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騙術五花八門,有些騙術是最新興起的,有些騙術則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只不過加以現代的先進技術改良。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至少從唐朝時期就形成,現如今仍然有市場的騙術:借條字跡神秘消失,變成一張白紙。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被"妙用"的烏賊墨水
為什麼小編說這個騙術是至少從唐朝時期就形成的呢?源於唐人段成式所作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的內容。當然這種騙術可能要早於唐代,在《酉陽雜俎》之前可能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是小編找不到,所以只能暫且以唐代為時間標準。
在《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二》中記載了一種很常見的東吳——烏賊。在古代人看來,烏賊是河伯的從事小吏,所以肚子裡才會有那麼多墨水。還有傳說烏賊的來歷是當初秦始皇東遊的時候,把算袋(放筆硯等文具的袋子)扔到海裡,才變成了烏賊這種生物。
古人發現烏賊在水中遇到大魚的時候就放墨阻礙"敵魚"的視線。而這些墨水不僅有保護烏賊的功能,還被人類利用起來。江東地區的人使用烏賊的墨來書寫例如欠條一類的契約,筆跡一開始像是比較淡的書墨一般,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烏賊墨會逐漸淡化直到消失,契約變成了一張白紙。這些人就是用這種手段來騙取他人財物。
《右臺仙館筆記》中的案例
用烏賊墨行騙,導致契約字跡消失的騙術有案例嗎?清人俞樾所著的《右臺仙館筆記》中就有一則。說清朝同治年間有這麼一檔子事,一個叫做何桐嶼的人借給他某一個親戚五百枚洋錢。這個親戚信用倒還不錯,之前兩次管何桐嶼借錢,都是按期償還。不過親兄弟還得明算帳呢。兩個人也是寫好借條,存放在何桐嶼手裡,日期定在年尾。
等到了年尾,親戚沒有動靜,沒關係自己去要吧。於是何桐嶼到親戚家中要求還錢。結果這個親戚假裝一副驚訝的態度問何桐嶼:"你是沒睡醒還是和我開玩笑呢?我不是把錢還給你了嗎?"這下換何桐嶼驚訝了:"你什麼時候還我的?"親戚說的有鼻子有眼:"就在十二月初三那天,我到你家把錢交你手裡,你還留我喝酒來著。你還給我的借條還在呢,你要是不信我拿給你看。"
親戚把借條展示給何桐嶼,何桐嶼說這借條本來應該在自己的書箱裡,親戚手裡的借條是假的。親戚不服氣,說何桐嶼那裡要是真有借條就拿出來當證據。何桐嶼回家檢查,發現和親戚的借條果然不見蹤影,只留下一張白紙。何桐嶼還要求和親戚到神前發誓,但是也無濟於事。這明顯就是《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騙術的真實案例。
餘論
先借兩次錢以騙取何桐嶼的信任,然後利用烏賊墨水或者其他一些同等效果的墨水騙取何桐嶼五百枚洋錢,不得不說是很有心計。何桐嶼沒有證據,也只能吃了啞巴虧。而在科技更加先進的現代,同樣存在有褪色效果的墨水,比烏賊墨水更加方便。網絡上也不乏借條忽然變白紙而引起的經濟糾紛,可見這種騙術直到現在仍然有生命力,需要引起人們的警惕了。
參考文獻:《酉陽雜俎》、《右臺仙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