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寒溼困脾

2021-02-22 杭州保譽堂中醫館

脾氣虛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晃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氣虛弱,運化無能,故納少,水谷內停則腹脹,食入則脾氣益困,故腹脹尤甚。水溼不化,流往腸中,則大便溏薄。

脾陽虛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溼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溼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溼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溼盛之症。

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洩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後尤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上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託,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由於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墜重,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中氣不足,全身機能活動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於腸胃,則為便血;滲於膀胱,則見尿血;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皆為脾氣虛弱之症。

寒溼困脾

  寒溼困脾證,是指寒溼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溼,以及內溼素盛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溼中遏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寒溼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痞悶脹痛,食慾減退。溼注腸中,則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惡欲吐。寒溼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溼滯於經脈,故見頭身困重。

相關焦點

  • 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如何補養脾這個「後天之本」
    脾一、脾氣虛脾氣是我們中醫裡面特有的概念, 我們身體的很多功能都是由脾氣決定的, 脾氣虛其實就是指脾的運化功能發生了失調,不能按原本的功能正常工作,我們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不能正常地被運輸到全身,三、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不能夠統攝血液,致使血液容易溢出脈外,脾胃是氣血之源,脾運健旺,氣血才會旺盛,血液得以在血管內運行而不至於溢出脈外,反之如果脾胃虛弱,氣血就會虛虧,血液不按規定的路徑循環,造成出血傾向,脾不統血可以說是脾氣虛的一種特殊表現。
  • 中醫:脾胃虛弱?多按按這幾個穴位!
    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
  • 脾陰虛、脾陽虛,還有脾氣虛,脾虛有不同,調理也不同
    我們常用「中氣十足」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洪亮,這個「中氣」包括脾氣,脾胃居身體中央,所以脾氣又稱中氣。中氣不足的人,說話往往低聲細語的,性格也比較內向。 脾氣虛的人應該怎麼調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有節,飯吃八分飽。《說文解字》徐注說:「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
  • 中醫說補益該如何做
    氣虛,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的一個名詞,它主要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氣虛呢?氣虛都有什麼臨床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