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消費者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買電子產品上京東,買衣服上天貓,買零食上淘寶,買小玩意兒上拼多多」。雖然是一句調侃,其中也反應了消費者對這四大電商平臺的心理定位。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眼中,拼多多就是一個做「小買賣」的後起之秀,東西便宜質量一般,只有挑選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物件才會想到它。
相比之下,消費者更加青睞在京東平臺上選購產品。原因有兩個,其一京東物流高效可靠,速度之快甚至不亞於順豐;其二京東自營商品嚴選正品,一般情況下不會買到假貨。形成對京東平臺的這種消費認知,離不開劉強東的堅持。一開始劉強東主張自建京東倉庫和京東物流,業界和企業內部都不看好這一燒錢的無底洞。劉強東不顧反對擼起袖子就幹,把京東推上了中國電商「三把交椅」之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
而雙十一落下帷幕,各家戰績浮出水面,靠「小買賣」起家的拼多多一舉打敗了京東,令人大跌眼鏡!雙11之後,拼多多的股價幾度迎來了暴漲,在11月13日的收盤價更是達到了1811億美元,超越了市值1431億美元市值的京東,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美團點評之後的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
另外,拼多多和京東都選擇在雙11之後Q3財報,拼多多第三季度營收142.1億元,首次實現了盈利,且多個指標增長強勁,市場給予了高度的認可。而京東第三季度的經營利潤表現並不理想,44億元相比去年的50億元,同比下滑了8%。拼多多全面開花,成為今年雙十一最大的贏家。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雙11之後阿里巴巴的表現也不太樂觀,受螞蟻集團上市風波影響,雙11之後阿里巴巴的股價一直在跌,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上百億美元。
或許劉強東對這個結果始料未及,一個做著「小買賣」的電商平臺,竟然爆冷成為雙十一的黑馬。實際上拼多多是反其道而行之,京東與天貓扶持正品打壓假貨,一二線高收入人群很願意在這些平臺上消費,因為省心省力。但是三四五線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對品牌並不感興趣,他們只對價格敏感。拼多多推出的「砍價0元購」、「1元秒殺」等活動,這些「小買賣」與下沉市場的消費心理不謀而合。
當然,撬動京東和阿里巴巴忽略的下沉市場只是第一步,社交裂變才是拼多多的重頭戲。你也許沒用過拼多多,但是你一定有在朋友圈幫好友砍過價,不管你是出於無奈還是樂在其中,拼多多的目的達到了。利用這種「人傳人」的現象,迅速構建自己的商業帝國。僅僅三年,拼多多就從蛻變成一個市值24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沒有小買賣,只有小格局。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京東的拼多多,未來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