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深感失望的中國動漫,為何60年裡都沒再拍出《大鬧天宮》?

2020-12-17 胡小v

2014年,面對中國記者的採訪,日本著名動畫公司吉卜力的核心人物、宮崎駿的合伙人高畑勳緩緩說道:」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我也如此。「

僅僅20年前,宮崎駿攜《風之谷》製片的高畑勳根宮崎駿一同來中國旅行是,還對中國動漫報以仰望的姿態。這次旅行中,他特意參觀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宮崎駿一行對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的一些作品讚不絕口,尤其是中國的水墨動畫,宮崎駿後來一些留白較多的動畫就是學習了中國的水墨動畫。最讓他們震撼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簡直把宮崎駿看傻了,他們都想像不出這是怎麼做出來的。回國後,他們把上海美術廠導演特偉先生的作品全部看了一遍。

《小蝌蚪找媽媽》,水墨畫動畫,流動的齊白石。

宮崎駿不是第一位向上海美術廠取經的大師,早在三年前,另一位享譽全球的動畫大師也特意到了上海美術廠,他便是手塚治虫。

1981年,阿童木的創作者手塚治虫在北京匆匆過站,直接奔向了上海,那是他夢想起源的地方。

上海美術製片廠對手塚治虫來說,那一個神秘而充滿魔力的地方,他朝思暮想了三十年這個地方。

十四歲的手塚治虫在電影院裡看到了亞洲第一部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那部一個多小時的《鐵扇公主》被引進到日本之後,日本觀眾被驚豔到的情形,如同十年前中國觀眾被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所震撼一樣。

看完以後,他直接改變了人生理想,從當一名醫生到一名動畫師。三十八年後,名滿天下的手塚治虫來到中國訪問,唯一的一個要求是:「我只想見一個人——萬籟鳴。」並且對陪同參觀的隨行人員鄭重地說道,「萬籟鳴是我的啟蒙老師」。在上海見到小時候的偶像萬籟鳴之後,手塚治虫拉著他的手,激動萬分,特意畫了一幅「孫悟空攜手阿童木」的漫畫送給萬籟鳴作為紀念。

手塚治虫畫的阿童木和孫悟空握手

萬籟鳴畫下孫悟空,和手塚治虫筆下的阿童木緊緊貼在一起。

萬籟鳴,一代動畫大師,執導過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以及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大鬧天宮》

手塚治虫的之所以非常尊敬萬籟鳴是因為他看出了隱藏在動畫背後的深意。

「抱著輕視的眼光去看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的人們,看到這部影片如此豪華,如此有趣,驚得目瞪口呆。我也有機會弄到了一部影片拷貝,一看就能清楚,地地道道,這是一個體現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躪中國的日本軍遭到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痛擊,這部影片的意圖是一清二楚的。」

趁《鐵臂阿童木》被央視引進,手塚治虫帶團隊到中國旅遊,完成了北京的工作後,他匆匆到上海見偶像,認真追星的手塚治虫還看到了偶像的其他作品,非常滿足。

回國後,他創作的最後一部動畫就叫《我是孫悟空》,在創作《我是孫悟空》時伏案逝世,留下遺言:我已經成為孫悟空了。

孫悟空這位美猴王,伴隨了這位日本動畫大師的一生。

中國文化集大成者《大鬧天宮》,我甚至不用去介紹它,我們這一代的童年都離不開《大鬧天宮》動畫片。

這是真正的中國人才做的出來的動畫,又是世界通行的作品,是當時中國動畫的巔峰。

芬蘭報界評論該片:「動畫技術在國際動畫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動畫技術最傑出的特點和傳統的東方繪畫風格結合在一起。」

萬籟鳴曾說過,世界上第一個上天的「中國人」,是孫悟空。

萬籟鳴非常痴迷於《西遊記》。41歲那年,他將《西遊記》中的一節,拍成了家喻戶曉的《鐵扇公主》,在國內外大受歡迎。本以為《鐵扇公主》的成功能夠籌得資金拍攝他夢想已久的《大鬧天宮》,卻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投資人突然撤資而宣告結束。萬籟鳴也因時局所迫,流離至香港,一去就是十幾年。

但是,他與孫悟空的緣分,終究未斷。

1954年,萬籟鳴放棄迪士尼的邀約,回到上海,開始在美影廠任職。1959年,廠組織將製作《大鬧天宮》的任務交到了年近60的萬籟鳴身上。

當時的攝製組集合了中國動畫行業的中堅力量。為了尋找人物原型,負責動畫設計的工作人員特意來到北京,從北京的古建築、泥塑、壁畫中汲取創作靈感。

1960年初,影片進入繪製階段。當時所有動畫設計全憑一支筆,僅繪製就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全片原畫數量超過7萬張。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個天文數字,要知道,2001年的《千與千尋》的2萬張原畫數量就已經令人震驚了。

讓世界驚豔的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動畫就是在完全不考慮成本,不考慮收益的情況下製作出來的。

在當時萬元戶還是土豪的年代,上影廠實行統購統銷,獲得的收入就達百萬。這足以支持藝術家們潛心創作。

以《大鬧天宮》為例。當時沒有計算機,也沒有3D建模技術,所有的畫面都需要畫師人工完成。

孫悟空與哪吒的戰鬥,孫悟空拔出三根毫毛變出三個分身,連同真身四個攻擊哪吒,光這一個鏡頭,只有五秒鐘,卻要畫一百多張畫稿。總共畫了十幾萬張手稿,時間花去了兩年。還專門邀請中央美院的張光宇教授一起來為孫悟空設計造型,

張光宇是設計界的大牛人,中國裝飾藝術之父,也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奠基人。

而為了畫好每一個動作,所有的畫師先去看京劇學動作,而畫仙女的畫師則要求先學跳舞。

為了畫好天庭,萬籟鳴專程帶領劇組去北京,先是找北京各地的廟宇,觀察神態各異的神像。

裡面的仙女便來自敦煌飛天的靈感,背景音樂中的京劇鼓點更是給《大鬧天宮》以點睛之筆,讓動畫片更加妙趣橫生。

最初大家畫的猴子不像猴子,為了表現美猴王的動態,萬籟鳴託人找來了一隻猴子,供畫師們觀察。可這猴子上躥下跳,不僅不聽指揮,還把畫室折騰的亂七八糟。怎麼辦呢?最後,萬籟鳴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南猴王」鄭法祥

他專門請來了被譽為「南猴王」的武生藝人鄭法祥為畫師們表演猴戲。鄭法祥說孫悟空不能昂著頭、伸著脖子、挺著胸,要有「猴」的味道就要端著手、聳著肩、說話的時候得要指指點點,有時候還得抓抓癢。

「猴王」的指點讓萬籟鳴大受啟發,為了更好地揣摩「猴」味,他決定從自己開始,每個畫師必須學會翻雲手、舞花棍、大小亮相等京劇表演的招式。然後,大家對著鏡子做動作,再描畫出來。通過不斷修改,畫稿終於得到了萬籟鳴的肯定。就這樣,動畫片裡的孫悟空有了活靈活現的「猴樣」!

抓住了猴戲的精髓和猴子的動態,完成一個活靈活現的動畫版孫悟空當然也就事半功倍。

一部《大鬧天宮》不僅僅只有一個孫悟空,還有許多配角,他們的喜怒哀樂要如何表現呢?

在動畫片裡,玉皇大帝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封建神權統治者的形象,外表慈祥、內心虛偽,不輕言不苟笑。不僅如此,玉皇大帝還一直端坐在龍椅上一動不動,完全沒有動態可以捕捉。怎麼辦?萬籟鳴思考過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玉皇大帝雖然身體不動,腦子卻一刻也沒有停下來。他的內心活動就可以通過眉毛、眼睛和嘴角的細微變化來表現。

畫師們便在玉皇大帝的面部表情和手部動作上下功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微表情」塑造出了一個性格特徵鮮明的玉皇大帝。

為了畫好哪吒,這個雖貌似孩童性格卻猖狂蠻橫的角色,為了突出哪吒的傲氣凌人,畫師特別給哪吒畫了個三角眼。不僅如此,畫師為了幫觀眾出口惡氣,還在哪吒被燙傷後,設計了一個他一瘸一拐逃回天庭的橋段。

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近百名畫師耗時四年,用純手繪製作出這樣一部114分鐘的動畫電影,的確是一件讓人無法想像的事情。要知道僅僅是孫悟空從後勁拔出3跟毫毛與哪吒大戰,這短短5秒的鏡頭,就需要一百多張畫稿。有人統計114分鐘的《大鬧天宮》總共繪製了十五萬四千多幅畫稿。

《大鬧天宮》的工作量實在太大,萬籟鳴將動畫的不同段落分給了不同的人來負責。萬籟鳴只說導演意圖,具體細節全靠畫師們的個人才華恣意發揮。正是這樣寬鬆的創作環境和發揮空間,畫師們大展拳腳,動畫片裡的每個配角形象都成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萬籟鳴的《大鬧天宮》所運用的鮮明民族風格和東方幽默將原著追求自由、獨立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且製作手法相當純熟。影片上映後,不僅獲得了一般觀眾的高度認可,同時也震驚了國際動畫界,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獲得第二十二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大鬧天宮》在巴黎反映一個月,觀眾達到十萬人次。法國《人道報》指出:「萬籟鳴導演的《大鬧天宮》是動畫片中真正的傑作,簡直就像一組美妙的畫面交響樂。」

美聯社這樣報導:「這部動畫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是國產動畫的巔峰之作,是中國動畫史上的金字招牌,是我們在世界動畫史上拿出來炫技的作品,也更是我們的驕傲。

1997年,中國「動畫電影之父」萬籟鳴在上海與世長辭,走完了自己97年精彩曲折的人生。噩耗傳來,不僅中國動畫界為之哀悼,日本老一輩的動畫大師們,也都不免悲傷。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個創造了《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這些經典動畫,拉開中國動畫電影序幕的人走了,對於日本人來說,那個自己的啟蒙老師,曾經臣服於他腳下的中國大師,離開了。

現在的孩子提起動漫,不是日本火影海賊王,就是美國漫威,他們並不知道,中國的動畫要早於日本,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成就更在日本動漫之上。

這樣的經典將永恆的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留在美術以及動畫創作史上。

如果可以,應該將這樣的美,這樣的經典傳給我們的孩子。這些藝術品級的作品都是大師不惜成本製作出來的,這是不可複製的神作。因為當藝術走向市場,走向功利時,藝術就會變成另一個樣子。

中國的家長應該讓孩子看看這些作品,這是中國老藝術留給中國的瑰寶。

讓《大鬧天宮》的美猴王用另一種方式陪伴孩子。

所以我給大家找來了《尋找美猴王 不一樣的《西遊記》趣味遊戲書》。

這是一本是融合歷史、文學、遊戲、繪本於一身的「西遊記」。

我們的孩子,需要這樣一本名著來陪伴童年。

「看名著」讓孩子進行文化啟蒙

《尋找美猴王》採用令人震撼的全景圖形式,用一幅幅流動綿延的畫卷將西遊記中讓人難忘的經典故事串聯起來,3到10的孩子都可以閱讀這些中國國寶級的動畫故事。圖片精美,色彩搭配絢麗、顏色明快,畫面有趣,故事聲音躍然紙,帶來舒適的閱讀感。

培養孩子的審美感知,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讓孩子真正了解到作品裡的故事。這些經典的故事裡,不但向孩子傳遞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審美,中國的故事,還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的表現形式,將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其畫面精細到一根頭髮,一捋鬍子都清晰可見。

兒童的審美能力存在於行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產物,是不斷在訓練和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煉的能力。審美不但是對審美個體的表現能力,而且是一種高層次的感受能力,它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在認識、道德等各方面的潛在素質得到發展。啟蒙教育不是硬邦邦地讓孩子看美術書,而是在平時的繪本閱讀中,一點一點融入。比如指導孩子關注人物衣服的顏色,風景的顏色和形狀,讓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裡最吸引他的地方。

如果他願意塗鴉,可以讓孩子拿紙筆塗鴉,如果不願意,我們就繼續引導。強化他對色彩的認知,不同畫風表現形態的特點。

創作者們往往把「藝術的認知」藏起來,用故事的「外殼」做「迷陣」。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猜謎解局」,用個人已有的藝術認知經驗,來幫助孩子識破迷局。《尋找美猴王》開篇就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兩個傳統神話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把中國傳統文化,道教人物進行普及。

在畫面設計上巧妙地運用諸如浪花、山巒、雲朵等出現在神話故事場景裡也絕不違和事物,在色彩十分豐富、圖像異常飽滿的畫面內,將一個個人物場景自然地間隔開),而這些小元素,每一個細節都充滿著中國風。雲是中國文化裡特有的祥雲,龍是中國文化裡特有的長龍,這些在做藝術啟蒙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跟其他畫風區分開來。

隨書附贈的地圖,是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的路線。讓孩子從小就對這段歷史有所認知,同時對地圖有所認知。

很多家長會覺得陪孩子是降低智商的事情,會覺自己要降低智商陪孩子玩,但是在講這個地圖的時候,一定是讓家長也能夠收穫頗豐的事情,因為這個真實的地圖,除非專業的,一般都不清楚。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知識儲備也增加了,一舉多得。

藝術家們愛說:浸染是最好的學習藝術的方式。在看故事的同時,我們可以詳細地講人物形象的由來的。孫悟空是怎麼獲得火眼金睛的,太上老君是怎麼成為神仙的,為什麼玉帝打不過孫悟空但是如來佛祖可以,為什麼觀音菩薩那麼厲害沒有首府孫悟空。水簾洞的風景是怎樣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展開來講很多很多。在這個細節中,讓孩子逐步接受神話的薰陶。

「看名著」讓孩子感受到表達的樂趣

1、鍛鍊口語能力

很多漢語啟蒙的材料都跟國學有關,但其實漢語啟蒙的範圍是很廣的。蒙臺梭利曾指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兒童出生後的2個月到8歲,在這個階段,兒童對環境中的各種語言刺激特別敏感,是語言智能發展最快的時期。其中,0-3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口語的啟蒙,對孩子來說,很好的打基礎的階段。

《尋找美猴王》的故事情節豐富,人物多,可以發揮的地方很多,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鍛鍊孩子的口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詩詞的方式讓孩子閱讀和理解。每一次講解都加入不同的細節描述,比如講女媧補天的故事,第一遍可以強調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的細節,第二遍可以敲掉五彩石不同的作用,第三遍可以強調女媧補天后發生的事情。

隨書附贈故事解讀。幼兒由家長講給寶寶聽,大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西遊經典故事全部都在其中。尋找畫面的時候可以按照周邊的文字提示來找,當然也可以對應故事解讀中的細節圖來找。大孩子可以讓他們講給家長聽,由此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2、鍛鍊閱讀能力

最近出爐的「北京中小學語文學科學科改進意見」提出,中、高考語文試卷中增大古詩文、現代文閱讀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

也就是說,閱讀能力在孩子的能力培養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文化的閱讀資料,更是這一代孩子最需要的閱讀材料。孩子的學習能力來自於早期的閱讀能力的誒樣。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連續性和連貫性,也就是孩子要有固定的閱讀的時間和閱讀習慣。另一方面是閱讀量的累積,一般幼兒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100萬字。

這本書書用的方法很巧妙:拆分故事 和 脈絡梳理。

《尋找美猴王》的設計理念是,巧妙地將《西遊記》一書中舉凡關於孫悟空的精彩故事橋段,採用對照的形式,在「故事解讀」上寫明梗概後,再讓家長根據脈絡來講給孩子聽。隨書附贈故事解讀。大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西遊經典故事全部都在其中。尋找畫面的時候可以按照周邊的文字提示來找,當然也可以對應故事解讀中的細節圖來找。這比較適合7歲以上的孩子,幼童的話就家長來完整找圖的緩解啦。

3、特別製作的音頻

《尋找美猴王》的配套音頻由一米陽光童書館總編張老師傾力發聲,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引人入勝,可聽性非常強,掃碼就可以聽,不用下載APP也可以聽,非常方便。

張老師的聲音非常好聽,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分別對四歲、五歲、六歲的孩子都測試了,他們在沒有看到書的情況下都很快就聽入迷,拿到書以後就全神貫注了。

「看名著」讓孩子玩起來

培養孩子專注力

尋找遊戲書」。每一頁留白的邊框位置,都設置了問題和線索。比如,美猴王在哪裡啊,妖怪在哪裡呀,師父在哪裡呀。在數一數,找一找的過程中,鍛鍊專注力。低幼孩子的學習都是「動手動腳」的。手腳並用才能完全說明孩子的注意力在書上。這本書的重點就是通過孩子尋找美猴王來訓練寶寶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想像力

幼兒期是想像力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幼兒的想像力主要以無意想像為主,內容簡單、結構單一。

一般都是自己生活的翻版,記憶的成分多想像的成分少,並且想像和行動相結合受情景的影響。

想像並不是憑空臆想,他需要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色彩斑斕的西遊記的故事情節,可以讓孩子沉浸在傳統神話故事的世界裡,在幼兒聽故事時其中的人物、情景、情節都能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幼稚的心靈,喚起幼兒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展開豐富的聯想。因此,在講故事的時候,不一定每次都要把結局說完,留一部分給孩子來補充,讓孩子看著圖片來補充,可以激發他的想像力。

一隻孫悟空,影響三代人。

這本《尋找美猴王》的遊戲書水平還是很高的,非常建議家長放到每個孩子的書櫃裡。

不一樣的西遊記趣味遊戲書,贈3重大禮:音頻、故事解讀小冊子、8開精美海報超400個西遊群像,近100個尋物遊戲,將《西遊記》與專注力遊戲相結合,打造可以聽,可以看,可以讀,可以玩的另類《西遊記》,讓經典名著煥發新魅力。

《尋找美猴王》就是一本可以聽、可以看、可以讀、可以玩的書,是不一樣《西遊記》。

讓孩子從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繪畫藝術、語言藝術、文化的薰陶,在讀讀玩玩的過程裡培養閱讀習慣,提高專注力,加深親子關係。

如果你的家裡有小朋友,相信這本書一定是一份很棒的禮物。

原價99,618期間價格88元,可跟618其他的活動一起參加拼單,更優惠。

相關焦點

  • 為何宮崎駿表示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並且感嘆,再也不會來中國
    宮崎駿1984年宮崎駿拍完《風之谷》後獲得了到中國觀光遊覽的機會,他滿懷憧憬、甚至帶上了《風之谷》的電影膠片作為禮物踏上了中國的國土,去拜訪他仰慕許久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可惜他乘興而來卻失望而歸。一旦動畫製作採用這種薪酬制度意味著中國再也拍不出像《大鬧天宮》這樣出色的動畫了,因為計件付酬不鼓勵創新。動畫製作者會因為利益的驅動不注重動畫的質量只注重速度,而大大影響到動畫的創新和水準。
  • 徵服迪士尼,驚豔宮崎駿,《姜子牙》能否代表國產動漫電影崛起?
    為什麼中國動漫不如日本?成年人心靈都是被宮崎駿治癒的,類似聲音在網絡上層出不窮。只是他們不知道,曾幾何時國產動畫比今天動漫王國日本更加輝煌,那個讓整個迪士尼都震驚的國產動畫片時代,僅僅過去40年。60年過去了,《大鬧天宮》當年留下的美好記憶依然深深刻觀眾的腦海裡。就在前幾年,有網友把這部60年前的老電影上傳到西方視頻網站,吸引很多外國人點讚留言。「上帝啊,這是1960年代製作的動畫片,關鍵它是中國製作的還不是日本。」
  • 宮崎駿對中國的漫畫失望,並發誓以後都不再來中國,如今卻打臉了
    與宮崎駿多數前作不同的是,《起風了》沒有了不可思議的魔法與天馬行空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圍繞真實人物的敘事寫實。作為收官之作,《起風了》寄託了宮崎駿對飛機的熱愛,還打造了二郎和卡普羅尼相會時的動蕩年代,展現了日本大正、昭和時代的田園風光、市井鄉情和關東大地震等場景。
  • 宮崎駿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想來中國
    隨後在2017年,宮崎駿正式宣布第八次復出,開始製作有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2019年,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僅一周國內票房超3億,居影史日本引進動畫電影票房前三位。
  • 宮崎駿:我對中國動畫產業很失望!並發誓,以後都不會再來中國了
    2019年,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僅僅在上映的第一周,《千與千尋》就斬獲了3億美元的票房,在很多人心中,這部動畫電影是任何一部作品都無法比擬的。2017年,宮崎駿宣布,要開始拍攝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時隔半個世紀,國外網友看《大鬧天宮》,熱評:我已經找它15年了
    雖然現代國漫的進步明顯,但是提起國漫,最讓人佩服的作品還是1964年的那一版《大鬧天宮》。《大鬧天宮》,公認的國漫發展史上的巔峰之作,講述了中國經典的神話人物孫悟空的傳奇故事,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片,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動漫作品,用「藝術品」來定義它或許會更為貼切。
  • 如今的中國動畫,有打宮崎駿的臉?他有生之年還會再來中國?
    還記得當年一篇「宮崎駿對中國失望至極」的報導嗎?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年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都沒有在中國上映嗎?其實多少有宮崎駿自己對中國動畫的態度有關。
  • 張光宇:「大鬧天宮」造夢者
    原標題:張光宇:「大鬧天宮」造夢者 上世紀60年代,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影響了數代人,即便擱在全世界也聞名遐邇。不過,卻鮮少人知曉這些動畫人物的設計者正是張光宇。
  • 從宮崎駿的動漫中看中國動畫
    宮崎駿,想必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吧,畢竟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這位日本殿堂級的動畫師創造的奇幻世界中逗留過,我們有過感動、有過歡笑,也有過淚水,而如今伴隨著這位老人的退隱,那些美好的記憶註定印刻在了他所創造的每一個世界裡,一切終會成為回憶。
  • 你喜歡動漫嗎?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動漫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尤其是對於中小學生,動漫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便會接觸到動漫,可以說每個人現在都能回想起幾個動漫形象,那我們如此喜歡動漫,對於動漫有了解多少呢?每幅作品都非常注重繪製的精良,力求至善至美。特別是一些少男少女類型的動漫,更以美麗的造型、浪漫的情調、精緻的筆觸吸引了大批的漫畫愛好者。宮崎駿是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宮崎駿是日本動畫界的一個傳奇,是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被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
  • 宮崎駿新作品要等20年:你,還願意等他嗎?
    有人計算了一下,按照現在這個進度,完成這部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需要20年時間。龍貓全部上色工作都是通過手繪完成的。利用映描機,將鉛筆畫成的原畫通過複寫紙描到一種叫做賽璐珞的透明墊板上;而後,再用動畫專用的亞克力畫具從背面塗色。
  • 宮崎駿——日本動漫大師
    都說動漫只是屬於兒童的福利,其實不然,譬如我們看的很多美國動漫日本動漫其實他的定位就是屬於老少皆宜,再來說一個最近火爆的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動漫確實打動了很多成年人!可以說,你作為父母的身份去看了體味了,就不難理解為啥票房如此之高——只有成人才能真正懂其中的酸爽滋味!
  • 中國動漫人夢回黃金年代的小任性
    還記得曾經無比崇拜的動漫偶像嗎?從《大鬧天宮》裡桀驁不馴的猴王到《三毛流浪記》中聰明機靈的三毛,從古靈精怪的米奇到勇敢無畏的丁丁,從正義無比的鐵臂阿童木到無所不能的機器貓……這些經典形象不僅留在了動漫史冊上,也留在了很多人的心間。
  • 《崖上的波妞》12月31日內地上映 宮崎駿給中國觀眾寄來手寫信
    其實,《崖上的波妞》並不是宮崎駿首部引進國內上映的電影,繼2018年《龍貓》、2019年《千與千尋》之後,這已經是第三部大銀幕上映的宮崎駿電影宮崎駿動漫人物合集其實,早年間宮崎駿也曾發出過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
  •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只是宮崎駿對自己個人經歷的再創造
    宮崎駿導演的《千尋千尋》這部電影,自2001年上映之日起一直被大眾喜愛。2019年6月在中國上映後,《千與千尋》獲得了2億多的票房。而在豆瓣130多萬人參與點評的前提下,仍獲得了9.3的高評分。宮崎駿一個偉大的動畫導演,或者說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 宮崎駿動漫裡的那些小彩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宮崎駿帶給我們的美好世界,分享每一個作品,你還記得當初驚豔你的那份感動嗎?老爺子 一直在用他的童真治癒著我們。返樸歸真,寧靜的鄉間,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利慾薰心的物質,拋開被塵世所迷惑的心,這才是幸福的。天空之城,象徵者人的夢想。
  • 《大鬧天宮》裡美猴王的設計者 被遺忘了這麼多年
    之後,美影廠的人還會根據父親的設計再進行二度創作。」張臨春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1992年,《裝飾》雜誌出版了一期特刊,紀念創刊人張光宇。為其撰文的有夏衍、吳祖光、葉淺予、黃苗子、廖冰兄、丁聰、張仃、黃永玉等文藝大家。他們稱這位漫畫家、工藝美術家為「真正的大師」。然而,至今,關於中國藝術史的記述中,只有關於張光宇的隻言片語。今年是張光宇逝世50周年。
  • 中國動漫百年,我們依舊年輕
    豐子愷《昏昏燈火話平生》豐子愷說過:「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沒想到豐先生也是寫心靈雞湯的大師呢。
  • 宮崎駿的漫畫人生與中國有不解之緣,卻在中國之旅後,不再來中國
    在1958年的時候,第一部彩色長篇動漫在日本電影院播放,17歲的宮崎駿深深地被這部動漫所吸引,他決定將來一定要成為一個漫畫家,而這部動漫就是《白蛇傳》。之後他通過努力,進入了製作《白蛇傳》的動畫公司。後來他又遇到了同樣喜歡中國動漫的鈴木敏夫,在他的幫助之下,宮崎駿得以將自己的漫畫作品《風之谷》改編成動漫,沒想到的是動畫《風之谷》的反響非常不錯。之後他又得以把《龍貓》、《千與千尋》、《天空之城》製作出來,這些作品的成功讓他聲名大噪,在日本動畫行業的地位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