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研究院與華為合作採用河圖平臺展示敦煌藝術 虛實融合莫高窟...
每日甘肅網4月1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敦煌壁畫中九色鹿、飛天等豐富的文化元素,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參觀者周圍,恍如穿越。經過充分準備,4月15日18時30分,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正式帶領大家探秘虛實融合的莫高窟世界。古老而璀璨的敦煌藝術將通過華為AR地圖虛實融合技術,以全新的文化生命形態走出洞窟,讓您看見更加精彩的敦煌! 據了解,4月8日晚,敦煌研究院與華為聯合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
-
武威非遺紅色唐卡引起國內文化界高度關注
中國甘肅網12月20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 文/圖)武威市天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扎西多傑,心懷紅色文化情懷,八年如一日,創作的49.1米長卷唐卡《世界偉人毛澤東》於日前完成,該作品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長的毛澤東唐卡長卷」,作品引起國內文化界高度關注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據說上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還坎坷難行的時候,有一位80多歲的日本老者一路顛簸來到敦煌,參觀完莫高窟後,還要去看久仰的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日本,王之煥這首《涼州詞》可謂無人不曉。當這位老者來到玉門關時,面對殘垣破壁,不禁失聲大哭。
-
華為P40攜手敦煌研究院 開啟敦煌莫高窟虛實融合之旅
中關村在線消息:4月15日 18:30,華為P40、智慧屏攜手敦煌研究院開啟敦煌莫高窟虛實融合之旅。主持人蔡紫和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帶領我們探索了千年佛國之美。華為P40系列攜手敦煌研究院暢遊虛實融合之旅在華為AR地圖中,我們看到了虛實融合的莫高窟世界,古老而璀璨的敦煌藝術將通過實融合的技術,以全新的文化生命形態走出洞窟,在華為AR地圖的顯示中,敦煌神獸九色鹿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從窟內到窟外,臨摹「打動人的壁畫」 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從事敦煌壁畫臨摹工作30多年的牛玉生,由莫高窟窟內到窟外,致力於臨摹出「打動人的壁畫」。 臨摹,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初始搶救性保護的「應急之需」,如今發展為「莫高窟人」紮根大漠的「必修課」。近日,中新社、中新網記者走進敦煌,對此進行了探訪。
-
敦煌莫高窟出土唐代壁畫,畫中發現女性時尚挎包!網友:LV同款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提起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享有盛譽,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歷經千年滄桑,到了元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巨大規模,敦煌莫高窟規模龐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與佛教文化有關,其中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佛教藝術地。
-
三天兩夜敦煌遊:聆聽莫高窟的遠古之音,欣賞月牙泉的波光粼粼
提到敦煌,腦海中便浮現出神秘莫測的莫高窟,蒼涼的戈壁灘,濃濃的異域風情撲面而來。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敦煌夢,或是帶上相機靜坐戈壁中,等待霞光,或是一襲紅裙與風同舞,踏上絲綢之路。敦煌的美,五彩斑斕,秘而不宣。
-
《敦煌壁畫》郵票系列欣賞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敦煌壁畫元素融數字創意 民眾DIY供養千年文化
臨近新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推出數字創意活動——敦煌詩巾,民眾在線上可以通過DIY自己的專屬敦煌絲巾,生成個性化的文創創意,以供養千年敦煌文化,同時亦可下單定製實物絲巾作為新年禮物。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12月28日電 (記者 徐雪)臨近新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推出數字創意活動——敦煌詩巾,民眾在線上可以通過DIY自己的專屬敦煌絲巾,生成個性化的文創創意,以供養千年敦煌文化,同時亦可下單定製實物絲巾作為新年禮物。近年來,以敦煌文化為主的文創產品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青睞。敦煌研究院近期推出的2000份限量「守護敦煌」年禮亦受到民眾的歡迎。
-
張大千住敦煌3年臨摹336幅壁畫 花5000兩黃金(圖)
70多年前,初到敦煌的張大千,站在繪滿壁畫的石窟中,一定感受著同樣的目光。 四川博物館副院長魏學峰認為,張大千從1941年至1943年長達2年7個月在敦煌的文化苦旅,不僅使張大千借古開今成為一代巨匠,而且使早已失傳的晉唐繪畫傳統重回中國畫壇,形成了一次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 敦煌壁畫代表的是早已失傳的職業繪畫技藝和傳統。
-
莫高窟記得,「飛天」記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素描
莫高窟記得,「飛天」記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素描敦煌研究院技術人員在莫高窟98窟內對病害壁畫進行修復。這是常書鴻第一次聽說了敦煌,知道了在莫高窟還保存著如此精美絕倫的古代壁畫和塑像,他既震驚又感慨:「我是一個傾倒在西洋文化裡的人,面對祖國如此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數典忘祖,真是慚愧至極。」這一眼,讓已在巴黎頗負盛名的東方之子魂牽夢縈,那印在腦海中的精美壁畫和塑像,像一盞明燈,指引著自己,一路輾轉,抵達敦煌,一頭撲進「飛天」的懷抱。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請100年前的莫蘭迪到莫高窟來臨摹學習一趟,解讀關於敦煌莫高窟顏色背後的秘密。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敦煌三危山上開鑿了莫高窟歷史上第一個洞窟。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她從8000幅敦煌壁畫中復原傳統服飾,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高定!
▲莫高窟盛唐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女供養人像服飾藝術再現這樣精緻華美、高度還原的敦煌服飾,竟然是由一個年輕的設計師楚豔和搭檔敦煌,每個心懷信仰之人的聖地,敦煌壁畫,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石窟上的壁畫靜寂神秘,帶有一種說不出的悠遠意境。
-
臺北故宮收藏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部分作品
第二天清晨,張大千攜帶78幅畫趕到機場,其中62幅是敦煌壁畫現場臨摹畫,16幅是個人收藏的古畫,其中,飛抵臺灣後,62幅敦煌壁畫現場臨摹畫全部由臺北故宮博物院保管。1951年,張大千因須攜帶敦煌壁畫臨摹摹本前往印度舉辦展覽,又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出這62幅摹本,後轉輾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終於在晚年還給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據考證許多摹本是在巴西期間補上了籤名和印章。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除帶出大陸的這批外,其餘的200多件則留在成都。
-
敦煌壁畫也需要「抗氧化」?到底抗氧化是什麼意思?
而新華社最近拍攝製作的一支短片《莫高窟守望者》,正好可以通過敦煌壁畫解釋「抗氧化」的重要性。《莫高窟守望者》講述是莫高窟的修繕歷程與「守望者」們。自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一代代有志青年滿懷著激情和對敦煌藝術的熱愛,用專業的力量,保護壁畫不受時光氧化,把一座重煥光彩的藝術寶庫捧到世人面前。幾十年以來,敦煌的研究所的專家們通過數位化技術,採集存儲了近120個洞窟。
-
敦煌莫高窟,是群體的智慧和力量的顯現
文/康衛軍閱讀書籍,跟著作者的足跡,在各種石窟中穿梭,用心體會莫高窟建築、彩塑、壁畫、以及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的精妙絕倫,比較它與其他文化遺產有何不同。為什麼敦煌的名氣和影響能一飛沖天,吸引全世界人們的目光?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處的壁畫中,留存有豐富的法器圖像,對其進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壁畫佛教法器圖像的研究現狀在前賢的成果中,有關敦煌佛教法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從物聯網到雲計算,他們用數位技術守護莫高窟
為敦煌建立環境監測系統的董亞波美麗而脆弱的莫高窟2006年11月,董亞波和研究團隊第一次來到敦煌,此行是應敦煌研究院之請,為莫高窟搭建一套環境監測系統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對壁畫造成傷害敦煌研究院曾公布過一項研究,每40個遊客參觀半小時,洞窟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會升高7.5倍,溫度升高4℃,空氣溼度更加會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