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很多媽媽總愛生氣,喜歡自責自己的育兒焦慮。有些媽媽焦慮起來還容易發火,誰要是來點幹擾,迅速就崩潰了。習慣生氣或焦慮往往是外在工作難做好,內在的心是容易感覺到累、沮喪、挫敗。歸根結底,那是因為內心需要被愛。我是湖汐育兒,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愛是個動詞「。
01需要被愛會影響親子關係
最近幾天,我會對4歲的千與姐姐不收拾玩具而生氣。在生氣背後,我經常有這樣一個委屈的想法:「女兒,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體諒媽媽的良苦用心呢?」
再冷靜下來,我又想,孩子為什麼要體諒媽媽的良苦用心呢?作為一個媽媽,孩子冷了怕凍著,熱了怕燙著,對於孩子的需求都儘量地滿足。漸漸地,我驚訝地發現自己會無意識地升起同樣的期待:「我平時特別體貼寶寶,寶寶為什麼不能體貼一下我呢?」
生氣最終的導向是:作為媽媽,我是付出者,孩子是受益者。
愛是什麼?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信任,是關心,是幫助,是在受傷時,對方會心疼。
「愛」是一個人把對方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人,並希望成為對方最重要的人的欲望。
02需要被愛會影響婆媳關係
一個人越是生氣,越是說明這個人對愛越是需要。
回想起,前一段時間,婆婆幫我處理家務。畢竟,對於一個職場媽媽來說,我除了上班,在家要管教一個4歲的孩子和養育一個未滿周歲的小寶寶,家庭與工作真的太難平衡了。有一次,我嫌婆婆給我的孩子做太多甜點了,對孩子身體健康沒有益處。婆婆就很生氣了。婆婆對我有更多的生氣和委屈大概也是因為如此,覺得為我們一家付出了很多,可我卻是那種挑毛病的人。
婆婆對我說:「我對你想生氣的時候,都是儘量在忍著。你為什麼不能像我一樣忍著呢?我想對你發火的時候,都要照顧到你的感受。你為什麼在想發火的時候不能照顧下我這個老母親的感受呢?」
我當時聽完婆婆的話愣了愣。我的媽媽以前從來沒有跟我表達過這樣的聲音:
我都是為你好……
我對你從來都是如何好……
你為什麼不能也這樣對我客氣一點呢?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我的母親的照顧下成長。我的母親是中國傳統的全職太太,相夫教子,母慈子孝,一切都平和美好。當聽到婆婆說出這樣的心聲,我忽然意識到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讓我生氣了。我、孩子和婆婆都是因為需要被愛。
換個角度來說,在親子、父母、伴侶關係裡,我們當然要主動示好,用愛行動,這是和諧共處的方法。
不過,細想若有一點委屈、不情願的付出,我估計會希望他們同樣的委屈自己來對待我。
我生氣了,原因在兩點:
1.孩子不知道媽媽在對她好。
作為媽媽,很多的付出,很遺憾,或許孩子並不清楚。
上了一天班,本來有點累,但為了照顧孩子,我還是會忍著自己的累去做。可是在孩子眼裡,媽媽也會和平常一樣幫她收拾玩具,很細小的事情並沒有感受到好或不好。我本來想發火但我忍住了,在孩子的體驗裡就是:媽媽很正常,什麼都沒做。
有很多次,我忍了,想著算了吧,不和小孩子計較。但是,在孩子的感受裡卻是:媽媽本來就不應該不收拾家,所以媽媽閉嘴了。孩子反倒覺得自己是正確的。
2.孩子覺得媽媽熱愛付出。
我的孩子習慣接受來自媽媽的呵護。如果媽媽不幫她做了,她覺得很奇怪,媽媽怎麼忽然很生氣地叫她自己收拾玩具。
03愛是個動詞,換個角度抱抱親愛的自己
真正的愛與付出,是要放下功利和期望值的。僅僅是因為我愛這個人:此刻我愛這個人,所以我想對這個人好。至於這個人以後怎麼對我,那是這個人的事。我對這個人好與這個人對我好是平行存在的,不應該形成關聯體。
我的愛與付出,如果放不下功利和期待,那就不要輕易去愛與付出。如果內心深處希望對方感恩、喜歡或享受自己的愛與付出,那就有可能成為自己委曲求全甚至生氣的理由。
想清楚這些後,我換了一種說法去和4歲的千與姐姐對話:「寶寶,媽媽今天有點累了,在工作中沒做好被領導批評了。媽媽需要寶寶抱一抱媽媽,幫媽媽收一下玩具,好嗎?「沒想到,4歲的孩子忽然笑呵呵地跑過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還用手比了一個心,說:」好的。媽媽,我愛你!今天,我來幫媽媽收好這些玩具!「
愛是個動詞。有些媽媽覺得付出了愛,不去期待是很難的。然而,難的不是不期待,而是「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我們習慣性地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然後又習慣性地期待別人優先考慮我們的感受。#愛是個動詞#
愛有重量。作為媽媽,我當然要去對孩子好,但對孩子的好之前先要對自己足夠疼愛。這時候,對自己有足夠的愛,我就能不去期待了。當我能允許自己比孩子更重要的時候,我才能允許在孩子的世界裡覺得自己比媽媽重要。
愛就是這麼高級,越是被愛滋養過的人,就越願意主動將愛意分享給別人。畢竟一個不會遊泳的人掉進河裡,沒辦法拋開自己先救別人的。優先於為自己負責的愛,才是和諧關係的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