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把微信名稱改了,卻發生了些很有意思,意想不到的事。
比如我打了個微信視頻給姑爺,他不但沒接,還把我拉黑了。
我一時懵了,發一條好友申請過去,備註我是XXX,他又重新加回我。
視頻中他問我,怎麼微信名稱和頭像都變了,變得他不認識,所以看到即刻就拉黑。
外面互相傻笑了一番,我讓姑爺微信備註好我的名字,不要下次改名又不認識我。
「姑爺事件」以後,當天晚上,又有一個前同事私信我,問:
「你是誰?」
可惜時隔三個小時,我才看到這條私信,等我發過去說我是誰的時候,已經顯示:「你還不是對方好友,請通過好友驗證」。
當時真有點情緒崩潰的感覺,不就改了個名字嗎?來不及發私信通知一聲,就給熟人刪除拉黑了。
我很暈,發現一個微信名稱的更改,可以決定你朋友圈的命運。
微信和微博還真不一樣,網上都說現代人都在微信上睡覺,微博上蹦迪。
如果微信是睡覺的地方,只允許熟人存在,而不可給陌生人騷擾和侵犯。
陌生人的存在,總會讓睡覺的人不踏實,沒有安全感。
所以,成年人的朋友圈,幾乎都對熟人開放,對陌生或淡水之交,只會屏蔽和拉黑。
之前在微博上看了一個話題——「越來越多人漸漸退出微信朋友圈。」
拿起手機刷刷,發現仍在朋友圈滾動的無非是廣告、微商和或雞湯文,你想看到某些朋友或熟人的動態,似乎最近一條都是500年前的事了。更讓你失望的是,當你點開對方朋友圈想偷窺一番時,發現光光如也,才知道自己可能早已被對方屏蔽。
慢慢的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退出了你的朋友圈,越來越多的人設置了各種對你不可見的權限,即使曾經也手拉手的一起聊天,看似通訊錄裡還有那麼多人,其實都已經漸漸遠去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要退出朋友圈?
一是,個人的私生活,不想,不需要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下。我睡覺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在想什麼,又怎樣的情緒,不需要別人知道。
二是,炫耀出來的幸福很扎心,玩多了沒意思。朋友圈曾經一直是生活中曬幸福,炫耀自我,和別人攀比的大秀場。拿同濟大學貝克漢姆事件來說,很多現場的人根本不在乎見不見貝克漢姆,他們在乎的是他們的朋友知道他見過貝克漢姆,似乎所有的社交圈都這樣。
朋友圈見多了扭曲的人性,覺得沒意思,好無聊,甚至很受傷。
所以,更多的人寧願選擇在朋友圈裝死,不輕易出來曬動態,即使曬出來也不需要你看到。
於是,看似點頭之交加的微信,轉眼即被屏蔽。而互相一言不合的瞬間,即被拉黑。
曾經有一篇文章《放棄那些無用社交》刷爆朋友圈。
談到,過多的無用社交只會浪費我們的時間,成為生活的阻礙。
什麼樣的社交叫無用?
1、 不平等的社交。
比如有個朋友很強勢,你跟他相處,不論你說什麼都是錯的,他的觀點和勢頭都佔上風,而你總處於弱勢。這段關係對於你就是不平等社交,如果長時間維繫你會自卑,懷疑自己,搞垮人生。
2、付出大於回報。
之所以越來越多朋友漸行漸遠,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假如你接觸某個朋友,總是對方給你帶來幫助,而你對他毫無幫助或回報,就會給對方帶來負擔。對方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間久了對你也就淡了。
3、 淺薄沒有深度。
千萬不要覺得在某社交場合,彼此聊了幾句,喝了幾杯酒,互相加了微信就是朋友。
如果沒有坦誠交心,深度交流,就不是朋友。這種關係淺薄,沒有深度,花費過多時間都是徒勞。
4、傳播負面能量。
生活中總有一些「憤青」、「怨婦」,跟他們在一起就是聽他們吐槽。比如今天吐槽這個人的壞話,明天吐槽那個人的不是。
和這種人在一起,陽光人會越來越黑暗,黑暗的人會越來越窒息。
年少時,總聽父輩說,多個朋友,多條路。
現實上,並非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可以交朋友,也不是每個朋友都會幫你鋪路。
真正的朋友不易交,你不需要太擁擠的社交,你只需要寥寥無幾的有用社交。
當你需要幫助,可以毫無條件幫助你的,當你孤單難受,可以第一時間與你分享的,當你落魄給你打氣,風光給你祝福的……
如果一段關係讓你覺得舒服、有趣、受益,請你好好珍惜,除此之外,都是多餘。
所以,成年人的朋友圈只剩下屏蔽和拉黑,不足為奇。
微信公眾號:奧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