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常常悶熱,像某場昏了頭兼透不過氣的戀愛,黏稠窒息淋漓糾纏,奄奄一息無處可逃。
冷冽香氣的各類白花,都選在最悶熱的時候盛開。茶几上吃剩下的幾顆荔枝,玻璃瓶裡插著的幾株姜花,水裡浸涼的瓜果,天上的大團雲朵。
在無數美好的詞彙裡,我獨獨偏愛夏天:花露水,人字拖,冰淇淋,西瓜,空調,雨後泥土的味道,深夜的談天說地和啤酒燒烤,落日時在露臺點燃的最後一支煙。
黃昏時分,天慢慢黑下來。陰天,窗臺和桌子上許多亮晶晶的玻璃瓶依次排開,視線所及儘是水生植物柔軟的藤蔓,房間瞬間有了熱帶森林的溫暖潮溼,催雲成雨,只覺得心底也生長出柔順的蕨類植物。
在夏天,適合看閒書,看電影,閒聊或者發呆,看雲或者看雨,或者遠行,或者一個長長的慵懶的午後。
今天給你們推薦幾部跟詩有關的電影,夏天就應該溼漉漉,日子發出聲響。
點擊 ► 播放,音樂響起,閱讀開始了♪
路 邊 野 餐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懶得進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執
靈魂的酶像荷花
去年夏天的電影,去年夏天的詩。電影和詩都溼漉漉的。
導演畢贛說:我的電影像一場雨,希望你們別帶傘。
在這場雨裡,有搖曳的芭蕉,蜿蜒的盤山公路,漏水的舊屋裡行駛過的火車,被彩繪玻璃染上湖光山色的白牆。女主角坐著擺渡舟,背誦著導遊詞,蒼翠的山林,一碧河水,雲霧繚繞的山頭,詩化的影像為我們鋪開雨水充沛的季節。
導演是一個喜歡《金剛經》的青年,所以開頭就引用:「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未來,都是現在。所以也無所謂「現在」。
沒有時間線,作品所透露出的氣質有一種淡淡的眩暈感,並非單純是著名的42分鐘長鏡頭造成的生理不適,這種眩暈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迷離。青山綠水的野生氤氳,山間小鎮的凡人瑣事,都在如詩一般的長鏡頭裡縹緲著夢境與靈動。故事遊刃於時間與空間的桎梏,那些過去的,正在經歷的,以及未來的種種仿若山間迴蕩的蘆笙、歌聲與轟鳴,如夢似幻。
凱裡脆生生得仿佛可以無限綠下去的綠,潮溼得仿佛永遠沒有晴天的無限綿柔的雨。瀑布和年輕的男女,他們不說話,只跳舞。
然後我們仿佛在畢贛的電影中,看著這個小城裡的中年人,他沉默又多情的背著手,在亞熱帶的酒館門前吹風。整部電影像一場糊裡糊塗的醉,也像是一個醒來又繼續做的夢。覺得電影似乎什麼也沒講,但是陳昇的故事已經在心裡注入如水的悽涼。就像風住了,風又起。
夏天需要一部這樣的溼漉漉的電影,它路過我們身邊,懶洋洋地停下,問問你是否願意跟著這班時間倒流的綠皮火車一起做一場春夢。
詩 人 出 差 了
放在那
輕輕的
五十克拉
昨天
在月光下
我撿到它
晨光裡
我亮出它來
滿滿的一把
電影的開頭,是新疆一個破舊的旅館房間,豎剛剛和一個妓女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性愛。妓女踮在高跟鞋上穿衣服,豎盤著腿,全身赤裸地坐在床上抽菸。他操著一口陰鬱的上海話:「我是一個詩人,我沒出過差。2002年的秋天,也就是12年前,我決定派自己去新疆出一趟差,在出差的路上,我寫了16首詩。」
和電影裡一樣,豎是一個詩人。
它拍攝於2002年,導演雎安奇帶著詩人豎坐上了火車,離開北京來到了距離北京四千公裡的新疆。雎安奇一個人擔任導演、編劇和攝影師,詩人豎扮演詩人,在原始和貧困的條件下,用一臺DV開始了四十天的拍攝,穿越了整個新疆。
豎與妓女談人生,那個妓女告訴他自己把錢看得很輕;與放牧人談外面的世界,那個分不清白晝和黑夜的放牧人,告訴他自己想出去看看;與卡車司機談精神出軌,那個司機告訴他女人的心寬男人的心窄。
豎從荒漠走到如海般的湖,再到羊群遍布的貧瘠草原,他赤身裸體的樣子乾瘦頹喪。做愛之後抽菸,不做愛時酗酒,像極了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某一片散沙。
精疲力竭的肉體迎來一次存在主義的放蕩之旅,在蒼涼的公路上顛簸遊蕩,為漸行漸遠的世界留下匆匆一瞥,以及16首憂鬱的詩。
這場帶實驗性的拍攝把導演和豎都壓垮了,一直到十二年後,雎安奇才從箱子裡把底片拿出來剪輯,完成了這部低成本的黑白電影,獲得了第4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大獎。
現在,出差的詩人已經回來了,結過婚又離婚,有一個女兒,在一個美術學院學習版畫,依然堅持寫詩。他信佛,戒酒,並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
現在的豎。
他說整部電影他最喜歡的部分,是故事的結尾。「在一天清晨,我繼續上路,我是一個帶有希望的人。哪怕這個希望非常微弱,像蠟燭的光一直在搖曳隨時被吹滅,但對我來說就是希望,我一直沒有熄滅這個希望。」
片子的結尾是一首叫《寶石》的詩,只有一句話:我得到寶石/我看到寶石上的光。
半紀錄的公路片風格、無目的的遊走、玩世無聊又若有所思的詩歌,這部電影應該不會被所有人喜歡,雖然裡面有詩也有遠方。
帕 特 森
當你還是孩童時候
你知道世界上有三個維度
長度,寬度,深度
就像鞋盒
之後你知道
還有第四個維度
時間
「詩人究竟是在哪裡被懷上的呢?」米蘭·昆德拉於《生活在別處》的第一句話問道。
而帕特森只是每天駕駛著公交車穿過帕特森。
電影記錄了他的七天:每天一樣的上班時間,行車路線,工作制服,午餐盒,晚飯後來一杯。在這些生活細節方面不需要太多思考,反而讓他對人物對話和表情的洞察更加細微,從而從小事中投射出溫柔的情感。
巧合和重複就像是詩的韻腳,點綴著像工整的詩句一般周而復始的生活。賈木許仿佛在說,走慢一些,同樣的沿途風景也會發光。
帕特森喜歡讀詩,喜歡寫詩,他將那些他隨時想到的句子記在他隨身攜帶的「秘密筆記本」裡。
他的名字裡有一座城,有幾間酒吧,獨門小屋,一條礙事的狗,一趟披星戴月的公交車。這是正在被他以詩句記錄、了解的世界。迴環復沓,日升月落,都是最普通的命題。他依舊駕駛這輛公交車,穿過星月燦爛的他的城市,去寫他的詩和故事。
詩
你能收到我不敢寄出的信嗎?
我能表達我不敢承認的懺悔嗎?
時間會流逝,
玫瑰會枯萎嗎?
六十五歲的老齡文藝女青年楊美子,在得知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症後,最大的願望是在忘記一切之前寫出一首詩。於是她報名參加了一個「詩歌培訓班」,從此之後走到哪都帶著一個小本子,到處尋找「詩的靈感」:
水槽裡待洗的碗碟,手裡的蘋果,樹椏間漏下的陽光,落在地上的杏子。
這個美麗的老年婦女,穿著時髦,舉止優雅,要從別人口中才能得知她的生活其實很窘迫,靠低保和給一位已偏癱的老頭做護工生活,還要獨自撫養孫子。
尹靜姬把一切都演繹得讓人信服,她已經老去,但仍然有不可思議的美麗。
在這平靜的詩意生活底下,是另一條核心主線在暗湧。他的孫子和另外五個同學輪姦了一位少女,以致這位少女跳河自殺。另外幾位家長找到楊美子,想每人拿出一筆錢將此事私了,學校老師,甚至少女的母親都接受了這種做法。
楊美子被善與惡、詩意的美和現實的醜不斷拉扯,最後靠和那位偏癱的老人進行性交易湊齊了這筆錢補償給少女的母親。
最折磨她的是這些人在面對一個少女逝世之後的冷漠和孫子的若無其事。她的寫不出詩,不是詩情枯竭,而是情至深處,乃至無言。
她跑去鄉下看少女的母親,卻只是和她討論天氣和落在地上的杏子;她多次想開口和孫子談這件事,面對毫無愧色的孫子卻始終無法開口。她最後把孫子交給了警察,並終於完成了一首詩,然後自殺。
她的善良顯得這麼突兀,就像詩歌在這個時代的尷尬。
當然,這些內心的糾結都藏得很深。電影的最後,是一組完全主觀的零碎鏡頭,和她終於寫完的那首詩。
那些沒有說出來也沒有拍出來的情感跌宕,就好似古代山水畫和詩歌裡的留白,不在那裡,卻更加重,更加濃,更加無法排解。
電影裡毫無怨懟和仇恨,也沒有嚎哭和吶喊,氣質平靜從容,光線明亮,音樂輕快,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有靜靜的日常描寫。
波瀾不驚,但並非無動於衷。只有在長久的注視中,才能感受到這平靜之下的東西:深沉的絕望,掙扎,強烈的情感,不甘心,對善與美的渴望。碾碎,蒸騰,翻滾,又重歸平靜。
她是真心溫柔地愛著這個世界的,哪怕,這個世界沒有溫柔地愛著她。
能老成這樣真是一種幸運。
相關閱讀:
我能想到的美好人間,在請回答1988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