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筆者在《流浪地球》的影評中曾經寫道,「一部電影如果沒有價值觀這個1,那麼堆砌再多的特效,分數也只能是零」。沒想到一語成讖,這句話結結實實地應在了剛剛上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身上。
這部電影堪稱是好萊塢最新電影科技的集大成者,影片公映前,關於該片特效方面的宣傳早已鋪天蓋地,先聲奪人。事實上,影片中無論是人物形態還是打鬥場景,都令人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但是,在筆者看來,它距離真的成功還有一段距離。雖然在中國大陸它的票房已超過在北美的累計票房,但業內普遍認為,這和目前只有這一部好萊塢大片上映,缺乏競爭對手有關。
從主要情節上看,該片和公映於2013年,馬特·達蒙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極樂空間》頗有幾分相似,劇情都是在遙遠的未來,人類世界分為地面廢墟和天空城市兩部分,生活在天空城市中的是上等人,他們靠壓榨地面為生,衣食無憂,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而地面廢墟則垃圾遍地,暴力橫行,人們生活困苦卻無力反抗。最終,滯留於地面上的人們不甘忍受永無盡頭的壓迫,向命運和不公正的秩序挑戰,最終佔領天空之城。
然而,在表面相近的故事背後,兩者的核心劇情、主題卻相去甚遠。在《極樂空間》中,馬特·達蒙飾演的是受到輻射,只剩下五天生命的底層工人麥克斯,而在天空城中,家家戶戶都擁有可以輕鬆治癒任何疾病的機器。天上的美好世界不會對他這個低等人開放,他不得不冒險奪取穿梭船的船票,勇闖天空城。更多不滿於受壓迫的底層民眾,也利用這個機會登上了天空城。這條線索相當清晰,而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除了阿麗塔為了追溯自己的前生使命,努力重返天空城撒冷之外,影片中還有一條故事線,即讓阿麗塔重生的依德醫生,同時還是一名賞金獵人,他總會在深夜扛著武器出門剷除罪犯,於是就成了犯罪頭目維克特的眼中釘。這條線索,其實是好萊塢警匪片中再尋常不過的套路,固然為整部影片增添了驚悚成分,但這條線索耗時過長,情節過於密集,而且阿麗塔基本只是旁觀者,參與度極低。或許這條線索是為影片續集埋下伏筆,但就現狀而言,畢竟衝淡了故事的核心情節,讓觀眾的注意力分散了許多。
漫畫和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相比,一般來說難以體現較深邃的主題,這種基因上的劣勢在改編後的作品中往往也難以避免。《阿麗塔:戰鬥天使》雖然由世界級名導卡梅隆親自執筆,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組合重構,但仍未擺脫這一先天不足。比如《極樂空間》中,麥克斯為了治癒自己的瀕死之軀而奮起反抗的過程,其實折射了每個人心中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很多人都能從這一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阿麗塔從地面返回天空城撒冷的過程,絲毫沒有涉及任何更深遠的社會性話題。而她再怎麼想弄清楚自己的命運真相,無論影院中的觀眾,還是影片中地面鋼鐵城的其他居民,對此都是處於冷眼旁觀的狀態。這使得觀眾無法對主題產生情感認同和共鳴。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是衝著該片編劇兼監製卡梅隆的名頭才去看這部電影的。曾幾何時,卡梅隆被認為是好萊塢最善於發掘利用特效技術的導演。他執導的《終結者Ⅱ:審判日》《阿凡達》至今為影迷津津樂道。然而,這部《阿麗塔:戰鬥天使》與他以前的作品相比,並不能算作是經典。這也提醒世界各地的電影從業者,多年來,人類的電影科技的確一直在高速進步,但是,技術對於電影這種以講故事為本的藝術來說,真的是一把雙刃劍。目前的最新信息是,由於《阿麗塔》在國外表現平平,製片商尚未決定是否讓阿麗塔的故事在銀幕上延續下去,如果續集仍然不能擺脫第一部特效重於主題、技術大於內容的弊病,那麼不拍也罷。
(燕趙都市報 文/邱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