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萬物一生下來,其目的就是為了繁衍後代,人類除外。所謂虎毒不食子,體現了無盡的濃濃母愛及父愛。就連最無腦的生物,也明白憐愛自己的孩子,有的生物甚至會為了後代,不惜付出生命。但是,總有一些父愛同山體滑坡,一些母愛同奔騰長江,他們總是那麼的不盡責。觀賞魚界,總是會出現:親魚吃掉小魚,或者親魚吃掉魚卵的現象。為什麼親魚會做出如此殘忍的抉擇?他難道比老虎還要毒惡嗎?好了,咱不瞎扯了,進入一本正經的知識環節。
導致親魚吃掉自己的後代的最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受驚導致的。
親魚通常在野外產卵的時候會選擇一個比較安靜,沒有魚群的地方,然後在那個地方撫育後代。但是人工環境下是非常雜噪的,極多的不可控因素。有一些魚友在觀賞魚的繁殖期以及護卵期,很喜歡趴在魚缸前面一直盯著親魚看,有的人甚至直接把臉貼在缸壁上。或者伸手下去攪動水,換水,拿起卵巢查看孵化情況,這都會導致觀賞魚受驚,這卵就會一塊遭殃。很多小型魚的智力其實是不足的,他們覺得自己的肚子是最為安全的,於是就會直接把親魚或者卵吞了。
其次,除了受驚會導致觀賞魚吃掉卵以外,還有一種是因為卵發黴了。一般每次親魚產出的卵中都有幾個是不受精的,這些卵無法正常發育,就會被細菌給分解。但是在被細菌分解,發黴的這段時間,傳播細菌的性能還是很強的,會導致其他地方的卵也被產卵,親魚就會吃掉這些發黴的卵,俗稱「白卵」。如果卵發黴了被吃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害怕。如果卵大面積發白被吃,你就要考慮一下更換種魚,選擇強壯的成年種魚,提高受精率。
除此之外,體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相對來說產卵的魚是比較容易的,不怎麼累,不會耗費太多體力。但是除了產卵的魚,還有一部分的魚是胎生的。胎鱂科魚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小時候沒事情,一放假就會跑到河道邊去撈魚,然後撈到的除了羅非就是很多食蚊魚。而且一條條都是大肚子的,會生小魚。
每次養食蚊魚都能養很久,而且養一養就會生小魚崽,但是剛生出來幾個小時,基本上是一旦生完,親魚就會把小魚一隻只吞掉,直接吃掉。確實,胎生的魚類在產魚的時候都需要耗費大量體力。而出生後的小魚有一部分要被當作點心,一些遊得快,躲起來的魚就不會被吃掉,會繼續繁衍後代。
這基本上是不會被避免的。初生的魚崽其實就相當於魚蟲一般,非常招魚喜歡。被親魚吃掉的概率是非常大的。養胎生的魚繁殖季一定要備一個隔離盒,專門接小魚崽的那種。其效果甚好。
除了胎生的魚以外,其他魚類在繁殖季節儘量不要去打擾他,也讓家裡小孩客人離遠一些,能夠大概率的避免親魚把小魚吃掉。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兒。