而變化,分布美國西南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中文正名:毒蜥 學名:Heloderma horridum市場俗稱:珠毒蜥
體型較鈍尾毒蜥大,可達1米,頸部,尾較長。能夠挖洞躲避炎熱,時常也會上樹。分布墨西哥至瓜地馬拉的沿海地區。該種下的瓜地馬拉亞種H.h.charlesbogerti 是列入CITES附錄I的種類。


異蜥科 Xenosauridae
種類較少的類群,分布中美洲地區,區係為新北界和新熱帶界。科下1屬,這類蜥蜴比較偏好水生的環境,捕食其他動物。


中文正名:異蜥 學名:Xenosaurus grandis

分布墨西哥及瓜地馬拉,棲息於熱帶雨林,居住在巖縫中,食昆蟲。

鱷蜥科 Shinisauridae
單屬單種,形似幼鱷,僅產於中國。有的分類系統中將其置於上述的異蜥科內。


中文正名:鱷蜥 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別名:瑤山鱷蜥
背部有2行稜脊,尾長而側扁。性喜水,善於遊泳,生活在山溝中,常匍匐在向陽水塘上方的樹枝或巖石上,稍有響動,迅速躍入水中,隱於石下或樹根縫隙間。晨昏覓食,有咬物不放的習性,捕食昆蟲、小魚、蚯蚓、蝌蚪等。僅產於廣西大瑤山,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擬毒蜥科 Lanthanotidae
單屬單種。和鱷蜥親緣關係較近,和鱷蜥一樣,產於東洋界。


中文正名:擬毒蜥 學名:Lanthanotus borneensis

眼小,具有可活動眼瞼,無外耳孔。身形有點像毒蜥,但無毒,故稱擬毒蜥。體長可達40cm以上,棲息於雨林的河流附近,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分布印尼加裡曼丹島(婆羅洲)。


巨蜥科 Varanidae
科下單屬,但分了幾個亞屬。眼瞼發達,瞳孔圓形;鼓膜裸露;舌細長,先端深分叉,可縮入基部舌鞘內。尾長,但不易斷,能作為自衛的武器。陸生為主,也樹棲、穴居或水棲。食各種小動物和腐肉。體大,可達0.5-3米。現存最大蜥蜴也在該科內。分布亞洲,非洲及大洋洲,區係為古北界,非洲界,東洋界及澳洲界。


中文正名:巨蜥 學名:Varanus salvator 別名:圓鼻巨蜥 民間俗稱:五爪金龍 市場俗稱:水巨蜥,澤巨蜥
儘管爬友習慣根據該種的英文名water monitor叫做水巨蜥,但是該種的正式中文名不管是文獻還是官方文件一直是「巨蜥」。這個「巨蜥」就是特指Varanus salvator 和它的所有亞種。而不是泛指所有巨蜥屬的蜥蜴Varanus sp.。正式名字中的「水巨蜥」指的是爬友所說的莫頓巨蜥Varanus mertensi 。由於該種種下的亞種分類地位近年有不少改動,所以具體有多少亞種也是個變化的數字,一般來說是7個亞種。由於爬友們的俗稱沒有什麼規律性,Varanus salvator 的亞種既有被叫XX水巨蜥的,也有被叫XX澤巨蜥的,但是也有被叫XX水巨蜥和XX澤巨蜥的種類並不是這個物種的亞種,再加上分類變動的問題,就顯得比較混亂。所以只能從學名入手,有「Varanus salvator 」的,再加上亞種名,則必然是這個物種。 該種分布整個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國內也有分布,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一般個體在1.5-2米左右,有些亞種的極限個體能到將近3米,屬於大型巨蜥。

中文正名:白喉巨蜥 學名:Varanus albigularis
分布於非洲大陸南部的巨蜥。頭部較短,體色呈灰棕色,雜以淺黃,黑色的飾紋。尾部靈活,是其防禦武器。種下有3個亞種,其中V.a.microstictus 就是玩家們所說的黑喉巨蜥。

中文正名:尼羅河巨蜥 學名:Varanus niloticus
同是樣分布非洲大陸的巨蜥。分布範圍要比白喉巨蜥大得多,北非地區分布尼羅河流域,此外幾乎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全境。該種較為兇猛。原本有2個亞種,即指名亞種和西非亞種(華麗亞種),後者就是所謂的華麗尼羅河巨蜥,不過近年有的學者把後者獨立成物種,稱為華麗巨蜥Varanus ornatus 。

中文正名:西非巨蜥 學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 市場俗稱:平原巨蜥
體型中等的巨蜥,最大1.2米左右。頭部較寬,頸部短小。「平原巨蜥」的名字來源於其英文名Savannah Monitor,Savannah音譯薩瓦娜,指代非洲的熱帶稀樹草原。由於不會長得太大,並且性格相對溫順,所以經常被拿來當做寵物,是飼養最多的寵物巨蜥。分布非洲的熱帶稀樹草原區域。

中文正名:蔥綠巨蜥 學名:Varanus prasinus 市場俗稱:綠樹巨蜥
適應樹棲生活的蜥蜴,身體亮綠色,雜以黑色斑紋。色彩組合很適合在雨林中隱蔽,分布紐幾內亞島。該種是Euprepiosaurus 亞屬內的巨蜥。

中文正名:刺尾巨蜥 學名:Varanus acanthurus
分布澳洲西北部的巨蜥,帶刺的尾巴是其顯著的特徵,分布澳洲西北部。

中文正名:荒漠巨蜥 學名:Varanus griseus 市場俗稱:沙漠巨蜥
分布中亞西亞,及北非地區的巨蜥。適應乾旱的環境,種下有3個亞種。

中文正名:孟加拉巨蜥 學名:Varanus bengalensis
主要分布西亞和南亞地區的巨蜥,體長可到1.5米以上。過去中國雲南曽發現一種巨蜥,命名為伊江巨蜥Varanus irrawadicus ,後被歸入該種的亞種V.b.irrawadicus ,不過近期又有人將這個亞種廢除,歸於其指名亞種V.b.bengalensis 。

中文正名:暗色巨蜥 學名:Varanus nebulosus 市場俗稱:暗影巨蜥
主要分布中南半島的巨蜥。孟加拉巨蜥的好基友。該種發表的時候以獨立物種發表,不過近年來先後2次被歸入孟加拉巨蜥的亞種V.b.nebulosus 。最近一次分類變動又從亞種回恢復到了獨立的種。如何區分2者也是困擾爬友的一大問題,這2種的關係到底該如何,見仁見智吧。

中文正名:黃點巨蜥 學名:Varanus salvadorii 市場俗稱:薩氏巨蜥
分布於紐幾內亞的巨蜥。該種在巨蜥系統演化上具有較大的意義。現在研究認為巨蜥是從亞洲擴散到大洋洲去的,而其中也有一些種類留在了2者之間的印尼群島,本種就是其中一種。

中文正名:葛氏巨蜥 學名:Varanus olivaceus
該種巨蜥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它是少數的雜食性巨蜥,除了和其他捕食一樣捕食動物之外,這種巨蜥還會取食水果。分布菲律賓的呂宋島及臨近島嶼。該種曾經的學名是Varanus grayi ,稱為黑眉巨蜥,但是不知為何會改成現在的學名,分類變動理論上應該不會改變種名。

中文正名:眼斑巨蜥 學名:Varanus giganteus
澳洲最大的巨蜥,一般在1.5-2米,極限個體能到2.5米。據研究同科摩多巨蜥一樣,該種的口內具有可以引起感染的細菌,分布澳洲中部的乾旱沙漠地區。

中文正名:樹巨蜥 學名:Varanus varius 別名:飾紋巨蜥 市場俗稱:雷氏巨蜥
玩家們經常把Euprepiosaurus 亞屬內的一些巨蜥叫做XX樹巨蜥,但是個種的正式名字才叫樹巨蜥,該種是澳洲第二大的巨蜥,習慣棲息於樹上,分布澳洲東部的熱帶雨林及亞熱帶溼潤氣候地區。

中文正名:科摩多巨蜥 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 俗稱:科莫多龍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蜥蜴,可達3米以上。關於該種的資料相信大家已經從各方面渠道了解很多了。除了大之外,該種更出名的地方在於它的嘴中。原本認為它的口中有極易引起感染的細菌,被咬一口後獵物會在數天之內死於敗血症。但是近年來研究表明它有自己的毒腺,能夠產生毒液。它在巨蜥的系統演化上也有重要意義,它也分布地是介於亞歐大陸和澳洲大陸之間的蜥蜴。在澳洲巨蜥系統演化有重要意義。分布印尼科摩多島及周邊島嶼,但因為環境破壞等原因已是瀕危物種。已列入CITES附錄I。另外,其他所有種類的巨蜥也都是CITES附錄II等級以上的物種。

所有的蜥蜴類已介紹完畢,接下來簡要介紹一下蜥蜴類的近親——蚓蜥類。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或蚓蜥亞目Amphisbaenia

包括蚓蜥科Amphisbaenidae、佛羅裡達蚓蜥科Amphisbaenidae、雙肢蜥科Bipedidae和短頭蚓蜥科Trogonophiidae。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和非洲熱帶地區,少數分布於北美洲、中東和歐洲。區係為古北界,新北界及新熱帶界。體長圓柱形,具淺溝。無外耳,眼退化。均無後肢,多數無前肢。穴居,頭頂具大型堅硬鱗片,用以鑽洞。既可生活於溼潤的土壤中,也可生活在乾燥的沙質中。與蜥蜴目近緣。曾屬於蜥蜴,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類動物不屬於蜥蜴。

代表種:

中文名:白線蚓蜥 學名:Amphisbaena alba

分布南美的種類,棲息於熱帶雨林中,食白蟻及甲蟲。

中文名:黑白蚓蜥 學名:Amphisbaena fuliginosa 同樣分布南美的種類,棲息於熱帶雨林中。

中文名:歐洲蚓蜥 學名:Blanus cinereus

分布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通常棲息於地下。

中文名:紅蚓蜥 學名:Rhineura floridana 眼退化,耳消失的種類,分布美國佛羅裡達。

中文名:雙肢蜥 學名:Bipes biporus 也叫鼴蜥,具有前肢的蚓蜥類,前肢能夠協助頭部挖洞,運動時前肢也參與爬行,分布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中文名:花蚓蜥 學名: Trogonophis wiegmanni 分布北非的種類,能像球蟒一樣將自己身體捲曲成球狀。

Author:艾路雷朵


大千世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有很多......




相關焦點

  • 接上:世界蜥蜴分類圖鑑 |【水族圈低調分享】
    不過早期林奈創立的分類系統沒有科這個等級,目下面直接就到屬了,並且當年記錄的物種還不多,故林奈把所有的蜥蜴全部歸入了蜥蜴屬Lacerta ,包括鬣蜥,石龍子之流。當然這在現在的分類系統看上去有點可笑,但是當時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它奠定了蜥蜴分類的基礎。
  • 寵物小精靈官方版蜥蜴王圖鑑
    寵物小精靈官方版蜥蜴王圖鑑 時間:2014-12-22 作者:18183 來源:18183寵物小精靈
  • 寶可夢No.252,No.253,No.254——木守宮,森林蜥蜴,蜥蜴王
    無論是在天空、海洋還是陸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有的寶可夢與人類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有的翱翔在天空之中,有的遊走於大海之中,有的棲息在山野之中,它們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可以被精靈球收服,使它們可以被隨身攜帶。
  • 《爐石傳說酒館戰棋》蜥蜴流怎麼玩 蜥蜴流陣容攻略
    爐石傳說酒館戰棋蜥蜴流怎麼玩?在最新的版本更新之後,酒館戰棋新加入了一張強力隨從暴怒的巨蜥,以他為核心的卡組應該怎麼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爐石傳說酒館戰棋蜥蜴流陣容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爐石傳說酒館戰棋蜥蜴流陣容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迷你世界 超級方便的官方圖鑑優化 速成迷你大神
    昨天清水遇到了迷你大陸上無所不知的胖噠,從他口中我終於得知了在迷你世界生存的秘訣。小夥伴們有沒有以下的苦惱?那些在迷你大陸上數不清的方塊和道具讓你難以記住,有時還會忘記他們的用途,依稀記得它們的名字卻又不能準確地找到他們。還有不能完全記住迷你大陸上角色和坐騎的技能,在關鍵時刻無法選擇合適的角色或坐騎。更有甚者想要完整地了解迷你大陸上的角色們,卻又不知在哪裡查看。
  • 迷你世界官方圖鑑大更新,快來圍觀迷你最強資料庫!
    官方圖鑑大更新,快來圍觀迷你最強資料庫!各位冒險家你們好,我是迷你大陸上無所不知的胖噠!最近很有很多冒險家詢問胖叔,想知道胖噠豐富的知識是從哪裡學習的。哼哼,那麼就由本胖噠來給冒險家們指路吧:《迷你世界》新版本圖鑑已經上線嘍!你是否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迷你大陸上數不清的方塊和道具讓你難以記住,忘記他們的用途,依稀記得它們的名字卻又不能準確的找到他們。
  • 《寶可夢》圖鑑817:在各個地方設下陷阱的精靈——變澀蜥
    水蜥寶可夢——變澀蜥(屬性:水)因為原型依然是來自於蜥蜴,而且屬性是水系的寶可夢,所以變澀蜥也被分類為水蜥寶可夢,屬性依然是純水系;在外觀上,變澀蜥的膚色變得灰暗,也不再有水汪汪的眼睛,它頭上的鰭狀結構垂到頭上,手上、腳上和眼睛上方為灰綠色,肚皮則是白色的,它是身子也慢慢變得修長,它的眼神相較於淚眼蜥的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尾巴呈螺旋狀分布,現實的很多蜥蜴也有這樣形狀的尾巴
  • 世界上最長的蜥蜴,成年後體長達兩米五,上了金氏世界紀錄
    地球上有一種名為薩氏巨蜥的蜥蜴,它們的平均體長比科莫多巨蜥更長。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薩氏巨蜥同樣屬於巨蜥科以下,其成年後的平均體長可以達到兩米五。因為身體的長度非常突出,薩氏巨蜥還登上了金氏世界紀錄,那是一條體長達到了兩米八的成年薩氏巨蜥,威風凜凜十分霸氣!
  • 最終幻想世界歷代人物圖鑑 最終幻想世界人物圖鑑大全
    導 讀 最終幻想世界人物圖鑑大全更新,在遊戲中歷代最終幻想世界都出現了哪些人物呢?
  • 《創造與魔法》靛藍蝠龍怎麼樣 屬性圖鑑介紹
    創造與魔法寵物坐騎圖鑑大全 創造與魔法靛藍蝠... 創造與魔法中靛藍蝠龍是其中的坐騎之一,有的玩家還不清楚這個坐騎的屬性怎麼樣,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創造與魔法靛藍蝠龍的介紹,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吧。
  • 《凹凸世界》安迷修角色圖鑑
    凹凸世界手遊中安迷修是一個擁有強大堅韌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的角色,他不僅強悍智慧敏銳靈活,還充滿了神秘感,外觀也是非常帥氣的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安迷修角色圖鑑屬性技能一覽,快來一起看看吧! 凹凸世界手遊中安迷修是一個擁有強大堅韌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的角色,他不僅強悍智慧敏銳靈活,還充滿了神秘感
  • 《凹凸世界》安莉潔角色圖鑑
    凹凸世界手遊中安莉潔是外表與一般文弱的女高中生無異,但實際上卻非常叛逆、倔強,不輕信權威,典型的青春期少女。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安莉潔角色圖鑑屬性技能一覽,快來一起看看吧! 凹凸世界手遊中安莉潔是外表與一般文弱的女高中生無異,但實際上卻非常叛逆、倔強,不輕信權威,典型的青春期少女
  • 神奇寶貝偽超級進化圖鑑,你覺得哪一隻更厲害呢?
    神奇寶貝偽超級進化圖鑑,你覺得哪一隻更厲害呢?神奇寶貝是一款有著20多年歷史的經典動漫遊戲作品,發展至今已經是第七世代日月版本了,隨著版本的更替神奇寶貝的數量的隨著增加,不知不覺中已經擁有800多種寶可夢種類,在神奇寶貝世界中,大多數精靈都會隨著經驗和實力的提升而進化,特別到第六世代曾經出現一種叫做超級進化的設定,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些精美的作品,希望大家會喜歡,一起來看看這些神奇寶貝偽超級進化圖鑑吧,總有一隻你會喜歡的!
  • MOVE圖鑑昆蟲:生動豐富的內容帶領我們進入昆蟲世界
    《MOVE圖鑑 昆蟲》與我們的學習、生活似乎並無什麼太大的交集,實則不然,讀《MOVE圖鑑 昆蟲》收穫的不僅僅只是昆蟲小知識,還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昆蟲和植物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所有的昆蟲和植物是一同進化的。地球上現存的開花植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昆蟲幫忙傳粉的。同時,昆蟲們也依靠植物進行生命活動。
  • 《凹凸世界》凱莉角色圖鑑
    凹凸世界手遊中凱莉是一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小姑娘,只因為好玩就來參加凹凸大賽,但是凱莉從小的經歷讓她明白力呈的重要性。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凱莉角色圖鑑屬性技能,快來一起看看吧! 凹凸世界手遊中凱莉是一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小姑娘,只因為好玩就來參加凹凸大賽,但是凱莉從小的經歷讓她明白力呈的重要性
  • 《我的世界:地下城》遠程武器圖鑑一覽
    18183首頁 我的世界地下城 《我的世界:地下城》遠程武器圖鑑一覽 《我的世界:地下城》遠程武器圖鑑一覽 來源:網絡
  • 家裡養著蜥蜴、狐狸、和鱷魚?
    10月5日12時許,通州公安分局中倉派出所接到中倉小區居民果女士報警稱:在小區南側一處草地發現一隻體長接近一米的蜥蜴,蜥蜴蟒蛇般的膚色給附近居民帶來不小的驚嚇,請求民警處置。可這麼大隻的蜥蜴還是很少見的,因擔心蜥蜴四處逃竄對小區其他住戶造成驚嚇,果女士報警後便一直守在原地,觀察蜥蜴的動向。直到民警攜帶編織袋、塑料筐、防割手套、木棍等工具趕到現場。
  • 蜥蜴好養嗎?寵物蜥蜴怎麼養?小編教您如何選擇與餵養寵物蜥蜴
    不可否認的是,蜥蜴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當成寵物來飼養。而如果你也喜歡蜥蜴這種動物,也計劃去餵養一隻蜥蜴作為家庭寵物,則可能在計劃開始之前特別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蜥蜴,也不確定蜥蜴好不好養,到底該怎麼樣養。
  • 蜥蜴神聖的、神秘的使命
    文 | Marty Crump,編輯整理 | 他者others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許多相似的困惑和願望,所以很多主題在歷史和地理懸隔遙遠的文化中重複出現。但由於地理環境截然不同,比如熱帶雨林、大草原和沙漠,使許多民俗又為某些文化所獨有。
  • 世界鉑金圖鑑
    鉑金貴金屬圖鑑說到鉑金,就得提一句黃金。鉑金和黃金一樣被歸類為貴金屬,但它們的投資屬性既相似又大不同,這讓投資者看到了鉑金和黃金的貴金屬共性,也看到了鉑金在工業領域應用可能帶來的額外收益。我們通過觀察在不同時期鉑金的投資回報率和黃金及銅的相關性,發現最近幾年來,鉑金越來越「像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