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
2016-11-22 08:02 來源:澎湃新聞
當下,粉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宗教的信徒,偶像的言行就是教義,偶像教育粉絲的故事在坊間不斷流傳,講得越多傳得越久,裡面的哲學意蘊就變得越深厚,儼然聖經佛典故事的翻版。
成為偶像需要什麼呢?所謂「盛世美顏」就夠了。
美劇《年輕的教皇》(The Young Pope)似乎也是這樣理解天主教教皇的,默多克帝國統治下的天空一臺聯手尺度放得很開的HBO和channel+,推出憑藉盛世美顏統治宗教國度梵蒂岡的美國教皇連尼·貝拉爾多。一度因謝頂和肚腩與裡奧納多·迪卡普裡奧、基努·李維斯並列三大感慨歲月辣手摧花之三大素材的裘·德洛脫離了素材庫,任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展示側顏和正臉的美,宜動宜靜。
虛構出的宗教偶像連尼·貝拉爾多在梵蒂岡這個既龐大又渺小的舞臺上主要演出的是政治,天主教上層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同時又在背後耍耍小手段,不被內部承認的教皇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擺平對手並尋求聯盟的,宗教不再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事,摻和著政治、經濟和個人的私心,梵蒂岡無疑是微縮版的維斯特洛大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連尼要努力玩好這局權力的遊戲。
連尼影射著梵蒂岡第一位來自美國的教皇——庇護十三世的影子,庇護十三世路西安·普爾弗克瑪在爭議聲中成為教皇時已是耄耋之年,電視劇是不會這麼演的,八十歲的教皇選演員或許可以從那些錚錚的戲骨中挑選,或許魅力不減,卻不如年輕的教皇更能吸引觀眾。
年輕的教皇搭配輔佐他的老修女,互動之間還有一絲母子般的溫情和愉悅在裡面,宛如宗教油畫常見題材中的聖母和上帝。換成老年教皇和年輕修女,這幅畫面恐怕就要變味了。
電視劇的導演保羅·索倫蒂諾曾執導同年斬獲金球獎與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絕美之城》,包括《年輕氣盛》和這部十集電視劇《年輕的教皇》仍舊延續著導演對「絕美」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是可以處處入畫的,梵蒂岡直到一九二九年才通過庇護十一世與墨索裡尼籤訂的《拉特蘭條約》脫離義大利獨立出去,基因仍然是屬於義大利的,自然也要有油畫般的美。
雙子座的保羅·索倫蒂諾成為繼金牛座導演韋斯·安德森後第二位追求處女座精神的非處女座導演,運用冷暖色對比突出主體,構圖也要符合視覺審美的和諧比例,如果虛擬的教皇在說理方面難以讓人服氣,那麼就用純粹的、非理性的美來徵服你。
保羅·索倫蒂諾在片頭展示了大量宗教題材油畫,焦爾達諾的《牧羊人的崇拜》、佩魯基諾的《基督交給聖彼得天國的鑰匙》等諸多著名的宗教畫作鋪就了教皇通往權力的荊棘路。
作為一部義大利人執導、英國人主演的美劇,《年輕的教皇》仍然延續了美劇對於權力集團的不信任,掌握行政權力的政府充滿陰謀,掌握宗教權力的天主教會也充滿陰謀。在陰謀論的預設下,即便撇開庇護十三世出任教皇的歷史背景不談,連尼仍然可以在虛構的空間中按照美劇的預設大搞政治、玩弄權術。
由於梵蒂岡依賴義大利納粹勢力獲得獨立的黑歷史,美國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和梵蒂岡的關係十分若即若離。戰後格局改變,梵蒂岡一方面需要撇清自己與納粹的關係,一方面需要獲得美國的支持以維持自身的獨立,而美國則需要梵蒂岡引導天主教信徒、引導新教信徒免於導向蘇聯陣營,隨著冷戰加劇,梵蒂岡的態度對於美國日趨重要,到一九八三年,美國才和梵蒂岡正式確立外交關係,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前,是美國與梵蒂岡外交的蜜月期。
一九九一年十月,美國人路西安·普爾弗克瑪成為庇護十三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美國不再需要梵蒂岡的支持,態度逐漸冷淡,圍繞著這位美國教皇的爭議和美國對梵蒂岡的態度不無關係。
連尼在政經宗教界縱橫捭闔,與其說是庇護十三世經歷的精華版,不如說是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縮影,連尼就是美國——連尼抽菸、不講理、說髒話,但連尼自己和觀眾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教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年輕的教皇
相關推薦
評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