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組織了40多人到美國RCA公司培訓,這批人後來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散作滿天繁星。曹興誠是其中最亮的星。
作者 | 王義偉
photo | 圖蟲創意
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界,有3個人,從不同的人生起點出發,中途走到一起成為同行或戰友,然後又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上演了跨越臺海兩岸並延續至今的恩怨情仇。
這三個人,一個是張忠謀,一個是曹興誠,一個是張汝京。
三個人中,張忠謀的起點無疑是最高的。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張忠謀,雖然因為戰亂,導致青少年時代輾轉多地,但是由於其父親曾任寧波市鄞縣財政局長、母親是書香世家,家境優渥,所以這段時期的頻繁搬遷,算不上是顛沛流離。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18歲的張忠謀入讀美國哈佛大學,成為當屆唯一一個中國人。此後,從哈佛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從Sylva-nia公司到德州儀器再到通用器材,張忠謀接受的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接觸的是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他空降臺灣,是受兩任臺灣「行政院長」的反覆熱情邀請而來,直接進入臺灣上流社會,地位高高在上、萬眾敬仰。
與張忠謀相比,曹興誠的背景要寒酸得多。他祖籍山東濟寧,1947年出生於臺灣臺中清水,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六。曹的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收入微薄,因此曹從小就體會到了生活不易。曹興誠本科讀的是臺灣大學電機系,之後進入臺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碩士畢業後進入臺灣「經濟部」成了一名公務員。相對於臺中鄉下的背景,曹興誠成為一名收入穩定、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公務員,可算是修得正果。
雖然成了「中央大員」,曹興誠並不滿足。他腦袋靈活、處事八面玲瓏,註定不走尋常路。恰逢頂頭上司、「經濟部長」孫運璇成立工研院,曹興誠得近水樓臺之便,一轉身進了工研院下屬的電子中心,從此開啟了叱吒風雲的半導體人生。
三個人中,年齡最小的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張汝京的父親是冶金專家,母親是化學家。他出生不滿一歲,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張汝京的父母帶著他,跟隨撤退的國民黨大軍,從上海坐船到了臺灣。
父母的專家背景和相對良好的家庭條件,讓張汝京得以安心在臺灣就讀。1970年,張汝京從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隨後赴美,先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後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張汝京進入德州儀器工作,那個時候的張忠謀已經是德州儀器的副總,處在一個張汝京可望不可及的位置上。當然,那時的他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未來有一天,會和這位老上級有一番龍爭虎鬥。
場景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臺灣,孫運璇創立工研院之後,第一個落地的項目,就是從美國引進半導體產業。
現在看來,孫運璇的目光真的是大、深、遠。
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是一家擁有雄厚技術力量的企業,曾研發出全球第一隻全電子彩色電視顯像管和第一塊太陽能電池,但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遷中,這家公司迅速衰落,幾近破產。
孫運璇果斷出手,從RCA處購買到了全套的晶片設計、製造專利技術,並指令工研院電子中心組織一批人前往美國RCA公司學習。
工研院組織了40多人到美國RCA公司培訓,這批人後來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散作滿天繁星。
曹興誠是其中最亮的星。
這批專業人才從美國學成歸來後,1979年,工研院將電子中心升級為電子所,並著手開始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商業化的運作。
初始的計劃是工研院電子所領銜,組織一批社會上的企業作為原始股東參股,成立一家專門設計、製造晶片的公司。
由於絕大多數臺灣企業家對半導體產業並不了解,最開始的募集股東工作並不順利,工研院看中並發出邀請的企業普遍態度不積極,等到原始股東終於湊齊,大家發現,每一家企業的名稱中都有一個「華」字,於是這家企業就取名為聯華電子(簡稱聯電或臺聯電),並成為第一批進駐新竹科學園區的企業之一。
企業成立了,作為這家企業的龍頭,工研院電子所需要派一個人進入到公司管理層,派誰呢?
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曹興誠頭上。1980年,曹興誠成了聯華電子的副總經理,年僅33歲。由於出色的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曹興誠很快成為這家公司實際上的一把手。
聯電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又是臺灣工研院的「親生兒子」,自然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早在1977年,工研院就掌握了3英寸晶圓生產技術,採用7微米CMOS製造工藝。聯電進駐新竹之後,在工研院的牽頭組織下,從美國引進了4英寸晶圓生產線,之後工研院又將新開發的3.5微米CMOS製造工藝轉讓給了聯電。最初幾年,聯電項目進展順利,也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帶動了臺灣產業的啟動和發展。
在生產、經營的具體實踐中,曹興誠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戰線過長。
與其他半導體公司一樣,聯電的業務範圍涵蓋了IC設計和生產製造的整個過程,這是一種大包大攬的方式。這種經營模式不但非常辛苦,而且在國際半導體產業巨頭的夾縫中處境十分艱難。
怎麼辦?
曹興誠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上任不久便意識到聯電的模式難有出頭之日,於是日思夜想,最終想出了一個半導體代工方案,也就是放棄並不擅長的設計,專注到代工製造上。
當時的張忠謀還沒受聘來到臺灣,但已和臺灣政壇高層走得很近,與孫運璇、李國鼎有密切交往。曹興誠雖然對張忠謀十分敬佩,但由於地位懸殊,他並沒有和張忠謀面對面討論問題的機會。
於是,曹興誠寫了一份晶圓代工模式的企劃書,託人帶給了張忠謀。在企劃書中,曹興誠詳細闡述了半導體代工的好處,還提出了與張忠謀合作的希望。
曹興誠的一腔熱忱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曹興誠並不知道,不但他的企劃書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連孫運璇正式的、官方的邀請函都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1985年,張忠謀終於應邀來到臺灣擔任工研院院長,成了曹興誠的頂頭上司。
張忠謀還兼任了聯電的董事長。也就是說,聯電的領導班子中,張忠謀是班長,曹興誠只是班子成員。當然,張忠謀兼任董事長,很大程度上是名義性的,聯電一直在曹興誠的實際控制中。
兩年後的1987年,張忠謀牽頭成立臺積電,開風氣之先,啟動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模式。
曹興誠小小地吃了一驚。
臺積電的模式不就是我的創意嗎?張忠謀,你這是「剽竊」啊!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No.1【獨家】銀保監會一處長 在北京警方打擊地鐵「色狼」行動中被行拘
No.2 玖富網貸業務逾期爆雷:人保、太平履約險又牽涉,金融機構助貸業務遇險?
No.3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的遺體已被找到
No.4 深圳為啥不產名媛
No.5 國產服飾品牌之困:ZARA、優衣庫的步伐真就這麼難追趕嗎?
微信號 | eeojjgcw
新浪微博 |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