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二):誰開啟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模式?

2021-01-20 經濟觀察網

工研院組織了40多人到美國RCA公司培訓,這批人後來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散作滿天繁星。曹興誠是其中最亮的星。

曹興誠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上任不久便意識到聯電的模式難有出頭之日,於是日思夜想,最終想出了一個半導體代工方案,也就是放棄並不擅長的設計,專注到代工製造上。而兩年後的1987年,張忠謀牽頭成立臺積電,開風氣之先,啟動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模式。曹興誠小小地吃了一驚。

作者 | 王義偉

photo | 圖蟲創意



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界,有3個人,從不同的人生起點出發,中途走到一起成為同行或戰友,然後又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上演了跨越臺海兩岸並延續至今的恩怨情仇。


這三個人,一個是張忠謀,一個是曹興誠,一個是張汝京。


三個人中,張忠謀的起點無疑是最高的。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張忠謀,雖然因為戰亂,導致青少年時代輾轉多地,但是由於其父親曾任寧波市鄞縣財政局長、母親是書香世家,家境優渥,所以這段時期的頻繁搬遷,算不上是顛沛流離。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18歲的張忠謀入讀美國哈佛大學,成為當屆唯一一個中國人。此後,從哈佛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從Sylva-nia公司到德州儀器再到通用器材,張忠謀接受的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接觸的是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他空降臺灣,是受兩任臺灣「行政院長」的反覆熱情邀請而來,直接進入臺灣上流社會,地位高高在上、萬眾敬仰。


與張忠謀相比,曹興誠的背景要寒酸得多。他祖籍山東濟寧,1947年出生於臺灣臺中清水,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六。曹的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收入微薄,因此曹從小就體會到了生活不易。曹興誠本科讀的是臺灣大學電機系,之後進入臺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碩士畢業後進入臺灣「經濟部」成了一名公務員。相對於臺中鄉下的背景,曹興誠成為一名收入穩定、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公務員,可算是修得正果。


雖然成了「中央大員」,曹興誠並不滿足。他腦袋靈活、處事八面玲瓏,註定不走尋常路。恰逢頂頭上司、「經濟部長」孫運璇成立工研院,曹興誠得近水樓臺之便,一轉身進了工研院下屬的電子中心,從此開啟了叱吒風雲的半導體人生。


三個人中,年齡最小的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張汝京的父親是冶金專家,母親是化學家。他出生不滿一歲,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張汝京的父母帶著他,跟隨撤退的國民黨大軍,從上海坐船到了臺灣。


父母的專家背景和相對良好的家庭條件,讓張汝京得以安心在臺灣就讀。1970年,張汝京從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隨後赴美,先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後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張汝京進入德州儀器工作,那個時候的張忠謀已經是德州儀器的副總,處在一個張汝京可望不可及的位置上。當然,那時的他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未來有一天,會和這位老上級有一番龍爭虎鬥。


場景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臺灣,孫運璇創立工研院之後,第一個落地的項目,就是從美國引進半導體產業。


現在看來,孫運璇的目光真的是大、深、遠。


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是一家擁有雄厚技術力量的企業,曾研發出全球第一隻全電子彩色電視顯像管和第一塊太陽能電池,但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遷中,這家公司迅速衰落,幾近破產。


孫運璇果斷出手,從RCA處購買到了全套的晶片設計、製造專利技術,並指令工研院電子中心組織一批人前往美國RCA公司學習。


工研院組織了40多人到美國RCA公司培訓,這批人後來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散作滿天繁星。


曹興誠是其中最亮的星。


這批專業人才從美國學成歸來後,1979年,工研院將電子中心升級為電子所,並著手開始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商業化的運作。


初始的計劃是工研院電子所領銜,組織一批社會上的企業作為原始股東參股,成立一家專門設計、製造晶片的公司。


由於絕大多數臺灣企業家對半導體產業並不了解,最開始的募集股東工作並不順利,工研院看中並發出邀請的企業普遍態度不積極,等到原始股東終於湊齊,大家發現,每一家企業的名稱中都有一個「華」字,於是這家企業就取名為聯華電子(簡稱聯電或臺聯電),並成為第一批進駐新竹科學園區的企業之一。


企業成立了,作為這家企業的龍頭,工研院電子所需要派一個人進入到公司管理層,派誰呢?


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曹興誠頭上。1980年,曹興誠成了聯華電子的副總經理,年僅33歲。由於出色的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曹興誠很快成為這家公司實際上的一把手。


聯電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又是臺灣工研院的「親生兒子」,自然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早在1977年,工研院就掌握了3英寸晶圓生產技術,採用7微米CMOS製造工藝。聯電進駐新竹之後,在工研院的牽頭組織下,從美國引進了4英寸晶圓生產線,之後工研院又將新開發的3.5微米CMOS製造工藝轉讓給了聯電。最初幾年,聯電項目進展順利,也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帶動了臺灣產業的啟動和發展。


在生產、經營的具體實踐中,曹興誠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戰線過長。


與其他半導體公司一樣,聯電的業務範圍涵蓋了IC設計和生產製造的整個過程,這是一種大包大攬的方式。這種經營模式不但非常辛苦,而且在國際半導體產業巨頭的夾縫中處境十分艱難。


怎麼辦?


曹興誠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上任不久便意識到聯電的模式難有出頭之日,於是日思夜想,最終想出了一個半導體代工方案,也就是放棄並不擅長的設計,專注到代工製造上。


當時的張忠謀還沒受聘來到臺灣,但已和臺灣政壇高層走得很近,與孫運璇、李國鼎有密切交往。曹興誠雖然對張忠謀十分敬佩,但由於地位懸殊,他並沒有和張忠謀面對面討論問題的機會。


於是,曹興誠寫了一份晶圓代工模式的企劃書,託人帶給了張忠謀。在企劃書中,曹興誠詳細闡述了半導體代工的好處,還提出了與張忠謀合作的希望。


曹興誠的一腔熱忱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曹興誠並不知道,不但他的企劃書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連孫運璇正式的、官方的邀請函都沒有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1985年,張忠謀終於應邀來到臺灣擔任工研院院長,成了曹興誠的頂頭上司。


張忠謀還兼任了聯電的董事長。也就是說,聯電的領導班子中,張忠謀是班長,曹興誠只是班子成員。當然,張忠謀兼任董事長,很大程度上是名義性的,聯電一直在曹興誠的實際控制中。


兩年後的1987年,張忠謀牽頭成立臺積電,開風氣之先,啟動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模式。


曹興誠小小地吃了一驚。


臺積電的模式不就是我的創意嗎?張忠謀,你這是「剽竊」啊!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No.1【獨家】銀保監會一處長 在北京警方打擊地鐵「色狼」行動中被行拘

No.2 玖富網貸業務逾期爆雷:人保、太平履約險又牽涉,金融機構助貸業務遇險?

No.3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的遺體已被找到

No.4 深圳為啥不產名媛

No.5 國產服飾品牌之困:ZARA、優衣庫的步伐真就這麼難追趕嗎?

微信號 | eeojjgcw

新浪微博 | @經濟觀察報


相關焦點

  • 臺海觀瀾|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二)
    編者按:因為華為晶片被斷供事件,臺積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全球最優秀的晶片製造商,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積電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標杆性企業。不但臺積電,整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表現也非常靚麗。預計今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規模和產值將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 ...半導體產業|德州儀器|張忠謀|臺灣|臺積電|新竹科學園區
    [新聞頁-臺海網]12月15日,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迎來建園40周年慶典,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40年「傑出成就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今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指出,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中國臺灣增幅將達16.7 %,總產值將高達1027.3億美元以上,超越南韓,位居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1. 代工模式。
  •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一):「兩人一院一區」如何改寫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
    作為全球最優秀的晶片製造商,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積電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標杆性企業。不但臺積電,整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表現也非常靚麗。預計今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規模和產值將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臺積電是如何從一個後來者,戰勝眾多對手,成長為半導體領域的王者的?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不只臺積電!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超旺日本矽晶圓企業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更是遠勝同業約3年以上優勢,此外,矽晶圓大廠環球晶今(30)日宣布,擬以每股125歐元、相當溢價48 %,收購德國矽晶圓大廠Silronic AG流通在外股份,約花費37.5億歐元。
  • 臺積電是做什麼的_臺積電跟富士康誰厲害
    臺積電是做什麼的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TSMC,是臺灣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2013年營收19.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佔率46%,為全球第一。
  • 厲害的不止臺積電、聯發科,臺灣還有這些實力強勁的半導體企業
    其中我們所熟知的兩家企業是臺積電和聯發科,它們是臺灣半導體工業的兩顆明珠,除此之外,臺灣還湧現出了諸如聯電、聯詠、瑞昱、日月光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們吧!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臺積電臺積電的全稱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
  • 臺積電,這家卡脖子企業如何起於臺灣?
    但對於採用何種技術與何種半導體去生產則解釋地非常模糊,而以當時臺灣省的科技人才以及產業規模 , 是很難辦好的。所以臺灣相關企業不會相信臺積電。」 他簡單總結了原因。看來,每一個寶藏產業「不被看好」的歷史總是相似的。
  • 臺海觀瀾|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一)
    編者按:因為華為晶片被斷供事件,臺積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全球最優秀的晶片製造商,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積電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標杆性企業。不但臺積電,整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表現也非常靚麗。預計今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規模和產值將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 誰能掌控住臺灣晶片產業,誰就能把握住晶片的未來?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目前全球高端半導體有50%在臺灣地區生產,其餘在則在美國、韓國和以色列生產,而從晶片代工來看,臺灣地區拿下了全球60%+的訂單。所以外媒體表示,未來誰能夠掌控住臺灣的晶片產業,誰就能把握住晶片的未來,因為臺灣對晶片產業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雖然外媒說的是臺灣地區,但實際上我認為主要是指臺積電,畢竟臺積電一家就拿下了全球50%+的代工訂單,目前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廠商。
  • 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
    12月15日,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迎來建園40周年慶典,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40年「傑出成就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
  • 坐擁臺積電,MTK兩晶片巨頭,為啥臺灣人均所得差韓國五千美元?
    臺積電和MTK,被稱為臺灣晶片產業的兩大巨頭,如今一前一後,掌握了華為晶片供應的生殺大權,其影響可見一斑。臺灣晶片產業不僅左右了華為了未來,包括蘋果,英特爾,三星電子,高通等眾多國際巨頭同樣要看臺灣晶片產業的臉色,沒有臺積電的先進工藝,蘋果手機的競爭力將大打折扣。
  • 又一家臺灣晶片巨頭誕生,市值緊追富士康,臺灣能摘掉代工標籤?
    聯發科總部位於臺灣著名的新竹科學園,這裡也是臺積電的總部所在地,是世界著名的半導體產業重鎮。聯發科最先是由臺灣第二大晶圓代工企業聯電的晶片設計部門分拆而來,創始人是蔡明介。同臺積電類似,聯發科的大部分股份被外資持有,目前蔡明介持有約5.5%的股份。
  • 傳臺積電擬赴日建首座海外先進封裝廠,日本多家半導體上市公司股價...
    據稱,為建設上述先進封裝廠,臺積電將與日本經濟產業省籤署一份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各出資50%,組建一個合資企業。報導並未透露項目的總投資金額。消息傳出後,日本半導體產業鏈多家上市公司股價上漲。彭博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消息稱,日本曾派出至少一個代表團前往臺灣,旨在說服臺灣晶片製造商在日本建廠。對於臺積電赴日本建設先進封裝廠的消息,日本經濟產業省IT部門助理經理Seiichi Miyashita稱,目前日本尚未做出決定,但經濟產業省已經意識到日本在先進晶片製造能力方面的需求。
  • 王終見王: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和解
    縱觀科技產業史,總有些懸而未決的發明人之爭,比如貝爾與格雷的電話發明人之爭,馬可尼與特斯拉的無線電發明人之爭,還有張忠謀與曹興誠的晶圓代工模式發明之爭。相對於大名鼎鼎的張忠謀,曹興誠在大陸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但這位聯電的創始人,在過去的四十年中,與張忠謀關於晶圓代工的發明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
  • 中國臺灣半導體企業臺積電總市值為3063.45億美元 位居全球第一
    根據專業企業評價網站 CEO Score 公布的全球半導體總市值數據顯示,截止到 7 月 10 日的數據,中國臺灣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總市值為 3063.45 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臺積電成立於 1987 年,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製造廠,客戶包括蘋果、高通、華為等等。其總部位於中國臺灣新竹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二季度的財報中,臺積電是預計三季度營收 112 億美元到 115 億美元。
  • 臺灣打造半導體重鎮:十年後產值翻一番,兩岸差距進一步拉大?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近日公布的未來十年半導體規劃中,預計2030年臺灣半導體產值將達5萬億新臺幣(11990億人民幣),相比2019年的2.7萬億新臺幣,產值將近翻一番。據悉臺灣地區的半導體先進位程中心計劃立足於本土企業,同時大力引進外資,推動跨國晶片企業在臺灣建立研發中心和製造中心。
  • 臺灣半導體產業為什麼這麼發達?這3個原因,值得我們學習!
    臺灣半導體產業為什麼這麼發達?這3個原因,值得我們學習!在目前,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幾乎被美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壟斷。其中美國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好多,而韓國也擁有兩大半導體的廠商。至於日本,雖說沒有這兩個國家厲害,不過在半導體的主要原材料上他是全球領先的地位。對比下來,我們中國就很「難堪」了。我們中國大部分的半導體企業都還處於落後階段,尤其是內地的企業,到現在還只在14nm的工藝製程上產生量產,連7nm的門檻都沒摸到。但要說起中國整體,其實也不算太差。畢竟臺灣的臺積電、聯發科等等都是半導體的行業巨頭。
  • 頻頻邀請臺積電赴日建廠,日本為何青睞晶圓代
    晶圓代工如今為何如此受追捧?日本因何需要臺積電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一直處於領先位置,尤其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幾乎「無人能敵」。SEMI數據表明,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上所佔的份額達到約52%,而北美和歐洲分別佔15%左右。日本半導體在矽晶圓、光刻膠、鍵合引線、模壓樹脂及引線框架等重要材料方面佔有很高份額。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 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並且當時臺灣半導體產業剛剛起步,他也恰好趕上了這場「東風」。1980年,工研院出資成立了聯電,曹興誠自1981年起走馬上任,擔任聯電副總經理,隨後又轉任總經理。1985年,張忠謀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兩人的恩怨也就此拉開帷幕。  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