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人應該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情景,也不知道是從北京城裡大量運來的兔頭,幾乎每一家副食店都有,三分錢一隻,每一家酒樓也有,五分一隻。成千上萬的兔肉上市了,兔子肉沒人吃?扔得不成樣子?
80年代末,我去大同,在街上的小吃店裡基本上都是吃兩樣東西:一是刀削麵,二是兔肉醬。
2002年,兩廣路菜市口至牛街的路北,有一家叫「麻辣燙」的館子,晚上八點還得發號施令,坐在門口的凳子上等叫號。為什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每桌必點的菜餚,麻辣兔肉串。
四川成都雖然沒有去過,但那「辣兔頭」卻早已耳聞。為「一吃為快」,特地託德陽的朋友去成都,到機場附近的那家店去買,真空後用 EMS快遞過來,兔頭幾塊錢一份,可二十個兔頭的快遞費就快趕上兔頭了…
每天都有很多兔頭出售,為什麼兔肉都沒人吃?
懷安縣在張家口地區有兩個最著名的地方:一個是以「丁玲」著稱的桑乾河風景區,另一個是以「燻柴溝堡」著稱的桑乾河風景區。那個燻兔兒吃了沒?
家兔燉時,一定要放塊肥肉,因為兔子肉瘦了,同肥豬肉一起燉不但使兔肉更香,而且也不會發柴。
與家兔相比,野兔的肉更瘦,怎麼好吃呢?兔肉丸啊!來吧,不用和你聊了,中午的時候,本來還沒吃過飯,聊的不單是胃裡空空的,連口水都快出來了…
但是還有很多人非常抵制吃兔子。
也許有人就像《撒嬌女人最好命》裡的那個女孩,不是不喜歡吃,就是不敢吃!小白兔這麼可愛,不耐煩。
從前,我哥從鄉下給我帶了一隻被殺的兔子(他自己養的)。看怕了,別吃了!兄弟大老遠送來,快吃!心事難忍。
怯生生地把兔子切成大塊,做成兔肉紅燒。砂鍋燉的,聞著燉的味道很香,像燉雞一樣。煮過了就讓兒子吃,兒子說真香的燉雞?聽說是兔肉,一聽到是兔肉吐了就跑,全家都知道是兔肉不吃,我也不敢吃。瞧,丟人啦!就要讓丈夫拿到單位,讓同事搶著喝酒吃!還有一口不敢吃。過了一會兒,我哥又說要殺兔送給你,我說什麼都不要!還不敢說自己煮好了沒給別人吃。
也有些人不喜歡吃兔子,但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或農村,沒有吃兔肉的習慣,所以養兔子吃兔子是沒有市場的。
以肉雞為例,人們一般吃兔為宜,老老少少都可吃兔,因為兔肉是低脂、低膽固醇、全瘦肉,被喜愛者稱之為「健美肉」。
差不多每一年都要去四川成都旅遊,對於巴蜀人(包括重慶人)的飲食習慣多少有些了解,他們烹飪兔肉的習慣應該不算短,估計至少也要三十多年。它們喜歡吃兔子的程度,也許其他省份確實無法與之相比。
本人不是四川人,但嘗過兔肉的種類,應該有十幾種之多,比如麻辣、椒鹽、紅燒、泡椒、雙椒、紅油、滷製、燻制等。還記得幾年前去過成都和自貢的菜市場,賣兔子的人和賣雞、鴨、魚、肉的人同是肉禽的檔口,顧客看中哪一隻好,叫做"兔肉",賣兔的小販幫你宰殺,拿回家自己煮食,也不知現在有沒有這種景象。
最方便吃的就是滷兔頭了,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賣滷兔頭的店,據說是雙流機場附近最有名的……
此外,北方人可能吃較少的兔子肉。
北半球冬天很冷,北半球人口味較重,更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兔肉口味偏淡,單獨吃兔肉沒有什麼味道,什麼肉做出來的味道都有。製作過程中要放兔肉和其他肉類的話比較麻煩。因此北方人吃兔肉較少,倒不是不愛吃。
也有人認為,把兔子當寵物的人,吃得更少了。
從小時候起,我就養過很多動物。六批雞,三代鴿子,三隻貓,三隻兔子,一條蛇,兩隻鵝,都是從小養大的
我家裡無論哪一種動物都不會殺死它們,但是運氣不好,意外死亡的機率稍高一些,比如招來黃鼠狼。
不管是繞著自己轉還是在院子裡走,都能使人感到舒適。此外,還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如第三代鴿子是肉鴿一公一母,信鴿一公一母。二家常爭地盤爭利益,公肉鴿十分兇猛經常去跟公鴿爭鬥,母肉鴿與信鴿在一邊吃瓜看熱鬧。但是肉鴿公死(忘記怎麼死)母的肉鴿也氣到絕食而死。
有一次,我家的母雞,雖然是有冠的母雞,性子暴躁,啄過蛇,打過狗,追過貓。只是為了保護別的小雞隨後又因居民強迫我們殺禽流感而被強制
對於小兔來說,太活潑了,放出去就在家裡四處跳躍,發情時跑來跟我的腿交配,有時還會來舔我,那感覺真舒服。
曾經養育的,會有感情的,也會有回憶的,在眼中已不再是動物,又怎會去吃?
在我的印象中,兔子是很可愛的,有一首歌:小白兔,白地,豎起兩隻耳朵,蹦跳著,真可愛;我從沒想到有兔子來吃,我以為那只是寵物。曾經有一個好朋友送給我一隻兔子,很可愛,但我下不了狠心,每天都把它好好養著,比人還具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