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偷偷打賞怎麼破?專家:應儘快推廣年齡認證和識別系統

2020-12-21 正義網

「僅一天時間,他們就給主播打賞了26884元。」近日,江蘇省泗洪縣的市民盛先生一家很是犯愁。他賣房用來還債的40萬元被家裡的幾個「熊孩子」用來看直播刷禮物、玩網路遊戲,最後只剩下0.23元。

盛先生家的慘痛經歷並非個案。類似未成年人高額打賞主播、充值遊戲之類的新聞屢見報端。10歲小孩以用父親手機上網課為由,偷打遊戲充值近2萬元;10天的時間,12歲孩子共打賞主播7萬元……

那麼,誰來為未成年人充值打賞的「巨款」買單?充值打賞的錢能否要回?對此,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未成年人充值打賞行為是否有法律效力?

疫情之下,很多學校都採用網上授課的方式保證「停課不停學」。然而,多地出現未成年人在上網課期間,拿著家長的手機,或給遊戲進行高額充值,或打賞網絡主播。

「從家長層面來看,銀行交易密碼等重要信息,不應該輕易交給孩子,畢竟孩子是未成年人,自我克制能力差,如果他能輕而易舉地知道密碼,肯定會造成他在玩遊戲過程中的衝動消費。因此,家長對導致消費糾紛和孩子沉迷遊戲負有一定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說,從有些遊戲或直播平臺方來看,對於未成年人的交易流程,也存在缺乏認證、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根據民法總則第14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法總則第19條、第145條和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北京浩東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海霞在談到法律對未成年人支付行為的相關規制時,向記者介紹,「根據上述規定,在未成年人充值打賞的具體爭議中,未成年人的某一具體民事法律行為是否有效,主要取決於未成年人的實際年齡、支付的金額、是否經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等因素」。

「未成年人可以自主決定打賞一定金額,若花費數額與同一年齡段群體平均消費水平相差不大,可初步認定為『與其智力相適應』。但如果超出了與其年齡、心智不相符合的界限,比如高於該年齡層的平均消費,則法定代理人可以決定是否同意或追認。」張海霞說。

錢能否追回?舉證難題如何破解?

雖然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過度消費行為有一定的保護,但在追回款項的實際操作上卻往往存在困難。

「如果認定未成年人在充值、打賞時不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那麼監護人有權根據合同法第58條請求平臺和主播返還已經支付的款項。」張海霞表示,然而,在訴訟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交易主體識別的證明難題。

按照一般民事證據規則,「誰主張誰舉證」,如家長無法提供該筆消費確實為未成年孩子所為,權益則很難得到保障。因此,在實際維權中,家長們普遍面臨著「舉證難」的問題。如何證明進行打賞、充值行為的是未成年人?

「若父母沒有能夠直接證明是孩子打賞的證據,如家裡安置的攝像頭記錄下的影像資料,就儘可能收集其他的一些證據來支持主張。」張海霞提到有利於主張的證據包括:孩子充值打賞的時間都是孩子開始上網課後發生的,且集中在上午、下午的時間段,這與孩子上課使用手機的時間存在一定重合;父母不可能在這個時間段做到全方位的監護;打賞行為與家庭條件、收入情況不匹配,如家住農村,父親無固定收入,母親無業。另外,包括平臺帳號的註冊情況、打賞記錄、打賞給哪些主播、發送的彈幕、與主播的聊天記錄以及報案的相應證明。

在劉曉春看來,對於實踐中並沒有認真落實網絡實名制及相關義務的平臺,因其本身就沒有充分合規,應當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而不應完全要求用戶來提供證明。

此外,劉曉春建議家長在維權過程中,可以選擇先聯繫涉事遊戲公司或直播平臺客服,按照對方的要求提供相應證明、證據等材料,向涉事單位提出退款申請。若涉事遊戲公司、直播平臺拒絕退款,或申請退款無果,可以進一步向當地遊戲、網絡平臺監管部門或者消協進行投訴,要求對涉事公司是否存在違規行為進行調查。申訴和投訴仍無結果的,最後可以準備相關證據,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進行維權。

記者查閱法院部分相關案件判決時發現,對於未成年人的充值打賞行為超出其應有心智及能力,家長不予追認的情形,法院會認定未成年人與遊戲公司之間的買賣合同、與主播之間的贈與合同屬於無效合同;但同時考慮到家長的監護職責,也會要求家長承擔一部分責任,在未成年人充值打賞的總價款中扣除一定比例再返還。2019年12月30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王先生訴某直播平臺公司案中,原被告雙方的爭議焦點仍是打賞人身份的確定。最終,原、被告雙方同意調解,被告退還原告30%的打賞金額。

如何規範未成年人網絡支付行為?

記者從中消協官網查詢發現,3月23日,中消協針對未成年人網遊消費發布警示提示,其中指出「實名認證形同虛設,未成年人可一鍵登錄」「收費遊戲未事先明示,『免費試玩』誘導低幼孩童入坑」「收費環節無驗證,超額充值屢發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未成年人網遊消費糾紛。

關於未成年人網遊消費糾紛中的實名認證以及充值主體難判定等問題,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監管?

2019年11月1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提出了六項舉措,從實名制、時間管理以及消費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規定。

其中,《通知》在付費服務方面的規定非常具體:要求實行網路遊戲用戶帳號實名註冊制度;探索實施適齡提示制度等。同時提出,嚴格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

《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等文件也從具體規範、要求上,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

那麼,相關法律規定又該如何落實?

劉曉春認為,保護未成年人網絡支付行為,應該分為事前、事中、事後三個階段。事前,在網絡註冊環節,網絡平臺應對未成年人網絡支付進行醒目的風險提示,盡到告知的義務。其次是對於網絡支付事中,可以根據用戶使用習慣和行為模式數據,通過算法進行身份鑑別,並在大額支付時,對綁定帳號聯繫電話或郵箱進行提示。在事後的舉證責任中,需要建立一套輔助的證明責任鏈幫助消費者維權。

針對通過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參與網絡進行身份識別認證辦法,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中規定:國家鼓勵網路遊戲服務提供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開發網路遊戲產品年齡認證和識別系統軟體。

家庭教育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的第一道防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1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行為。兩位專家均認為,監護人永遠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守護者和第一責任人,父母應當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與社交觀念。同時,還需要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銀行帳號與密碼、身份證信息等重要信息,避免孩子有機會支配大額金錢。同時,學校、社會各方應共同攜手構建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楊璐嘉)

相關焦點

  • 網絡直播亂象不止 專家:應建立精準年齡認證系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日前測試發現,包括被約談平臺在內的許多手機直播App,仍存在軟色情內容等有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亂象,並且在註冊登錄時無法有效識別用戶年齡。未成年網民數量持續增長,2019年已達1.75億。專家認為,應建立精準有效的未成年人身份年齡認證系統,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算法加強手機直播App不良內容監管,給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
  • 「熊孩子打賞」,需要治本之策
    不久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其官網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未實名制註冊的用戶不能打賞,未成年用戶不能打賞。短視頻和直播行業興起以來,「打賞」成為直播網站和主播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也催生了一種商業模式。但在這些「送遊艇、送火箭、送飛機、送跑車」的「老鐵」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且不乏打賞數額巨大者。類似「11歲男孩打賞主播63次,刷爆全家積蓄」「女童玩手遊花光奶奶醫藥費」的新聞不時發生,事後家長去找平臺退錢,往往遭遇重重阻礙。
  • 未成年遊戲直播打賞難題:管不住的孩子、缺位的家長和代退款灰產
    管不住的熊孩子和缺位的家長江蘇省消保委4月13日發布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和直播打賞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該省消保委系統受理未成年人網遊類投訴425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體中,年齡最小的3歲,充值金額最高達7萬元,投訴問題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費難,家長面對高額充值追回力不從心。
  • 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建議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引入生物識別技術
    楊金龍說,目前,遊戲行業正在推廣實行網路遊戲「實名認證」措施。但在社會現實中,遏制未成年人網遊沉迷和未成年人網遊不當消費方面,「實名認證」仍存在不足。楊金龍了解到,身邊很多未成年人玩手機遊戲,都是使用家人的帳號進行註冊登錄,輕鬆繞過「實名認證」,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遊沉迷」。
  • 熊孩子「網絡打賞」「用九眼珠換玩具手槍」丨家長如何維權?
    熊孩子「網絡打賞」「用九眼珠換玩具手槍」丨家長如何維權?可以對於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充值及打賞主播的行為,均屬於無效行為,其相關款項應該返還。對於8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其網路遊戲充值及打賞主播的行為,若與其年齡和智力不匹配、不適應,監護人也可以要求遊戲公司及直播平臺返還上述款項。八周歲孩子是否可以「打醬油」了?
  •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問題主播」納入黑名單,封禁未成年打賞功能
    同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未實名制註冊的用戶不能打賞,未成年用戶不能打賞。要通過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等措施,確保實名制要求落到實處,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
  • 熊孩子想玩水晶泥,打賞主播1萬多元,事後才曉得是學費和種地錢
    熊孩子從來都不讓人省心,以前是,現在更是。最近,有個熊孩子小海在家玩家長手機的時候,把父母辛辛苦苦賺的1萬多元血汗錢全部打賞了主播。孩子媽媽(下稱「黃女士」)一開始不知道,後來聽朋友說才知道自己丈夫的銀行帳戶上少了1萬多塊錢,被別人拿去打賞給了主播。
  • 13歲熊孩子打賞主播5.8萬元,TT語音承諾全額退款,否認孩子遭主播...
    6 天內,平均每天打賞 TT 語音主播 1 萬元;自 2 月中旬以來,買"王者榮耀"遊戲裝備花去 2 萬餘元 ……不到一個月,13 歲初一學生果果(化名)花光媽媽借來的 8 萬元,用於打賞主播和買遊戲裝備。家人查看聊天記錄發現,TT 語音主播曾給果果發送一條穿著暴露的視頻。
  • 王者榮耀健康系統怎麼重新認證?重新認證不了怎麼辦?
    王者榮耀健康系統怎麼重新認證?健康系統實行之前需要玩家先進行實名認證,但有的玩家是想要重新認證的,也就是改身份證信息,重新認證不了怎麼辦呢?小編馬上就給大家分享方法。 王者榮耀健康系統怎麼重新認證?【未成年玩家】現在未成年玩家基本沒辦法靠正常的方法來換認證了,改支付綁定信息、銀行卡換綁等都沒辦法,這個只能靠申訴了,如果能保證號是自己的,有「成年玩家」幫,那可以打電話或者網上申訴,前者機率高一點,然後客服那邊幫忙改,不過不管是成年還是未成年玩家重新認證後,基本會跳出一段時間人臉識別(識別成功也會繼續彈出
  • 人臉識別開啟實名認證新時代
    「技術革新」+「身份識別線上化」是其大規模推廣的基礎;「完善的基礎設施」+「非接觸式的主動數據獲取」是其先天優勢。  雲脈引進人臉識別推出全新的實名認證解決方案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終端的發展,網絡實名制和線上實名制也逐漸成為各行業的主流。
  • 支付寶人臉識別BUG被曝光,為什麼人臉識別在歐美難推廣?
    2020年1月2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個刑事裁定書,上面顯示:2018年7月份開始,被告人張富、餘杭飛等人以牟利為目的,利用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通過使用軟體將相關公民頭像照片製作成公民3D頭像,從而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認證,並使用上述公民個人信息註冊支付寶帳戶。
  • 廣電總局發布通知監管直播行業,關注頭部主播、禁止未成年人打賞
    與此同時,為了將打賞功能規範化,促進直播行業生態的良性發展,倡導全民理性消費,「通知」還規定:(1)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未實名制註冊的用戶不能打賞,要通過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等措施,確保實名制要求落到實處。
  • 英文域名怎麼實名認證
    英文域名怎麼實名認證?英文域名的實名認證並沒有什麼不同。在我國,所有域名的實名認證方法都是一樣的,在域名註冊服務處提交相關的實名認證資料,等待審核即可。域名實名制要求用戶註冊域名時,填寫真實、準確、完整的註冊信息。管理機構對域名申請單位的營業執照,法人代表,具體地址,經營規模是否真實可靠進行實質性的審查,並在相關行政機關備案。
  • 16歲女孩三個月打賞男主播65萬元,竟這樣回復母親
    「哈na張文源」個人認證為「霸道總裁」,職業寫的是心理醫生,長得像井柏然,有12.2萬粉絲,直播內容主要是聊天、唱歌和打遊戲,每場直播在線人數在幾千到兩三萬不等。最近幾天,他把暱稱改為「花花」。但對方認為,涉案的映客號是以劉女士身份證號碼註冊的,而且該映客號使用微信和支付寶付款,回單顯示帳戶戶主為劉女士,所以消費行為應屬於劉女士。即使是起訴之後,涉案帳戶仍有充值行為,由此可以說明劉女士是認可充值行為的,該公司也無法審查操作帳戶的人到底是誰。總之該公司認為不存在退款基礎。
  • Microsoft強烈建議應儘快更新所有受影響的系統
    打開APP Microsoft強烈建議應儘快更新所有受影響的系統 綠色消費網 發表於 2020-12-18 11:39:20
  • 鄧紫棋爆遊戲「黑歷史」,被當成熊孩子,網友:最慘的還是張靚穎
    有意思的是,當小隊成員坐在一起閒聊時,作為娛樂圈知名遊戲迷的鄧紫棋,居然在和大家傾訴自己玩遊戲時的"黑歷史"。 原來,鄧紫棋為了繞過防沉迷的身份驗證,遊戲帳號的實名認證信息居然是用張靚穎的,瞬間坐實了兩人"水產姐妹"的情誼!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她進入遊戲,系統就立刻對鄧紫棋發起了人臉識別驗證。
  • 熊孩子在超市扎破45袋真空米,如何教育「熊孩子」?網友獻良策
    熊孩子在超市扎破45袋真空米,如何教育「熊孩子」?網友獻良策。近日,南京雄州派出所接到某超市負責人報警,稱和顧客發生糾紛。原來,顧客的「熊孩子」在超市用牙籤扎破了45袋真空包裝的大米,雙方爭執不下。不過,孩子在這個年齡確實比較好動,一不小心就給家長惹上麻煩。家長也不能一直時時刻刻盯著。如何教育熊孩子犯錯,讓他記住以後不再犯呢?有網友獻出良策,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有網友表示:這錢得從孩子零花錢裡面扣,不然不長記性。也有網友表示,讓這孩子天天吃白米飯、蛋炒飯、白粥,這當然只是玩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